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歐美研究
壹、前言
語言如何表達思想,詞語如何具有意義,對於這些根本的哲學
問題,當代英美分析哲學或歐陸的現象學、詮釋學與解構主義,都
曾經提出他們的看法。他們的觀點即使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但有一
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對於語言的討論,基本上都從聲音語言出
發。以語音形式言說的詞語,作為任意約定的符號,如何能與對象
產生特定的關聯,並因而具有可傳達與溝通的普遍意義,一直是相
當難以解釋的問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同時作為哲學家
與心理學家的馮特 (
Wilhelm Wundt
,
1832
-
1920
),卻主張語言表達
的意義基礎,並不在於聲音符號的約定使用,而在於表情與手勢等
身體姿態的表現。對於人類而言,最根源也最具自然普遍性的語
言,並非聲音語言,而是手勢語言。透過手勢的意指意向性、摹擬
想像與感性化轉移,我們的身體姿態方才構成詞語最內在的意義圖
示。手勢與表情等身體姿態的表現,為人為約定的語音,奠定了它
們具世界關聯性的存有論意義。且若語言必然與人之具身存在有
關,那麼語言就不能被看成是分離於實踐行動之外的抽象系統,而
應視之為來自民族共通感的文化創造。透過對內在語言形式的民族
心理學研究,語言學也將跨出語言的領域,而成為文化科學的奠基
理論。
馮特的語言手勢起源論與民族心理學理念,來自長達一個世紀
以上的語言學傳統。
Friedrich
Schlegel
(
1772
-
1829
) 在十九世紀初的
梵語研究,締造以印歐語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歷史比較語言學。而洪
堡特 (
Wilhelm
von Humboldt
,
1767
-
1835
) 的《人類語言結構的差
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
Ü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und ihren Einfluß auf die geistig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
),則帶領我們從語言學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