食品供應鏈中惡意汙染行為之防治
585
2008
年,
WHO
針對上述
2002
年的報告進行修正,除對食品
恐怖主義做出明確定義外,
改版的報告內容較為清楚地定位
WHO
在因應食品恐怖主義時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為何,以及主要依
據之法源:國際衛生條例
2005
年 (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IHR
2005
) (
WHO,
2008
)。
IHR
2005
清楚地載明公共衛生事
務之監督、評估,以及
WHO
和會員國應有的回應。當中許多規範
內容與食品安全或相關之疾病和公衛風險有關,不但提及食品恐怖
主義、食品汙染事件、食源性疾病,還對它們對於國際社會的潛在
衝擊有所深描。不過,對於食品汙染的部分,依舊沒有區分究竟是
故意還是過失行為所致,只要求會員國在公衛風險事證明顯的情況
下,應向
WHO
通報影響食品安全的相關情況。
除此之外,
WHO
於
2004
年設立了國際食品安全機構網 (
In-
ternational
Food
Safety
Authorities Network;
INFOSAN
),希冀各會
員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機關能夠透過此網絡進行聯繫與合作,彙整出
各國食品現況與相關調查數據,並即時公布相關資訊於網際網路,
供彼此參考和查詢。
INFOSAN
的資訊交流功能又與上述
IHR 2005
的通報義務彼此嵌合,讓涉及食安事件的國家能與
WHO
先進行充
分的對話與情勢評估,再將危及公衛安全的事件本質與適當的因應
方法向國際社會發布。此外,
INFOSAN
也與聯合國糧農組織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 合作,相互強化彼此在食品安全
及公共衛生的資訊蒐集能力,然後借助各會員國架設之聯繫窗口
(
INFOSAN
Focal
Points
),提升國際社會對於跨界食安事件之掌握
(
Hoffman & Kennedy,
2007:
1172
-
1186
)。
22
請對照參考本文第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