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卷第二期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 研 究 論 文 林正義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姚宏旻 網路科技競爭: 川普的網路安全政策及其對中國與全球資訊科技發展的影響 楊穎茜 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思想」? 一個胡塞爾現象學式的分析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 Print ISSN 1021-3058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EURAMERICA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第五十三卷第二期/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 VOLUME 53 NUMBER 2 / June 2023 原《美國研究》 Formerly American Studies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歐美研究
編輯顧問/ King-Kok Cheung (張敬珏),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Sally Haslang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夏伯嘉),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Joanne Scott,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編輯委員/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 何之行 (中央研究院) 李秀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文山 (中央研究院) 趙順良 (國立政治大學) 鄧育仁 (中央研究院) 盧業中 (國立政治大學) 謝世民 (國立中正大學) 簡士傑 (中央研究院) 顏厥安 (國立臺灣大學) 羅至美 (國立臺北大學) 關秉寅 (國立政治大學) 蘇彥圖 (中央研究院) 主 編/ 鄧育仁 執行編輯/ 簡士傑 助理編輯/ Jeffrey N. C. Cuvilier 出版編輯/ 吳梅東、許昕 業務助理/ 邱劭晴 《歐美研究》季刊原名《美國研究》,創刊於民國60 年,每年3 月、6 月、9 月及12 月,由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出版。自第21 卷第3 期 (民國80 年9 月) 起配合 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改名為《歐美研究》,專門刊載有關歐美人文 及社會科學方面之學術研究論文,獲國科會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為第一 級期刊,同時為TSSCI 及THCI 核心期刊,並被收錄於Academic OneFile,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以及月旦法學知識庫、華藝線上圖書館、碩亞學術研究知識 網、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臺灣人社百刊、臺灣全文資料庫、臺灣期 刊論文索引系統等國內外資料庫。 投稿請至本刊線上投稿系統:https://euramerica.org,撰稿凡例亦請上網查詢,網址 同前。投稿相關問題歡迎來函:euramerica@sinica.edu.tw 定價:國內每冊新臺幣100 元,一年新臺幣400 元;國外每冊美金4 元,一年 美金16 元 (郵資另計)。 國內讀者如欲購本所出版品或訂閱本刊,請將書款或訂費交存郵局劃撥儲金 「1016448-2 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帳戶,並註明書名或起訖卷期數。 聯絡電話:(02) 37897212 傳真:(02) 27851787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 ©本刊版權屬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ADVISORY BOARD King-Kok Cheu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Sally Haslang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Joanne Scott,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EDITORIAL BOARD Chih-Ming Wang, Academia Sinica Chih-hsing Ho, Academia Sinica Hsiu-Chuan Le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en-Shan Yang, Academia Sinica Shun-liang Chao,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orman Y. Teng, Academia Sinica Yeh-chung Lu,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er-Min Shei,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Jay Jian, Academia Sinica Chueh-An Ye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ih-Mei Luo,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Ping-Yin Kua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Yen-Tu Su, Academia Sinica EDITOR-IN-CHIEF / Norman Y. Teng EXECUTIVE EDITOR / Jay Jian ASSISTANT EDITOR / Jeffrey N. C. Cuvilier MANAGING EDITOR / Mei-Tung Wu, Hsin Hsu BUSINESS ASSISTANT / Shao-Ching Chiu Founded in 1971, American Studies has been renamed EurAmerica as of September 1991 (Vol. 21, No. 3), which is devo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paper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EurAmerica