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供應鏈中惡意汙染行為之防治
577
式的 (
fragmented
) 行政結構難以迎合美國廣大消費者的食安需求
(
NRC,
1998:
21
-
22;
Paarlberg,
2010:
158
)。柯林頓
(
William J.
Clinton
)
政府上臺後,曾嘗試解決此問題,創設食源性事件因應暨
協調小組 (
Foodborne
Outbreak
Response
Coordinating
Group;
FORC
-
G
)。此小組隸屬於
HHS
,旨在促進聯邦和各州相關衛生主管
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可惜的是,這個小組並沒有辦法分擔
FDA
龐大
的食安檢測工作量,且實際協調的效果不佳,而柯林頓 (
Bill Clinton
)
總統下臺後,小組的運作更是形同實質停擺。小布希 (
George
Walker Bush
) 接任總統職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恰好因
911
恐怖攻
擊事件之故得到極高重視,並在很短時間內小布希總統就簽署了成
立國土安全部 (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
) 的國土安
全法案 (
Homeland
Security
Bill
H
.
R
.
5005
),相關設置費用耗資近
400
億美元。可是這樣的國家安全機構未必能夠有效處理食品遭受
惡意汙染 (尤其是生物恐怖主義) 的威脅。參閱
2007
年國土安全部
監察長辦公室 (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 提交之報告內容,
DHS
似乎沒有想要一肩扛起食安防禦的重任,而是傾向在國會與總統受
命的前提下,盡可能扮演一個協調或積極配合之角色 (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
2007
)
但若
DHS
在功能上只是一
個協調者或是輔佐人,代表維護食安 (特別是惡意汙染食品之防治)
的重任實際上仍然落在
FDA
與
USDA
肩上。可是,前已述及,
DHS
的預算資源高達百億元。若能把此筆預算金額提撥一小部分給
FDA
,必然對於抑制美國的惡意汙染食品行為有所裨益。
美國食安治理的制度缺失還不止於上述各點,若惡意汙染食品
的行為涉及到傳染性疾病或是病菌時,行政管轄職權的歸屬將變得
17
由此可知,食品安全的問題絕對與政治有關,同時還可能是一項與傳統安全
(
traditional security
)
會產生交集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