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季刊第46卷第4期 - page 587

食品供應鏈中惡意汙染行為之防治
587
於北方國家 (或是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 通常是食品不安全此項風
險或實害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往往有較高的意願引領國際社會共同
因應惡意食品的汙染行為 (
Hoffman & Kennedy,
2007:
1184
)。但我
們不能忘記,許多經濟發展程度較差的國家其實更在乎糧食安全的
問題;換句話說,這些國家對於食品衛生安全的治理或許不能漠
視,但絕不太可能將之置於施政議程上的優先選項,因此這些國家
往往沒有太大的意願 (同時也沒有客觀的能力) 參與對惡意食品汙
染行為的防治。另外,在國際合作的模式下對於食品供應鏈安全係
數的強化措施,經常有可能會影響到食品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使若
干以出口食品為主要經濟成長動能的發展中國家面臨不利。正因如
此,國際社會在制度面要形成具體的食安治理機制並不容易 (李河
清、譚偉恩,
2012
),
23
有論者建議各國,特別是重視食品防禦或
貿易關係上往來密切的國家,可以透過共同演習的方法來強化實質
性的合作關係;即在不明顯調整國內法律規範、衛生安全標準,還
有食品產銷結構的前提下,透過模擬各種惡意汙染食品事件之發
生,找出補強既有治理機制缺失的方法 (
Hoffman &
Kennedy,
2007:
1184
-
1185
)。
肆、分析與建議
全球貨品貿易自由化與較高的食安風險或較多的食安醜聞事
件脫離不了關係,但貿易自由化已成為多數國家追求之目標,因此
絕多數消費者是在一個全球化影響甚深的食品供應鏈中獲得日常
生活所需之食品。此一事實短時間內顯然難以逆轉,未來是否會改
變更是不確定,唯一能做的是透過治理,特別是國際合作下的共同
23
即便
IHR 2005
也得向貿易自由化低頭,相同主張可參考
Fidler
(
2009
)
I...,577,578,579,580,581,582,583,584,585,586 588,589,590,591,592,593,594,595,596,597,...XVIII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