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歐美研究
機構,但是很少質疑它背後隱藏資本主義市場邏輯,雖然這套資本
主義的市場邏輯直到今日還影響著我們。可以說,
1950
年代的美援
文藝體制,為香港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商業出版機制,而且是美
國式的出版機制,同樣情形也在臺灣如法炮製。
為什麼美方需要在美援文藝體制的架構下運作資本主義的市
場邏輯?本文認為美援文藝體制的市場邏輯其重要性有二:首先,
打破以往認為美援文化是「一擲千金」的迷思,其實美國權力是「錙
銖必較」,必須把每一分錢作最好的使用,追求宣傳的有效性
(
effective
)。其次,在美方出版譯書的傳播方面,可以分為贈予和商
業管道,為什麼要設置商業管道?而不是全然贈予?除了是前面提
到的經濟理性的考量外,美國權力並不希望永遠扶持在地的文化人
或出版社,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在地文化人以美國式、資本主義的模
式自立。因此,本文認為,美新處考慮市場的邏輯,是為了降低宣
傳的成本,進而將贈予的比例降低,而提高商業銷售的比例。
美援文藝體制的經濟理性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事成本
的撙節,以「委託」的形式展現;二是既有成品的最大利益化。以
前者而言,基本上,參與美新處的翻譯或創作的作家,美新處採取
的是「委託」的形式,何謂委託?若以今日經濟社會學的詞彙來說
就是「外包制度」,這是資本主義模式下發展出來節省成本的方式,
美新處作為委託人,而在地受委託者如翻譯者或作家,接受其委託
任務而收取費用,若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按件計酬」的
方式,而無須支付這些在地文化人「全額」的薪水,只需給他們「兼
職」的費用,這是一種節省人事成本的方法。可以說,美新處在翻
譯、創作甚至其他文化方面,都是以「委託」的方式進行。再回到
水晶的訪問稿中,
Commissioned
是翻譯成「授權」(不知「授權」
是張愛玲用語,或是水晶譯法),但我認為譯成「委託」比較貼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