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45 / 176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45 / 17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身體姿態與語言表達

145

系譜學區分,那麼這必須預設人類具有普遍的語言能力,且這種語

言能力在民族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又必須具有彼此差異但卻內在一

致的性格。這種在普遍中存在差異的現象,並不能單純從地理分離

的自然演進結果來解釋,而應看成是人類精神「需要造就豐富多樣

的智力形式」的「內在需要」(

1908

:

621

)。這是因為洪堡特主張語

言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詞語之所以是一個詞語,都必須預設它是

在一個結構完整的語言中才是可被理解的。在這個意義下,任何語

言作為有機體,只能出於人類精神的創造,而不能單單透過機械自

然的解釋。他因而說:「語言必出於自身,而且無疑只能逐漸形成,

但是它的有機體並不是一種幽閉於心靈深底的無生命質料,而是作

為一種規律決定著思維力量的各種功能」(

Humboldt, 1905

:

15

)。

2

相對於

Bopp

等人的觀點,洪堡特認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語言

分類,是建立在豐富多樣的人類精神表現形式之上,而不是像植物

分類學那樣,只基於自然演進的過程。這使得當時對語言作為有機

體,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像是把著作題獻給洪堡特的

K

.

F

.

Becker

(

1775

-

1849

) 在《語言的有機體》(

Der Organismus

der

Sprache

,

1827

) 中,即跟隨洪堡特主張,語言之所以是有機體,是因為它受

人類知性的邏輯範疇所影響。但相對的,在當時更有影響力的施萊

歇爾

(

A. Schleicher, 1821-1868

) 則除了在《語言學研究》

(

Linguistische

Untersuchungen

,

1850

) 與《印歐語比較語法綱要》

(

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 1861

-

1862

) 中,將原來在洪堡特的研究中,視為是精神

之不同表現形態的各種語言類型,理解成是從以漢語為代表的單音

節語,過渡到黏著語與以印歐語為代表的屈折語──這種由低等形

2

中譯參見洪堡特

(

2011: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