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監察與民主監督
53
件,歸納起來,其所援用的審查步驟,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一)
權
利干預之有無;(二)
國家干預之「合法性」要件;(三)
民主社會所
需:「必要性」要件與「判斷餘地」。然而,究諸實際,近年來也
逐漸出現「合法性」與「必要性」兩者之審查並進的趨勢。關於上
述審查步驟的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18
(
一
)
權利干預之有無
在審查涉及通訊監察或監控措施的案件時,首須確定系爭權利
範圍與干預之有無。歐洲人權法院首先會分析在系爭事實中,是否
有公約第
8
條的權利受到限制,
19
在確定國家的干預涉及公約第
8
條的權利時,不僅包括政府積極透過通訊監察或監控措施限制或剝
奪人民行使權利,
20
若是消極不作為是發生在具有積極義務的情況
下,同樣也會構成權利的干預。
國家有無干預個人權利,由原告負擔舉證責任
(
Harris et al.,
1995: 335
),而歐洲人權法院是否決定審查系爭案件,則是取決於
當事人是否主張其權利遭到歐洲人權公約締約國的侵害
(
The
Council of Europ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
mental Freedoms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Art. 34,
先前的
Art. 25
及
46
)。然而,由於絕大部分的通訊監察和監控措施是在秘密狀態
下執行,因此,歐洲人權法院指出,只要合乎一定的條件,則系爭
立法架構即可構成干預。
21
發生於瑞典的
Kopp
案,便在這方面點出了兩個重點:一是國
18
Case of A. and Others v. the United Kingdom, [2009] ECHR 301.
19
A. v. France, application no. 14838/89, paras. 34-37.
20
Segerstedt-Wiberg and Others v. Sweden, application no. 62332/00, para. 73.
21
Klass and Others v. Germany, application no. 5029/71, paras.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