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姿態與語言表達
165
(
1535
-
1615
) 即假借亞里斯多德的名義,寫下《人類面相學》(
De
humana
Physiognomia
) 這本偽作。他將人類的面貌與動物的身體並
列,例如扁平額即表示是膽怯的,因為扁平額的公牛就是膽怯的 (如
圖
1
);豎髮的人有勇氣,因為他可比擬於獅子;而長耳厚唇必笨,
因為驢子就是長那個樣子等等。在此種對人與動物形式的比較中,
經常是將最外在的東西 (像鬍子或頭髮) 與最內在的性格或情緒特
性關聯在一起,但卻缺乏理論的基礎。
圖
1 Porta
《人類面相學》的圖例
資料來源:
Porta
(
1586: 78
)
。
這種面相學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做了錯誤的類比,在實踐上的
誤用更有不道德的疑慮。因為面相學到了十八世紀,雖然如
Johann
Kaspar
Lavater
(
1741
-
1801
) 在《面相學箋論》(
Physiognomischer
Fragmente
,
1775
-
1778
) 一書中,強烈反對把人與動物的面相並列而
論,主張人類的形式本身應具有它自身的意義,但在當時面相學還
是大多被認為可以應用於求職篩選等實際的用途。這種「以貌取人」
的面相學應用,難免會有不道德的疑慮,而飽受時人批評。但馮特
卻看出,在這些面相學的主張背後仍存在一項真理,那就是:強烈
的情緒運動總是以身體運動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因而可從情緒的
身體運動反推出前者。經常重複的情緒運動,會在我們的臉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