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敘事詩與濟慈之詩人本體的認同
233
即表率般地,首先以「抒情敘事詩」為題目,並用美國詩人羅伯特‧
佛斯特 (
Robert Frost
) 的〈家葬〉(
“Home Burial”
) 來研究抒情詩與
敘事詩的緊密關係。斐倫以為〈家葬〉是首混合形式的詩 (
hybrid
),
因其敘事中有抒情性 (
lyricality
) 與畫像 (
portraiture
),即詩人在記
敘該對夫妻對喪子之痛的情緒反應 (
2004: 633-635
)。於此,本文
因礙於篇幅與論文方向所限、且避免誤導讀者,僅將重點側重於斐
倫提及的抒情性。
8
依此脈絡言,上述學者均認為敘事詩與抒情詩之間的界限並不
清楚,即兩種詩體可以互有連繫 (
interrelate
) 與互相貫通 (
inter-
penetrate
)。因此,詩人在敘說故事時,他可站在個人的立場、用感
性的文字表達他對該人/事/物/地的看法;而在抒情詩時,亦可
科學化與邏輯性地交代人物的長相、事情的來龍去脈、物件的顏色
大小、山川地景的面貌。簡言之,敘事詩與抒情詩二種文體並不互
斥與悖逆,反倒可以水乳交融,且相輔相成。
這種敘事中有抒情,抒情中含敘事的技巧,在其他浪漫詩人的
作品中亦可見到。舉例言,開創、引領浪漫詩派的二位巨匠,華茲
華斯 (
Wordsworth
) 與柯立芝 (
Coleridge
),在其具有革命性、進而
改換前期詩風的《抒情歌謠》(
Lyrical Ballads
) 中,已蘊涵了「抒情
敘事詩」的概念。該詩集中的作品表現了華茲華斯或柯立芝對人/
and narrative may further common agendas, in so doing often overlapping . . . . But
in a surprising number of other cases, cooperation replaces cooption, and interplay is
a more apt description than interruption. Such instances not only encourage us to re-
think the twinning and twining of lyric and narrative but also draw attention to the
version of it that I term “anticipatory amalgams”
)
(
2006: 256
)
。
8
斐倫所謂的畫像技巧即是所謂的視覺藝術描繪
(
ekphrais
)
的一種藝術表現;而濟慈
的〈希臘古甕頌〉
(
“Ode on a Grecian Urn”
)
(
1819
)
則可依此觀點切入探討其抒情
與敘事交揉之特色。讀者可參考
Greene et al.
(
2012: 393-394
)
;或《魯特芝敘事理
論百科》有關藝術描繪
(
ekphrais
)
的詞條
(
Herman et al., 2010: 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