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支持臺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之研究
315
身分為先決條件的國際組織,但會支持各種讓臺灣的聲音被聽到的
機會,同時支持臺灣爭取以會員身分加入非以國家身分為前提的國
際組織。
1990
年代後期,美國內部逐漸形成鼓勵臺灣「有意義參與」
國際組織的論點;小布希政府政府於
2000
年執政後,曾要求國務
院官僚系統加強支持臺灣拓展國際空間
(
Glaser, 2013: 35
)。但其後
兩岸關係趨向不穩定,而美「中」關係日趨接近,使得美國國務院
於
2007
年正式宣告希望我方「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不要尋求
加入以國家身分為前提的國際組織。
5
自此,「有意義參與」正式
成為美方對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態度。
歐巴馬政府自
2009
年以來的執政初期,由於以結束美國之海
外戰事為主要外交政策重點,避免與中國大陸的利益衝突白熱化。
據此,在「三公報一法」所構築的一個中國政策之外,試圖以「戰
略再保證」(
strategic reassurance
)
的方式,積極尋求與中國大陸的
合作;
6
並透過此一重視美「中」關係的視角,來處理美臺之間的
關係,鼓勵兩岸展開良性互動。依據曾任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
現任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
(
Richard Bush
)
的說法,馬英九總統於
2008
年競選成功時,當時歐巴馬
(
Barack
Obama
)
仍在競選期間,即致信馬總統表示,「我欣賞你的兩岸政
策。當你追求此一政策的同時,美臺關係也將會改善」(
Wan, 2013
)。
5
當時美方表示,由於世界衛生組織之會員係以國家身分為前提,故我方申請以臺灣
為名義、以會員身分入會並不符合美方不支持臺灣加入以國家為前提之國際組織的
政策;而臺灣可以申請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請參閱曹郁芬、蘇永耀、
范正祥
(
2007
)
。
6
此一「戰略再保證」概念,最早係由美國副國務卿史坦柏格
(
James B. Steinberg
)
於
2009
年
9
月
24
日在新美國安全中心
(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
演講中
所提出,請參閱
Steinberg
(
2009
)
。有關歐巴馬政府對中國大陸之戰略再保證策略之
構想、執行、乃至其後此概念被放棄,可參閱
Bader
(
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