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敘事詩與濟慈之詩人本體的認同
231
的新名詞。如,第一位有系統地討論濟慈敘事之技巧的評論家裘
蒂‧樂忒 (
Judy Little
) 在她的書中篇章〈抒情敘事:《聖安格妮絲
之夜》,《無情的美女》,《拉米亞》〉(
“Lyric Narration:
The Eve
of St. Agnes,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and Lamia
”
) 初用此詞,並論
證言,濟慈在其敘事詩中運用抒情的技巧 (
1975
:
88
)。樂忒主張其
敘事詩中有抒情的成分,因為濟慈在說故事時,雖具體、細部地交
代情節;他仍會有意或無意地傳達或投射其個人的感情,或是用夾
有情感與情緒的語詞,希冀引發讀者的共鳴,或啟發讀者去思考此
些字詞或表達方式的意義和指稱。代言之,樂忒在評析濟慈的敘事
與抒情技巧時,即在論證其詩作中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
objectivity
),
或個人 (
personal
) 與非個人 (
impersonal
) 的層次與面向。事實上,
這個議題自十八世紀起,即廣為被討論,因此康德即著專書《判斷
力批判》(
Critique
of
Judgment
) 闡述其主張。
5
文學批評潮流也在
1980
年代起,用交融的方式看待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主觀性
(
subjectivity
) 與客觀性 (
objectivity
);如素享盛名的企鵝版之《文學
術語與文學理論辭典》 (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
) 即將主觀性與客觀性並列 (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用以定論文學作家在創作的同時,是兼具主觀性與客
觀性的 (
Cuddon
,
1999
:
874
);亦即創作者無法清楚切割其主客觀層
面。在此套用華茲華斯的名句來印證如上論點:「半創造、與感知」
(
half
-
create
/
And
what
perceive
) (
Wordsworth, 2008: 134, line
107-108
),也就是說,文學家在描述外景時,實際上亦在寫其內在
感知;而內心世界又由外相顯現。 總括地說,好的作品是一種主
5
亦可見《普林斯頓詩與詩學百科全書》
(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 2012
)
的精要解說
(
Greene, Cushman, Cavanagh, Ramazani, & Rouzer,
2012: 250-2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