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 首頁
  • A+
  • A
  • A-
    1. PRINT

    2. BACK

  • 發布日期:2024/01/05
    更新日期:2025/03/13
楊淑涵
  • 職稱:博士後研究人員
  • 電郵:elsieshyang@gate.sinica.edu.tw
  • 參訪日期:2024/01/01~2025/12/31
楊淑涵

主要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博士 (2023)
  •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碩士 (2010)
  • 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士 (2006)

主要經歷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2024年1月-)
  • 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23年12月-)
  • 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2023年1月-2023年11月)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獎助博士候選人 (2018年9月- 2019年8月)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訪問學生 (2017年9月- 2018年8月)
  • 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兼任講師 (2013年2月- 2014年6月; 2015年9月- 2016年2月)

研究主題

  • 當代文學理論
  • 文化研究
  • 比較文學
  • 電影研究
  • 驚悚與科幻文類
  • 維多利亞小說

著作目錄

博士論文

  • (2023) To Learn to Live with Ghosts: Becoming the Spectral We in the (Im)possible Work of Mourning. National Taiwan U, Ph.D Dissertation, August.

碩士論文

  • (2010) The Return of the Cultural Repressed: The Rise of Victorian Ghost Stories. National Cheng Kung U, MA Thesis, January

期刊論文

  •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From K to Joe: (Dis)symmetrical Epiphanies and Messianic Becoming in Blade Runner 2049.” Film-Philosophy. (A&HCI, Scopus,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ABELL, British Library Zetoc, and other esteemed indexes)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

  • (2020) “Haunting from within and beyond Memory: from Impossible to Possible Mourning in DeLillo’s The Body Artist.” 〈來自與超越記憶的幽魂纏繞:德里羅《身體藝術家》中不可能與可能的哀悼〉,《英美文學評論》36 (2020.1): 27-58. (THCI Core) DOI:10.6711/REAL.202006_(36).0002

 

教科書

  • (即將出版) (第二作者) 李維晏與楊淑涵。 From Fiv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One Optimal STEM Paper: Poptimal = 5 x Apractical. 《理工論文五法定律》,文鶴。

 

會議論文

  • (2025) 〈纏繞的代際斷裂:《喜福會》與《虎媽的戰歌》中的親子衝突與失落敘事 〉 。全國亞美研究會議「亞美文學中的情感與照護」。台北,台灣:中央研究院。一月九日至十日。 
  • (2024) “‘More Human Than Human’: K’s Messianic Becoming in Blade Runner 2049.” 第三十二屆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年會與國際研討會。新竹,台灣: 國立清華大學,十月十九日。
  • (2024) (第二作者) 李維晏與楊淑涵、與熊宜君。“Writing with AI: An AI-Human Approach to Feedback on Writing.” 太平洋鄰里協會 (PNC) 2024 年會暨研討會。首爾,韓國: 高麗大學,八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
  • (2018) 〈「懷孕」的生命經驗與醫療參與: 以李欣倫的《以我為器》為例〉。第四十一屆 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新竹,台灣:國立交通大學。June 22.
  • (2017) “‘Living upon the Non-living’: from Memory, Mourning to Mutualization of Beings in Don DeLillo’s The Body Artist.” The Twelfth Quadrennial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December 15-16
  • (2016) “Beyon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pirit Possession and the Mutualized Coming-to-Be for the Living and Non-living in The Red Violin.”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Hsinshu, Taiwa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October 29.
  • (2012)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and the Obstacle of Ethics.”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Ethics,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Osaka, Japan: The Ramada Osaka, March 30 - April 1

 

學術報刊

  • (2024) 〈《顧爾德的32個極短片》:藝術中的孤寂、科技與無限〉。《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電子報》,vol. 45,June。https://claroc100.wixsite.com/website3/%E8%AA%AA%E6%9B%B8%E8%AB%96%E7%90%86-%E6%A5%8A%E6%B7%91%E6%B6%B5

學術演講

  • (2024) 〈淬鍊改寫技巧:為學術成功鋪路〉 (“Human Writer and AI Tool: Notable Skills to Polish Your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電通學院國際學程,元智大學,六月七日。 

專書章節 

  • (2012) 〈文學中的生命經驗與視野〉。《椰林論壇:教與學經驗分享=iTeach & iLearn》, 邱于真編。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規劃研究組,頁136-139。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