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為人知的張愛玲
75
一書,並以
42
頁的篇幅談論張愛玲
(相較於魯迅的
24
頁),這在之
前的中國文學史前所未見。夏志清將張愛玲與魯迅、茅盾、老舍、
沈從文相提並論,對於張愛玲的藝術成就推崇備至,並再次讚揚《秧
歌》和《赤地之戀》,「這兩本書的成就,都非常了不起,因為它
們巧妙地保存了傳統小說對社會和自我平衡的關心。而且,更難得
的是,這兩本小說既沒有濫用宣傳口語,也沒有為了方便意識型態
的討論而犧牲了現實的描寫」(夏志清,
1991: 421
)。
1973
年夏志清
仍延續對於張的讚賞,認為《秧歌》和《赤地之戀》足以讓張愛玲
成為五四以來最重要的中國作家。夏志清說:
隔兩年讀了《秧歌》《赤地之戀》
(
後書前三分之一,描寫「土
改」,非常深刻,可惜皇冠雜誌社沒有把它重印
)
,更使我深
信張愛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
家。別的作家產量多,寫了不少有份量的作品,也自有其貢
獻,但他們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透徹和
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
(
夏志清,
1973: 2
)
根據上述,張愛玲的「優秀」展現在突出的文字技巧運用,以及對
於人情事理的深刻體會。接著夏志清再強調「《秧歌》已公認是部
『經典』之作」(夏志清,
1973: 8
)。即便到了
1985
年,龍應台認
為「淡淡的《秧歌》,卻絕對是一部『世界級』的藝術品」,並認
為如果僅把它看成是反共的政治小說,那實在是看走了眼
(龍應
台,
1985: 45-47
)。賦予《秧歌》正面評價者,除了肯定其內容和
寫作手法,更從作者一生創作的歷程來觀看,認為該書跳脫過往書
寫尋愛與金錢的無安全感女子,而進入社會現實,批評中國土改方
式過當,擴及關懷社會人生,同時兼顧小說藝術的完整
(高全之,
2002: 125
;楊昌年,
2002: 15
)。
然而,批評這兩部作品的左派評論者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就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