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歐美研究
壹、前言
國際空間及國際參與是我國民眾及政府關注的重大議題,而關
於聯合國的參與,由於該國際組織本身的象徵與實質意義,更成為
焦點。我國自
1971
年退出聯合國後,由
1993
年開始,我國政府採
取不同策略以重新參與聯合國,然其成效則受到國際組織本身、國
際與兩岸因素、及我國國內因素所限制。近年來,我國對於聯合國
體系下的國際組織改尋求「有意義參與」(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
推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國際
民航組織
(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
r
ganization; ICAO
)
及聯合
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等聯合國專門機構與建制。自
2009
年
開始,我國以觀察員
(
Observer
)
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
),而
2013
年
9
月以主席「特邀貴賓」(
Invited
Guest
)
的身分,出席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可以視為我國尋求「有意
義參與」聯合國體系之主要成果。
除了我方策略轉變外,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對我國之支持以
及中國大陸的至少不反對,最終促成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主席的此
項邀請。本文將以我國本次獲邀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作為個案,
分析我國參與的策略以及美國的角色,並以此探究未來我國參與不
以國家身分為先決條件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時,可以採行之策略。經
由國際談判的相關架構分析,本文認為,美國在我國本次參與國際
民航組織大會之個案中,扮演「促成者」(
facilitator
)
的角色,一方
面給予我國必要支持,另一方面也協調並幫助我國爭取其他國家、
包括中國大陸的支持,而兩岸關係的相對和緩也發揮重要作用。本
文以政策分析的觀點,將依序探討我國近年「有意義參與」國際民
航組織之策略、美方對相關議題的態度、中國大陸的策略重點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