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ACK
《離散》雖然不是《他者》一書的續篇,但是在精神上延續了《他者》的基本關懷。我對離散與其相關議題的關心已經不下二十年。其實如果推得更早一點,從一九七〇年代研究猶太裔作家索爾貝羅(Saul Bellow)開始,經後來的非裔與亞裔美國文學研究,到晚近的亞裔英國小說研究,我的學術生涯幾乎都與離散有關,我對離散的關懷恐怕也已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程度。不過我真正發表有關離散研究的論文卻要到一九九三年以後,算算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我到費城的賓州大學研究,一待半年,由於多方接觸當代英國黑人文化研究,我發現這個領域的學者在其研究過程中往往不忘召喚四百年來非洲黑人的離散歷史,特別是北美洲與加勒比海的黑人離散經驗,這樣的研究不僅具有歷史的縱深,在橫向平面上也不致於陷入議題的孤立與視野的褊狹。幾位我認識或比較熟知的英、美黑人學者在建構他們的文化理論時,無不視非洲人數百年來的離散經驗為活水源頭,當代黑人的文化生產更不時指涉其先人離散的歷史命運。我開始了解離散除了悲情、孤寂及怨懟之外,其實還有積極的創造性的一面。 這二十年來我在學術上當然還有別的關懷,不過對離散的興趣始終不曾稍減。其實也可能不只是興趣而已,我彷彿希望在離散研究中闢建一個角落自我安頓或安身立命。文學與文化批評都有其自傳性,因為理想的文學與文化批評應該隱含批評家的生命關懷,或者投射着批評家的感情與思想。從這個視角來看,《離散》與《他者》一樣,都是相當自傳性的書。雖然這些年來每寫一本書,我無不全力以赴,只是《離散》與《他者》跟其他的書不一樣,這是我至今投入最多心力,注入最多感情的兩本書。我常說我到哪裏都是他者,都在離散,寫完這兩本書,我終於體會到這些話原來是在自我砥礪,自我省思。學術與著述最後恐怕也是為了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摘自〈自序〉,歐美所特聘研究員李有成先生) 本書目錄
查詢 / 取得
館藏目錄
整合查詢
個人借閱紀錄
院外資源
含全國目錄
電子資源
電子書
電子期刊
資料庫
最新消息
試用資料庫
使用資料庫
訓練展示
精選推薦
他館消息
其他
圖書館服務
借還服務
館際合作
文章DOI碼
採購服務
其他服務
含VPN、Endnote、無線網路服務
各式表單
含圖書館利用指引
訪客留言
綜合訂閱
特色資源
ICPSR
學術典藏庫
關於本館
簡史
建築之美
服務時間 / 電話 / Email / 交通
樓層配置
參觀導覽
收費表
常見問題
規章
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