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爾士難題以及邏輯情操
457
由於
“interest”
有太多意涵,而且裴爾士的「不願犧牲自己的
靈魂以拯救整個世界」這個片語更直接地引導讀者往道德的方向去
做詮釋,所以讀者難以不誤入詮釋的歧途。但是這個引人注目的片
語在這裡就只是要指出「個人不應該只關懷與看重自己所做的推論,
否則個人的推論就不是合乎邏輯性的」。事實上,我們將會發現,
裴爾士在第三個段落收回了「『不願犧牲自己的靈魂以拯救整個世
界』的人的所有推論都是不合乎邏輯性的」這句話,而改換成比較
低的要求。
裴爾士在第二個段落中嘗試要指出「人並非如通常所想的那麼
自私」:
為了具有「合乎邏輯性」,人不應該自私;而且,事實上,
人們也不是如同他們被認定的那樣地自私。對於自己的欲望
的固執執行並不同於自私。吝嗇的人並不自私;他的錢財並
未為他帶來利益,而且他關心在他死後他的錢財將會流落何
方。我們不斷地談到我們在太平洋上的屬地、以及我們這個
共和國的命運,而並未牽涉到個人的益趣,這種談論方式顯
示了我們擁有更為寬廣的益趣。我們帶著焦慮討論著數百年
後煤炭可能會消耗殆盡、或數百萬年後太陽將會降低溫度,
the
Laws
of
Logic”
)
中有一個有類似意義的段落:
簡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家保險公司。但是,假設有家保險公司,在它的所有
保險對象中,特別挑選出一個保險對象,而且對於此保險對象的保險金額超出所
有其他保險對象的保險金額的總和。坦白說,這公司這樣一來就沒有任何保障可
言。每個單一個人不就是這樣一個保險對象嗎?這對個人有什麼益處呢,如果他
獲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如果個人抱持無限制之對於自己的益趣的
關懷,而且這關懷無限地超出所有其他的關懷,那麼,根據這裡所發展之推論有
效性的理論,他就缺乏任何的保障,而且無法做出任何有效的推論。由此可得到
什麼結論呢?邏輯嚴格地要求「沒有任何發生在個人自己身上的事,對他而言,
會比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更為重要」。不願犧牲自己的靈魂以解救整個世界的人的
所有推論,都是不合乎邏輯性的。
(
Peirce, 1984
:
270
-
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