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41 / 17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41 / 17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身體姿態與語言表達

141

研究,轉向思考語言結構對於人類世界觀建構的影響。為了理解語

言規則的規範有效性,如何基於人類精神創造活動的合法則性,十

九世紀後期的青年語法學派,主張語言學應進一步探討「言說的人」

之生理心理機制,這使得洪堡特的追隨者史坦塔爾 (

Heymann

Steinthal

,

1823

-

1899

) 創建的「語言心理學」,逐步取代了以文獻

學為基礎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史坦塔爾主張文法學不應以邏輯學,

而應以美學作為分析的基礎,才能真正對語言作為一種表達理論,

找出它像藝術風格那樣具有民族差異性的內在語言形式。在史坦塔

爾的啟發下,馮特即嘗試以他的「生理心理學」(

Physiologische

Psychologie

) 構想,來為語言作為一種表達理論,尋求它在情緒表

達之身體運動上的自然基礎,並進而透過手勢語的研究,來說明原

先只是作為情緒表達之身體徵兆的表情與手勢,如何轉變成為語言

溝通的媒介,而最終能為語音語言奠定其意義理論的基礎。

十九世紀的語言哲學構想極富啟發性,但在今日卻幾乎完全為

人遺忘。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研究它,以重新反省當今語言哲學看似

無疑、其實無據的語音中心主義與邏各斯中心主義,而為人文科學

提供更適切的哲學奠基論述。為此之故,本文將不避繁冗,從十九

世紀語言學研究典範的轉移開始,說明語言學如何從以文獻學為基

礎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轉向以「言說的人」為研究對象的「語

言心理學」(貳);其次,我將說明史坦塔爾如何參照美學的表達理

論,透過對洪堡特內在語言形式所做的語言心理學闡釋,使語言學

能擺脫以邏輯語法學為基礎的邏各斯中心主義 (參);以及馮特如何

進一步追溯視身體運動為內心表達的「面相學」與「戲劇學」傳統,

以從他的生理心理學構想,發展出系統的「表達運動」理論 (肆);

對於馮特嘗試從手勢語的構詞學與句法學,來研究人類語言的起

源,以批判語言學的語音中心主義,我將借助卡西勒 (

Ernst Cassir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