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權公約第
3
條與嚴重系統性歧視
709
2008; Akandji-Kombé, 2006
)。私人關係若最終能突破公約第
3
條適
用門檻,關鍵無疑在於該條文程序保障的發展:透過審酌「是否適
用」的過程,藉實質有效保障論,建構出國家保障個人免於私人非
人道或侮辱待遇之積極義務內涵。
(
一
)
從侮辱處罰到侮辱待遇
公約第
3
條結合弱勢類型以確立其間接水平效力的過程中,兒
少保護或許可謂先行者,雖然早年案例中,歐洲人權法院曾有所遲
疑。今日討論第
3
條保護兒少之功時,往往上溯
1978
年的
Tyrer v.
the United Kingdom
。不過,此案涉及刑罰這項制度化暴力
(
institutionalized violence
),
71
符合「侮辱處罰」定義,
72
一則年齡
並未構成適用要素,二則無涉私人行為。真正掀起爭議者,乃前揭
1985
年智能障礙未成年人性侵案,
73
被害人之父請求歐洲人權法
院就其女處境適用公約第
3
條之侮辱待遇。歐洲人權法院固然認為
民事救濟不足以彌補被害人私人生活權所受之侵害,刑法有效嚇阻
犯罪仍為必要,
74
然終究採納歐洲人權委員會意見,
75
認為荷蘭
刑事規範的欠缺不符第
3
條管轄範圍。
76
此案涉及多重弱勢類型,
未成年、性別權力與身心障礙,可惜礙於第
3
條垂直效力的認定,
71
Eur. Court HR,
Tyrer v. the United Kingdom
,
supra
note 18, at § 33.
72
Ibid.
at § 29.
73
Eur. Court HR,
X and Y v. the Netherlands
,
supra
note 25.
74
Ibid.
at § 25.
本案爭點在於荷蘭刑法對性侵規範的缺失:案發時被害人剛滿
16
歲,已不符與青少年非法性交之限,而荷蘭法院認為,性侵必須被害人能夠自主
提告;若由其父代理,則諸多其餘規範皆不適用,例如所謂被害人的「無助」限
於喪失意識或肢體無法抗拒,而案發當場並無第三者亦無示眾之虞,加害人與被
害人關係亦未構成支配。
75
Report
(
31
)
of 5 July 1983, Series B no. 74, § 95.
76
Eur. Court HR,
X and Y v. the Netherlands
,
supra
note 25, at §§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