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歐美研究
二點嚴謹驗證而言,在科學哲學的發展中可觀察到
Mayo
所提出嚴
謹驗證的定義是以證據對欲考察的假說達到更高機率驗證,但她的
理論缺乏操作的定義,僅提供事後的合理化判準。同樣的,帕克
(
2009
)
關於檢定或驗證的看法中僅能原則性的提出數個實作上的
配適性要點,或實作上常用的樣本外檢定
(
out-of-sample tests
)
(如
2009: 238
之例所示)。樣本外檢定在各學科的實作中皆被廣泛使用
為預測準確性的檢測,故可用來作為模型預測目的的判準,其他各
式統計方法也可視為處理模擬值與觀察值之間誤差所產生的不確
定性。但是就說明的目的而言,我們認為不僅是
Parker
,本文所探
討的數位科學哲學家皆極少論及氣候科學說明的部分。雖然諸位學
者所提出的論點可看作最佳說明推論
(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
nation
),但是他們皆極少論及因果關係或起因解釋。以帕克
(
2009:
241-243, 246-248
)
為例,她甚至用「理由」(
reasons
)
一詞多於「原
因」(
causes
)。
19
該文並無明確指出氣候模擬模型的說明目的是因果
說明或者是最佳說明,甚至她認為氣候模型的評價是以預測目的為
主,學者應追求對變數預測的準確度,使預測值的誤差是在可接受
範圍之內。故以目的適切與嚴謹驗證下的模型是否合理地說明氣候
現象,尚需更多的論述來佐證。以
IPCC
報告為例,指出我們應追
求估計是「可信的」(
credible
)、「合理的」或「似真的」(
plausible
),
模型作用則在於提供合理的數量估計,而洛依德的討論可以被重新
詮釋為「今日的氣候模型是適切於提供未來氣候變遷特定面向『可
信的』或『合理的』估計值的目的」(
2009: 246
)。當氣候模型的估
計值是可信的,我們可以「相信」模型中的理論要素在許多層面上
掌握了大氣變化的基本物理
(
capture the basic physics
),故我們可接
19
參見
Donald
Davidson
(
1963
)
的經典之作中「起因」與「理由」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