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
歐美研究
壹、前言
在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中,《秧歌》和《赤地之戀》是具有高度
爭議性的兩本小說,關於這兩部書的評價意見南轅北轍。
賦予《秧歌》正面評價者,一般會從胡適給張愛玲的書信談起。
然而,比胡適的信件稍早,
1954
年的《自由中國》雜誌上,便出現
周子強的書評,肯定《秧歌》是一本出色的小說,「《秧歌》這本
小說之所以值得特別推薦,正是作者有豐富的創作力,藉著情感力
量完成了優美的形式,不同於尋常的渲染」(周子強,
1954: 30
)。
周子強對於《秧歌》的讚許必須放在反共文學的脈絡來理解,相較
於當時貧弱的反共文藝作品,該書的整體故事、描述手法讓其他反
共作品競相失色。
1955
年
1
月
25
日,胡適回覆給張愛玲的信件提
到,「我很高興能看見這本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這本小說,
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細緻功夫」
(張愛玲,
1976: 142-143
)。整體而言,胡適認為該書寫人情很細緻,
平淡而近乎自然,從寫作內容和手法上給予該書肯定。
1957
年
6
月和
8
月,夏志清分別在《文學雜誌》上發表〈張愛
玲的短篇小說〉和〈評《秧歌》〉,這兩篇文章推崇張愛玲的文學
成就。前文強調「《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已經是本不朽之作」(夏
志清,
1957a: 4
)。他認為張中西文造詣兼具,傳統文學與西洋文學
藝術兼蓄,小說內容豐富雅俗共賞,不論是意象的豐富、使用暗喻
的充實、心理描寫的細膩和人性幽微的掌握等,肯定張的小說特
色。而後文同樣讚許《秧歌》和《赤地之戀》的成就,「《赤地之
戀》描寫暴政的恐怖是成功的;但是《秧歌》卻有古典的完美。《秧
歌》篇幅雖短,但是它卻替我們把共黨統治下的悲劇,好好地做了
一番提煉的工作」(夏志清,
1957b: 4-5
)。
1961
年夏志清將這兩篇
文章放入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中國現代小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