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盟會員國憲政危機檢討哥本哈根政治標準執行上之缺失
153
五、領土爭議、族群衝突與睦鄰要件的演進
鐵幕瓦解為歐洲帶來的另一項隱憂是,由於莫斯科的政治權威
不再,過往中東歐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彼此間的領土與族群衝突不
再受到外力壓制,若無國際社會的調停恐將危及歐洲和平。在此同
時,九○年代初期在巴爾幹半島上爆發的南斯拉夫內戰也已動搖歐
洲的區域安全。
1994
年的埃森歐盟高峰會上
(
European Council,
1994: 13
),「睦鄰」(
good neighbourly relations
)
這個概念首次在歐
盟擴張的脈絡中浮現因此並非偶然,而是與歐盟在其共同外交與安
全政策領域中就歐洲區域穩定所做的努力相互呼應。
在
1993
年
6
月確立哥本哈根標準的哥本哈根高峰會上,有鑑
於馬斯垂克條約即將在同年
11
月生效,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機制將隨著歐盟的誕生而可供運用,法國總理巴拉杜
(
Édouard
Balladur
)
提議,歐盟應推動歐洲國家簽訂歐洲穩定協議
(
Pact on
Stability in Europe
)。依照巴拉杜的構想,歐洲穩定協議將促成歐洲
各鄰國簽訂關於邊界爭議與少數族群保障的友善協議。為達成此一
目標,歐盟可提供的誘因包括把中東歐各國解決其邊界爭議以及少
數族群保障問題列為其加入歐盟的條件之一
(
French Government,
1993: 3-4
)。而當歐洲穩定協議的相關國際談判正式展開,中東歐各
國彼此間及其與第三國間的邊界與少數族群保障爭議也確實成為
協商重點
(
Paris Conference on Stability in Europe, 1995: 113
)。
配合歐洲穩定協議的努力,理事會向
1994
年的埃森歐盟高峰
會提出了協助這些國家發展睦鄰關係的金融援助方案
(
Council,
1994: 26
)。埃森歐盟高峰會的會議決議也再次強調,包含鞏固睦鄰
自我身份認同正是透過觀看他者而獲得強化。對於歐盟加強合作程序
(
enhanced
cooperation
)
制度沿革過程中的類似觀察,參見
Su
(
2005
:
516-5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