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
歐美研究
一旦我們把這些成素或構成物,看成是心理事實最終的構成成分,
那麼心理學的事實就不應該理解成客體或固定的狀況,而應當理解
成「事件」(
Ereignisse
),或即不斷在時間中流動的「心理過程」。
12
馮特為他的生理心理學研究,建立世界第一間心理實驗室,寄
望能以精確的實驗數據來確證人類心理的活動過程。但馮特作為實
驗心理學的創立者,卻也是最早試圖超越這種構想的心理學家。許
多心理過程並不能單從生理活動得到解釋,在每一個人的直接經驗
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思想與意志並不只受到個人心理活動
的影響,而是受到他人或社群共同體的影響。像是思想的真假判斷
或意志的應然要求,都不只是個人的心理經驗而已,而應是有一種
客觀有效性的基礎。為此之故,馮特主張應在「個人心理學」的研
究領域之外,進一步展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如此個人心理學
才能擺脫在實驗室中的人為操作,而從人類真實生活的共同建構來
研究人類的心理活動。民族心理學將作為人類精神現象的文化創造
物,當成它們研究的經驗對象,從而開啟了文化科學的基礎研究。
在馮特從生理心理學的個人心理學研究,跨入民族心理學的文
化哲學研究過程中,語言的研究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史坦塔爾與
青年語法學派都嘗試從人類心理與生理的作用機制,來研究語言的
可能性。接續這個語言學研究典範的心理學轉向,馮特一方面認為
他的「生理心理學」,正好能用來說明人類語言的可能性條件,但
在另一方面,他也沒忽略生理心理學是研究個人心理過程的個人心
理學,但語言卻不是單憑個人就能發明。若要將生理心理學的觀點
應用到說明語言之可能性的民族心理學,那麼就還需要一個他稱之
為「表達運動」的理論。表達運動的講法,出自達爾文的著作《人
12
上述關於赫爾巴特心理學對於馮特的影響,請特別參見
Delbrück
(
1901: 8-14
)
與
Sütterlin
(
1902: 1-5
)
的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