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歐美研究
1952
年,香港美新處接到上級來電,通知取得美國作家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y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的中文
版權,當時的文化部主任麥加錫與宋淇商討後決定鄭重其事,遂公
開登報徵選翻譯人才,張愛玲也出現在應徵名單上,在一番談話
後,決定由張愛玲翻譯該書,也開啟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的譯書合
作關係。後來,《老人與海》成為有史以來香港美新處賣得最好的
一本書,這可以解釋張學論者
(陳子善,
2012b: 381
)
認為麥加錫
和宋淇看重這本書背後真正的原因。麥加錫在寫給華盛頓美國新聞
總署的信件中提到,從沒有一本美新處出版的書可以賣超過
1,000
本,而《老人與海》竟賣了
2,470
本。
18
雖然麥加錫在信中提到,
這個銷售數字還不是很漂亮
(
impressive
),但是無疑給了麥加錫無
比的信心,使他認為一直以來運作「商業路線」的譯書計畫是可行
的。在這之後,張愛玲又陸續為美新處翻譯勞林斯
(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
) 的《小鹿》(
The Yearling
)
(
1953
年,香港天風出版)
19
、范
道倫
(
Mark Van Doren
) 編輯的《愛默森文選》(
The Portable Emerson
)
(
1954
年,香港天風出版)
和歐文
(
Washington Irving
)
的《無頭騎
士》(
1955
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在張愛玲停留香港期間,幾乎
每年都翻譯一本文學作品,表
1
、表
2
為張愛玲為美新處翻譯的書
籍在譯書計畫中的情形。
18
Operations Memorandum
,
Hong
Kong
USIS
to
USIA
, “
ICS
:
Book
Translation
Pro-
gram,
”
February
18
,
1954
,
Hong Kong
;
U
.
S
.
Consulate
,
Hong Kong Classified Gen-
eral Records of
the USIS
,
1951
-
1955
,
Entry 2689
,
RG84
(
NARA, n.d.
)
.
19
香港的天風專門出版美新處譯書計畫的書籍,可視為美援文藝體制的「外包廠
商」。基本上,美新處負責譯書計畫,但實際的翻譯、出版都交由在地的文化人。
麥加錫認為,當地的文化人最嫻熟當地的狀況,而且能替美新處處理繁瑣的事務。
而我認為,美援文藝體制正是透過這種「中介組織」
(
美國扶植的在地機構
)
,達到
最大的經濟效益,也沖淡部分的政治色彩。除了《赤地之戀》,張愛玲早期的作
品《傳奇》也於
1954
年在天風重印,書名改為《張愛玲短篇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