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歐美研究
「虛構」與虛構主義
(
fictionalism
)
的討論與科學實在論
(
scientific
realism
)
的發展息息相關,但當代實在論問題的研究共識是以標的
物做區分,如認為理論為真的理論實在論
(
theory realism
)、存有物
為真的存有物實在論
(
entity realism
),甚至測量與實驗等均有相關
的實在論討論。故以模型是否「完全」符合真實世界做為模型是真
實或虛構的斷然二分,隱含模型的整體論
(
holism
)
觀點,與當代科
學哲學界對模型的認知有極大的差距。吾人應有「模型
≠
世界」的
基本認知
——
模型飛機不是實際飛機、地球儀不是地球、華生
(
James D. Watson
)
與克里克
(
Francis H. C. Crick
)
用鐵線與厚紙
板做的
DNA
模型不是真的
DNA
、電腦模擬模型是人工智慧的產
物,自然不是實際氣候體系。稱其為基本認知的原因是不論哲學或
科學界幾乎不會存在有模型即為世界的看法,故我們不應以模型
「完全不符合」真實世界的前提推論至模型無用論。在
Arthur Fine
(
1993: 16
)
對科學哲學中的虛構主義
(
fictionalism
)
的分析中,相當
明顯指出由理想化方式所建構而成的虛構物知識價值,藉由討論
Hans Vaihinger
的「擬似」(
as if
)
方法論,他表示理想化是科學實
作中必然而然的要素。如圖像、電腦模擬、決策模型皆是科學虛構
物的例證,也是科學模型的特質。
甚至如果我們詢問大氣科學家們「您是否相信氣候模擬模型是
真的?」這樣的問題,幾乎不會得到否定的答案。
17
由前述歐蕾斯
柯斯等
(
Oreskes et al., 1994
)
對「檢證」、「確證」、「有效性」
等概念的分析可知科學家們在實作中所使用的詞彙明顯不盡然等
同於哲學中的定義相同,自然他們的「真」、「偽」詞彙亦是如此。
況且科學家可能因相信模型所包含的物理定律為真,而認為模型為
17
作者之一曾於中央氣象局所舉辦的公開演講活動中非正式地就此問題詢問數位氣
象學家,而皆得到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