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歐美研究
三、張愛玲式的「告別朝鮮前線」
正因為《赤地之戀》能夠發揮的空間受到較多的侷限,所以可
以從張愛玲留下的語錄真意,發現她對此書的抱怨,她的怨懟來自
該書不是她的自主創作,而是一種和美新處合作的書寫。她說:「還
有一本《赤地之戀》,是在《秧歌》以後寫的。因為要顧到東南亞
一般讀者的興味,自己很不滿意。而銷路雖然不像《秧歌》那樣慘,
也並不見得好。我發現遷就的事情往往是這樣」(張愛玲,
1976:
145-146
)。或是「寫《赤地之戀》(英文)
真怨。
Outline
(大綱)
公
式化──好像拼命替一個又老又難看的婦人打扮──要掩掉她臉上
的皺紋,吃力不討好」(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2010: 51
)、「有
時
(《赤地之戀》)
實在寫不出,我才明白別人為何不肯寫作,任
何人都有理由不寫」、
55
「這幾天總寫不出,有如患了精神上的便
秘」(
51
)、「我寫《赤地之戀》卻是『舊瓶裝新酒』,吃力、冤枉」
(
51
)。為什麼是「舊瓶」?我在這裡的詮釋是,這本書本來就已經
設定好情節和內容,雖然在內容上有很多細節都在陳述事實,但是
張愛玲仍以自己的方式為舊瓶注入張式風格。
比如說,在《赤地之戀》中,我認為張愛玲的風格仍舊明顯存
在,包括精準創新的比喻、人性幽微的掌握和氛圍描寫的深刻。以
比喻的精準和創新而言,唐文標認為:「張愛玲的文字自成一家,
描寫上和使用比喻上也用功夫,這是她最大的成就」(唐文標,
1995:
60
)。這樣的寫作特色,也充分展現在《赤地之戀》中。寫到劉荃在
土改中殺了人:「即便是唐占魁,他也不過是早一點替他結束了他
55
此處的別人不肯寫作,或許存在一個可能性是指涉徐東濱,因為徐東濱寫不下去,
而轉交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