is published quarterly in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formerly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The journal is a multipl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Taiwan, and has been ranked Tier 1 by the Evaluation Program for Academic Journal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the category of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b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EurAmerica is indexed/abstracted in Academic OneFile, Airiti Library,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AsiaWorld Academic Research Databas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Hyread Journal,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IPSA), Lawdata,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SOCA), Taiwan Citation Index-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CI-HSS), Taiwan Journals Search, Taiwan Periodical Literature System, and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Please submit manuscripts using our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at https://euramerica.org Contributors are advised to consult the Submission Guidelines on the website. Fo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us at euramerica@sinica.edu.tw Subscription rates: NT$100/single copy, and NT$400/year in Taiwan; US$4/single copy, and US$16/year abroad (shipment excluded). Telephone: 886 2 37897212 Fax: 886 2 27851787 Publication Date: June 2023 Copyright © 2023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目 錄 研究論文 林正義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59 姚宏旻 網路科技競爭: 川普的網路安全政策及其對中國與全球資訊科技發展的影響 225 楊穎茜 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思想」? 一個胡塞爾現象學式的分析 277 《歐美研究》投稿須知 歐美研究所近年出版品 第五十三卷第二期/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CONTENTS RESEARCH ARTICLES Cheng-Yi Lin The Taiwan-Related Laws Signed by President Trump: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159 Hon-Min Yau Competing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rump’s Cybersecurity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225 Ying-Chien Yang Do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Thoughts”? An Analysis from Husserl’s Phenomenology 277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of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VOLUME 53, NUMBER 2 / JUNE 2023
《歐美研究》第五十三卷第二期 (民國一一二年六月),159-223 DOI: 10.7015/JEAS.202306_53(2).0001 https://euramerica.org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0 林正義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E-mail: cylin@sinica.edu.tw 摘 要 川普未就任總統之前,雖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但他並非 對臺灣真正友好的總統。川普就任總統之後,關切的是與中國 的貿易談判,而這限制他在利用「一個中國」牽制北京的空間。 川普總統在底定與中國貿易談判之前,雖簽署臺灣旅行法,但 直至2020年才派遣閣員訪臺,到2019年8月才出售F16V戰 機給臺灣。川普總統隨著新冠疫情而與習近平關係的惡化,加 上中國戰機增加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使美臺關係 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參眾兩院反對中國的強勢作為,通過臺灣 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並由川普簽署。以國務卿龐培歐及 國安顧問為主的團隊,在2020年加速改善美臺關係,使美中關 係面臨兩國建交以來最大的挑戰。 關鍵詞:川普、臺灣旅行法、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 議法、龐培歐、美國國會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投稿日期:111.6.22;接受刊登日期:111.12.29;最後修訂日期:111.10.7 責任校對:趙麗婷、廖玉仙、陳昱之 * 感謝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川普政府與美中台安全關係」(110-2410-H-001-033 -),使本文得以順利完成。本文曾宣讀於2022 年3 月22 至23 日,中央研究院歐美 研究所主辦的「2017-2021年川普政府美中台關係及其影響」研討會。
