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89 / 15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89 / 15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不為人知的張愛玲

89

可見在

1952

年之前,當地作家作品的翻譯很少,主要以「英翻中」

的作品為主。在提供創作材料方面,根據美新處的研究,落難者可

以提供香港美新處的材料有三種:第一種來自知識分子,

17

他們可

以提供書寫個人的經驗,比如說關於個人自由的失去、共產黨的改

革、國家控制出版和媒體等。第二種來自農民

(

peasants

),他們能

夠提供共產黨推動農改、強迫收購農產品等個人的經驗。第三種來

自工人,他們能夠提供具體的例子,關於共產黨的宣傳工資等。對

美新處來說,藉由這種真人真事的現身說法,不是「宣傳」

(

Propaganda

),而是「真實」(

facts

)

的呈現。美新處在徵求創作題

材時,會期待看到真實的姓名、事件發生的地點,以召公信。

二、張愛玲與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翻譯

1952

年春天,張愛玲由滬赴港,初期寄居於女青年會

(張愛

玲、宋淇、宋鄺文美,

2010: 25

),首先面臨的也是謀生問題,這和

當時大部分的知識分子並無二致,他們必須想辦法將自己可用的能

力鑲嵌進香港的文化、文學場域。很明顯的,張愛玲選擇以翻譯維

生。我認為,從事翻譯對張愛玲來說相對於寫作來得容易。一方面,

張愛玲從事創作的構思時間較長,用她自己的說法,「我想寫的東

西,總得醞釀上一二十年」(水晶,

1973: 25

),光是醞釀文本就得

一段時間,這還不包括實際創作的時間;另一方面,張愛玲到美國

之後,當經濟陷入困頓時,翻譯仍是她用來維生的首選。例如第二

任丈夫賴雅身體每況愈下,她即重操翻譯舊業

(夏志清,

2013: 17

)。

17

美新處於此處界定的知識分子是中等學校以上的畢業生

(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and

above

);

U

.

S

.

Escapee Program Activiteis

in

the Far East,

March 18

,

1955

,

Hong

Kong

;

U

.

S

.

Consulate

,

Hong

Kong

;

Classified

General

Records

of

the

USIS

,

1951

-

1955

,

Entry 2689

,

RG84

(

NARA, 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