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46 / 17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46 / 17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146

歐美研究

態向高等形態發展的過程,更在《達爾文理論與語言學》(

Die

Darwinsche Theorie und die Sprachwissenschaft

,

1863

) 一書中,將印

歐語的親屬語言之間的關係,以「譜系樹」(

Stammbäume

) 的圖式

加以表示,以能確立語言即是一種自然的有機體。至於在語言發展

中起作用的內在法則,他也認為那只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他說:

我們這門科學

[

語言學

]

只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對

有機體及其生命規律進行準確的觀察,專心致志於科學的對

象;即使再富有哲理的論說,只要它不具備這樣的牢固基礎,

就沒有任何科學價值。語言是自然有機體,其產生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語言根據確定的規律成長起來,不斷發展,

逐漸衰老,最終走向死亡。我們通常稱為「生命」的一系列

現象,也見於語言之中。語言學是關於語言的科學,因此是

一門自然科學;一般說來,語言學的方法在總體上與其他各

門自然科學的方法是一樣的。

(

Schleicher, 1863: 6-7

)

3

在此顯示,由於達爾文進化論的生物學影響,歷史發展的法則

開始能在自然進化的觀點中,而不必在物理與機械的法則中來理

解。這使得語言學這門「科學」,開始傾向於依生物學或自然有機

體的進化觀點來研究。印歐語之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原是在浪

漫主義的影響下,想透過語言的研究,來展現出人類精神生命的整

體創造性,但在語言學研究的科學性要求下,它卻變成是生物進化

的自然有機體。

4

這其中的關鍵即在於,我們應如何在語言的歷史

發展中,定位它所依循的法則之理論性格。語言究竟是如施萊歇爾

所理解的,只是自然的有機體,因而其法則只服從於自然的法則;

3

本處譯文採取姚小平的中文翻譯,請參見施萊歇爾

(

2008: 374

)

4

此處的發展轉折,可特別參考卡西勒在《符號形式哲學》

(

Philosophie der symbolischen

Formen

)

第一卷專論

Schleicher

的部分

(

Cassirer, 1964: 108-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