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張愛玲
87
說美援文藝體制因為反共而以讀者為優先,這樣的邏輯和通俗文學
的市場取向不謀而合。
如果美援文藝體制的文學創作,基於宣傳的目的與通俗作家合
作;另一方面,在文學翻譯,亦是基於宣傳的目的與學院學者、作
家協力。在美援文藝體制之下,看不到所謂高雅文學/文人和通俗
文學/文人的明顯分野,在實際的生存問題之前,不管學院文人或
通俗作家都必須賣文維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美援文藝體制底
下,可以看到這兩類的文化人的匯集。
香港美新處於
1946
年開始進行譯書計畫,然而該處雖設有譯
書部,但從
1946
至
1951
年並無出版書籍。根據宋淇的說法,他與
當時的文化部主任麥加錫合作整頓了譯書部
(張愛玲、宋淇、宋鄺
文美,
2010: 5
),因此可以說香港美新處的譯書「復甦」是從麥加
錫開始的。然而,香港譯書計畫必須面對兩個難題,一是出版環境
的惡劣;二是翻譯人才的奇缺。關於前者,
1950
年代的香港出版社
有翻印舊書和只印教科書的現象,業者的心態普遍保守,只做「穩
賺不賠」的生意。關於後者,香港缺乏一流人才投入翻譯的事業。
正當美新處煩惱沒有翻譯人才之際,
1952
年
4
月援助反共難民
計畫
(
The Escapee Program
)
在歐洲成立,提供來自鐵幕的人士在
異地的生活安置和生活援助。
13
1953
年該計畫擴展到東亞,派
Ernest T. Nash
主持香港事務,臺灣分會則由杭立武擔任顧問團主
席,此即為後來的「援知會」(趙綺娜,
1997
)。馬康衛看到當時香
港有落難知識分子的問題,他想要動用一筆資金幫助這群知識分
13
“
U
.
S
.
Escapee
Program
Activities
in
the
Far
East,
” F
ebruary
10
,
1955
,
Hong
Kong
;
U
.
S
.
Consulate
,
Hong Kong
;
Classified General Records
of
the USIS
,
1951
-
1955
,
En-
try 2689
,
RG84
(
NARA, 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