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敘事詩與濟慈之詩人本體的認同
249
練」(
Sperry, 1973: 252
)。
17
代言之,濟慈拋棄了神話的觀點,而用
歷史、現代的角度做敘述。異於《恩迪米翁》的是,他不僅運用神
話故事,更嘗試重新定義神話的列名傳統,以給賽姬一個正式的名
分。因此,即令濟慈是個遲來的詩人,他的敘事也讓濟慈與前輩的
詩人不同。他對賽姬的崇敬讓其可堅定地為賽姬發聲;而且依他的
知識與經驗,給賽姬一個現代的詮釋。當在第二個詩節,濟慈表達
他對未被膜拜的賽姬之同情時,詩人清楚地表達了他對賽姬深切的
同理心;而詩人作者聲音由此開始。在第三個詩節時,詩人更展現
自信;就如此詩行「用我受到啟發的眼睛,我看、我歌」所傳達的,
濟慈立志歌頌賽姬,所以他續言:「讓我做你的詠唱團」(第
44
行);
而此舉動加倍強調了他的自信。在第四個詩節時,濟慈的自信達到
最高點,因他宣告:「是,我會做祢的祭司」(第
50
行)。這行詩象
徵了濟慈承擔作為先知詩人的責任與信心,因為他與「發白嘴唇」
的先知 (第
49
行) 合而為一。第一個字「是」特別展現濟慈的果斷,
因他變成賽姬的司鐸 (客觀面);而從濟慈的角度言,亦是他自己的
司鐸 (主觀面)。於此敘事上,濟慈與賽姬的形象再一次重疊合一,
主客觀交融成互有關連、彼此成就的抒情敘事。代言之,在事相上,
賽姬的神化,要靠濟慈的歌詠;而詩人在客觀描述賽姬的本生故事
時,又因賽姬的傳說與詩人的生命故事諸多雷同,故詩人投射其個
人的情感和主觀的想法時,自然呼應了頌讚文體中所強調的主觀
性、想像力與情感。
在〈賽姬頌〉,濟慈融合了敘事和抒情,顯出他的主客觀面、
個人與非個人化的表現:他以一個擁有靈視想像力的敘事詩人來呈
現他自己;同時,他也把身為一個遲來者與尚未被列入正典的焦慮
17
原文:
“the exchange of innocence fo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