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92 / 15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92 / 15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92

歐美研究

1955

年離開香港之後,張愛玲仍和香港美新處保持合作關係,

繼續翻譯了下列作品,包括林以亮

(即宋淇)

編選《美國詩選》

(

Anthology of American Poetry

)

(

1961

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與

方馨

(即宋鄺文美)

合譯《睡谷故事‧李伯大夢》(

The Legend of

Sleep Hollow, Rip Van Winkle

)

(

1967

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

1967

年,張愛玲接受美新處改譯江文的著作《浪淘沙》,張自稱對這份

材料極有興趣,而夏志清認為,「張愛玲『改譯』反共小說已很有

成績,美國新聞處看中了這部書,也就把『改譯』的任務交給她了」

(

2013: 84

),夏志清認為張愛玲改譯很有成績,應該是指張愛玲曾

翻譯陳紀瀅的《荻村傳》,該譯書後來由香港的虹霓出版社

(

The

Rainbow Press

)

1959

年出版,這部在中國報告計畫下改寫和翻

譯的作品,可以視為戰後

臺灣文學外譯的開始

(王梅香,

2014

)

三、張愛玲與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是臺、港美援文藝體制的一大特色。相較於「文

學翻譯」,文學創作針對的對象仍是東南亞的中文讀者,在這項制

度之下也孕育出無數作家,其中一位便是張愛玲。在實際進入美新

處與張愛玲的關係前,本研究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中,歸納出美新處

「影響」當地作家寫作的幾種情況。以下約略分為幾種情形論述:

第一種,徵求當地作家「已完成」或「正在進行中」的文學作

品,然後由美新處出版或贊助出版。前者如姜貴的《旋風》、陳紀

瀅的《荻村傳》、張愛玲的《傳奇》(後再版名為《張愛玲短篇小說

集》);後者如張愛玲的《秧歌》。

第二種,徵求當地作家和美新處「改寫」(

adapted

) 作品。例如:

燕歸來

(

Maria Yen

) 和麥加錫,針對燕歸來所寫的《紅旗下的大學

生活》(

1952

年,香港友聯出版) 進行改寫,然後以《雨傘花園》(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