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09 / 148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09 / 148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氣候模擬模型的確證問題

109

壹、前言

氣候變遷的議題在近幾十年來受到廣泛注意,特別是聯合國於

1988

年成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1992

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

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之後,各國積極地致力解決氣候變遷問題。近期在巴黎

舉行的

2015

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便通過歷史性協議,確立了在本世

紀結束之前,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

2

度,以致力遏止全球暖化

的目標。即便是大眾對於全球暖化問題的認知受到許多政治與意識

型態等「非科學」因素影響,

1

全球性氣候政策的制定相當依賴氣

候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氣候變遷現象的描述與預測,而這些研究主要

是以科學模型

(

models

;在大氣科學的用語稱之為「模式」)

作為

分析工具。

2

大氣科學模型化的過程始於二十世紀中期,在此之前

的氣象學仍屬「觀察與歸納」的經驗科學,對氣候進行觀察與紀錄

方式搜集資料,然後進行觀測資料的統整和分析。一九五○年代,

數學家

Jule Charney

John von Neumann

主導的普林斯頓大學研

究團隊開始以電腦進行天氣和氣候的模擬研究,發展出以電腦模擬

(

simulation

)

研究大氣變化的數值分析法

(

Dahan Dalmedico, 2007;

Edwards, 2010

)。如「氣候模式模擬」是先建立以數學方程式代表

1

Oreskes and Conway

(

2010

)

相當著名的著作中所描述之美國的情況。另見

Jacques, Dunlap, and Freeman

(

2008

)

所論保守派智庫與否定全球暖化現象的出版

品之關聯。

2

在國內科學哲學的用語中

model

通常譯為「模型」,然大氣科學界譯為「模式」。

本文除在使用大氣科學專有名詞時採取國內學界譯法以「模式」稱之外,其餘仍以

「模型」表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