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
歐美研究
造和平的外在環境讓兩岸互動。這樣的情況持續至
1992
年間,當
時的老布希
(
George H. W. Bush
)
政府最終協助兩岸同時參與亞太
經濟合作會議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柯林頓
總統
(
Bill Clinton
)
任期內,兩岸進行了辜汪會談,而美國的政策
仍以不做調人為主,並鼓勵兩岸之間建立臺灣不尋求獨立,而中國
大陸不以武力攻打臺灣的相關安排。小布希總統
(
George W. Bush
)
時期,美國則開始較為積極的介入兩岸關係,目的包括避免兩岸可
能發生的衝突、幫助臺灣拓展國際空間、及鼓勵兩岸恢復對話等
(
Chen, 2008: 197-212
)。
雖然自
1990
年代開始,美國介入兩岸事務的意願逐漸增加,
但以策略而言,美國採取的是溝通—促成型策略,也就是以最低的
介入程度維持兩岸互動的環境,並居間傳遞訊息以期望逐步化解爭
議;我國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可說是美國方面此項策略的實踐之一。
參、我國尋求「有意義參與」國際民航組織之策
略
我國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對亞太區域的穩定與和平有相當影
響,也是美國利益所在。因此,我國尋求加入政府間國際組織、尤
其是聯合國體系之策略與作法,成為美國關切的焦點。美國柯林頓
政府於
1994
年
9
月間完成「對臺灣政策檢討」(
Taiwan Policy Review
)
報告,一方面是基於本身新政府上任後一系列政策總檢討的一部
分,另一方面也是對於當時美國國會希望能強化美台關係、尤其是
當
1990
年代初期歐洲國家積極拓展與臺灣商務關係的壓力下所作
出之回應
(
Bush, 2001: 185-186
)。依據當時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
務卿羅德
(
Winston Lord
)
的說法,在此份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