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451 / 14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451 / 14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裴爾士難題以及邏輯情操

451

方案,但是他也沒有提出新的解答方案,而是堅持說「我們即使是

處在威廉的處境中也應該理性地依據機率來推論與行動」(帕特南認

為我們事實上也都如此相信

[Putnam, 1987: 81]

),並且指出我們目

前對於這個堅持缺乏證成與解釋。

筆者認為,挖掘證成與解釋的確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很重

要的一點是不能忽視過往的哲學家的貢獻對於這項工作的可能助

益;如果裴爾士的解答方案並不是像帕特南所說的那樣不可信,那

麼如果我們不仔細去考察裴爾士的想法的話,我們將很可能會錯失

裴爾士的珍貴洞察。哲學家不太可能在一生之中將自己提出的重要

想法與探索進路完全窮盡地發展與遍歷,世代之間的傳承與接續在

哲學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哲學史並不是過時思想的集合體,而是

有著許多有待繼續開採的寶貴思想礦脈。從帕特南對於古典實用主

義哲學家裴爾士與詹姆士的重視程度來看,他並非不重視哲學史的

價值,但是筆者認為他對於裴爾士的解決方案的詮釋的確仍嫌過於

粗糙。

在說明帕特南如何表述與利用裴爾士難題、以及指出他對於裴

爾士的解答方案的詮釋之後,我們可以看見,帕特南對於裴爾士的

解答方案有三個表述;這三個表述大致上分別是針對裴爾士的三個

邏輯情操的詮釋,這是帕特南的詮釋的巧妙之處,但是他是從道德

利他關懷之角度來詮釋裴爾士:(

1

)

如果個人在心理上認同於整個

潛在地無限大的探究者社群,則他就應該依據機率來進行推論;(

2

)

個人的這個對於社群的認同是指「個人關心處在相似情境的他人可

能遭遇什麼境遇」;由於個人有這樣的道德關懷,所以他應該依據

機率來進行推論;(

3

)

個人之所以依據機率來進行推論,乃是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