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30 / 17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30 / 17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230

歐美研究

要的課題;且因其身分是位詩人,於是濟慈在其詩文中自然顯示出

他對此角色的看法及認同,而他的詩人本體也因此有別於其他的詩

人。然而,此話怎說呢?依據《牛津英語辭典》(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對本體或身分的定義,該字指涉的是「某人或某物其自

身、而非其他的事實;個別性,個性。」

3

易言之,如精研德勒茲

(

Deuleuze

) 的文化學家伊恩‧布坎南 (

Ian Buchanan

) 所闡明的:「本

體」即是一個人是誰的形象 (

image

) (

2010

:

24

)。在此些理念的架構

之下,本文將以濟慈的兩首抒情詩:〈賽姬頌〉(

1819

) 及〈夜鶯頌〉

(

1819

) 中的敘事,即前述的順序、時空、變化、關連與因果的呈現,

來探究其詩人本體。

4

然而,〈賽姬頌〉及〈夜鶯頌〉依文體上的定義是頌詩,為抒

情詩的一種;亦即此詩體除了詞藻優美與壯偉外,個人的主觀性、

想像力與情緒是顯著的特色 (

Harmon, 2012

:

280

-

281

);因此本文的

研讀方法會被質疑。所以,此處有說明的必要並且引進一個新的理

念:「抒情敘事詩」(

lyric

narrative

)。傳統上言,抒情詩與敘事詩是

兩種不同的詩體:如前述,抒情詩側重內心與主觀性 (

subjectivity

),

即個人對人/事/物/地所流露的情感,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而敘事詩則強調對人/事/物/地的外在呈現,也就是要客觀、冷

靜地觀察、分析與描寫;且敘事詩往往有個故事或情節的存在,如

荷馬的二首史詩《伊里亞德》與《奧德賽》即是敘事詩的圭臬。然

而學界自

1980

年代起,此種截然的二分法似已遭到挑戰;文學批

評家開始將此兩種看似不同的文體並列一起,而有了「抒情敘事詩」

3

請見《牛津英語辭典》

(

identity, n., 2015

)

。原文:

“the fact that a person or thing is

itself and not something else; individuality, personality.”

4

此處對〈敘事〉的理念,亦綜合融通了如下敘事學家的學說:翁振盛、葉偉忠

(

2010:

26-29

)

; Abbott, 2008: 16-20; Cobley

(

2001: 6

)

; Onega & Landa

(

199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