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季刊第46卷第4期 - page 568

568
歐美研究
高低與一個國家的法治化程度無必然關聯性。以美國為例,其食品
供應鏈受到惡意汙染的可能性不見得比某些法治化程度較低的發
展中國家來得少 (
Dalziel,
2009
)。
食品供應鏈究竟容不容易受到犯罪行為人的侵入,進而成功地
汙染特定的食品,造成一個社會在經濟與政治上出現恐慌和動盪
呢?要回答此問題並不容易;因為好的風險管理制度在理論上應該
要能強化食品供應鏈免受惡意汙染的襲擊,但事實上,很難有任何
一套風險管理機制能夠完全保證食品供應鏈絕緣於惡意汙染行為
之侵害;也就是說,食品供應鏈中所存在的安全威脅從來不會降到
零。回顧過往發生的惡意汙染食品事件,不但從供應鏈上游到下游
均有可能發生,且即便法制化程度較高的已開發工業化國家 (例如
日本),也難以倖免。詳言之,就算一個國家已經採行食安機制,甚
至是要求業者以危害分析與關鍵管制點 (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
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 的方式進行品管,依然很難預防惡意
汙染食品的犯罪行為。
5
顯然,食品供應鏈中惡意汙染行為的發生
與否,或其風險高低的判斷,需要一套較為明確的分析方法。本文
嘗試用一種切割的概念,由食品供應鏈中的不同階段 (請見圖
1
) 來
進行惡意汙染行為可能性的分析。
5
舉例來說,臺灣在
2005
年有犯罪人在便利店已上架的瓶裝機能性飲料
(
蠻牛
)
中注
射氰化物,導致至少
4
位消費者飲用後出現氰酸中毒症狀。而
2013
年在印度,有
犯罪行為人在學校的午餐中摻入殺蟲劑亞素靈
(
monocrotophos
)
,釀成
23
名學生死
亡。最近一起引起國際注意的重大惡意汙染食品事件則是發生在日本,食品公司丸
羽日朗
(
Maruha Nichiro Holdings
)
在群馬工廠生產的冷凍食品被其員工添加殺蟲
劑馬拉硫磷
(
Malathion
)
,因產品流入市面,導致約
2800
人食用後出現中毒症狀,
丸羽日朗事後設法回收至少
600
萬包的冷凍食品
(
“Maruha Nichiro,” 2013
)
I...,558,559,560,561,562,563,564,565,566,567 569,570,571,572,573,574,575,576,577,578,...XVIII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