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464 / 14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464 / 14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464

歐美研究

頭比較筆者的詮釋與帕特南的詮釋,並且藉此機會指出筆者的詮釋

的要點。

裴爾士在論述中提到了「邏輯情操」、「道德情操」(自我犧牲)

與「宗教情操」(信望愛)。他對於「宗教情操」的討論很少,不過信

望愛有可能隱約地提供了方向以引導裴爾士去表述出這三個邏輯

情操;但是筆者也已指出,從裴爾士的機率觀念,就能夠直接汲取

出這三個邏輯情操的內容;這樣的不謀而合的確會讓人感到驚異。

或許正如裴爾士所同意的,信望愛是人的最美好與最偉大的心性傾

向,因而這些心性傾向也會出現在智性領域與道德領域,只是針對

的對象有所不同而已。

根據帕特南對於裴爾士的解答方案的詮釋,裴爾士難題中的個

人雖然看起來面臨著單一不可重複的情境,但是他出於對於他人的

道德關懷而虛構地設想說「不斷地會有他人面臨著同樣的情境」,

因此他有理由依據機率來進行推論;而且他認為,如果整個社群實

際上持續依據機率來進行推論的話,那麼實際上會有最高比例的成

員得利。帕特南認為裴爾士提出的這些情操其實就是利他的道德情

操,並且認為裴爾士難題中的個人是出於對於自身命運的關懷,而

不是出於利他的道德關懷,才選擇從紅牌較多的那副牌中抽牌;帕

特南因此拒絕接受裴爾士的解答方案。

但是根據筆者的詮釋,裴爾士區隔開道德情操與邏輯情操,而

且「合乎邏輯性」所要求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儘管這兩類情操

有相似性

(兩者至少都展現出無私的態度),然而只有邏輯情操才針

對推論與探究者社群,所以只有邏輯情操能夠解答裴爾士難題。

抱持邏輯情操的個人將會認定「他所面臨的情境不是真正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