160 歐美研究 壹、前言 川普 (Donald Trump) 雖然是一任美國總統,但其對美中關係 結構的調整遠遠超過預期,在程度上也影響深遠。卡特 (Jimmy Carter) 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來,柯林頓 (Bill Clinton) 總 統取消每年審議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支持中國進入世界貿易 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之後的小布希 (George W. Bush)、歐巴馬 (Barack Obama) 均相信中國可以自由化,接受一個 崛起的和平、繁榮中國,到了川普政府顯然就不相信此一論調。在 經過四年川普執政之後,美國對中國政策環境與結構產生重大的變 動,共和、民主兩黨對中國的戰略競爭者 (strategic competitor) 定 位,沒有出現重大的改變。1 川普總統簽署多項涉臺法律案,美國政府執行對臺灣政策的法 律依據,不再僅有臺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s Act, Public Law 96-8)。2 臺灣旅行法 (Taiwan Travel Act, Public Law 115-135)、3 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TAIPEI Act, Public Law 116-135),4 增加美臺高層官員互訪、協助臺灣確保國際地位的法 律基礎。此外,臺灣保證法 (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20) 被納 入 2021 年綜合撥款法 (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2021, Public Law 116-260),5 要求行政部門確保臺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 1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指出,在40 輪對美國智庫、官員等有關人士的 訪談中,所有人都對美中關係不抱樂觀,甚至「悲觀情緒」比2019年的訪問和川普執 政的年代更多。請參見方冰 (2022)。 2 臺灣關係法1979年1月生效。 3 臺灣旅行法2018年3月生效,中國稱之為與臺灣交往法。 4 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2020年3月生效,又稱為臺北法。 5 2021年綜合撥款法2020年12月生效。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61 並檢討國務院有關美國政府對臺灣交往的準則。川普政府派遣高層 官員訪臺,撥款預算主辦美臺「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 活動,協助臺灣提升不對稱 戰力、遏止臺灣的邦交國繼續流失等,反映行政與國會對臺灣安全 的強力支持。然而,川普在其總統任內 (2017/1/20-2021/1/20)6 對 臺灣並非友好,而是有其他的因素促成美中關係進展。本文分為三 部分,首先探討川普個性及其對中國的認知與就任總統之前的「川 蔡通話」,其次,討論美國國會對臺灣安全的立法,最後觀察中國 對川普政府臺海政策的回應。 貳、川普的總統個性與對美中國力升降的看法 一、川普總統的個性 美國總統因為內在的個性正面樂觀或負面悲觀,外在的任事主 動積極或被動消極,而有四種類型:正面-積極型 (positive-active)、 負面-積極型 (negative-active)、正面-消極型 (positive-passive)、 負面-消極型 (negative-passive) (請見表1)。總統個性導致他對於 副總統、核心幕僚的挑選,對於戰爭或和平的選擇,與他如何認知、 評價中國領導人。與總統、決策者個性密切相關的是古典現實主義 (classical realism),亦即國家領導人對國際關係、人性的悲觀及主觀 評價,通常認定國家權力競爭為常態。強勢的總統不尋求閣員共識, 具侵略性的決策者則將造成追求擴張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總統的 心理因素,如決策者的個性、認知及看待、回應其他國家情勢的外 交政策運作準則 (operational codes),是影響決策的重要面向。 6 即2017年1月20日至2021年1月20日。全文以此標註任期。
162 歐美研究 表1 美國總統的不同類型 正面樂觀 負面悲觀 主 動 積 極 調適型 (adaptive): 自信;彈性;為行動創造機會; 樂於運用權力;不嚴苛待己;樂 觀;合理掌握他的環境;權力使 用是為達成有利結果的手段。 例子: 總統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強烈衝動型: 權力作為自我實現的手段;在工作 上花費大量精力,但很少獲得快樂; 專注於他是失敗還是成功;自我懷 疑;傾向於僵化和悲觀;高度驅動 力;侵略性管理問題。 例子: 總統詹森、總統尼克森 被 動 消 極 迎合期待型 (compliant): 追求被愛;容易被擺佈;討好性 格以克服自卑;被動回應而非主 動倡議;超級樂觀。 例子: 總統雷根 (Ronald W. Reagan) 撤退型 (withdrawn): 基於責任心而回應;避免權力;對他 人服務以彌補低自尊;回應而非主 動倡議;避免衝突與不確定性;強調 原則、程序,對權力政治反感。 例子: 總統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David Barber (2009)。 川普總統的個性,屬於強烈衝動型 (compulsive) 的負面-積 極型,被歸類為此類型的總統有詹森 (Lyndon B. Johnson) 與尼克 森 (Richard M. Nixon)。詹森被視為交易型領袖,著名的「詹森手 法」(Johnson treatment) 說明他擅用遊說、糾纏、諂媚、威脅、暗 示過去的示惠與未來的好處,與川普有類似之處。尼克森不相信官 僚體系,尤其是國務院,難以預測被視為有利於嚇阻效應。此類型 總統的特徵是:權力是自我實現的手段;在意結果是失敗或成功; 自我傾向僵化和悲觀;有高度驅動力,但難以掌控侵略性的個性問 題等。川普為人處事是「難以預測」,對其他人經常是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他具有超級競爭性格、堅持,慣用恫嚇與霸凌,也處於 超級戰鬥狀態,認為幕僚若有競爭、怕被解僱,就會有最佳的表現。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63 共和黨內有一群不支持川普的前任官員,而川普在意幕僚的忠誠 度,也不會網羅批評他的「絕非川普」(Never Trumpers) 人士。這 限制了他在對外政策可任命官員的對象。川普授權幕僚,但不見得 都會接受閣員所完成的目標,甚至發言羞辱閣員,而他通常不會追 蹤或完全掌控情勢的發展。川普是一位強勢的決策者,所挑選的閣 僚意識形態較為一致,較不容忍不同意見,下指令甚於辯論,傾向 團體一致思考 (groupthink) 而非多元思考 (polythink)。川普的領 導風格傾向是任務導向 (task-oriented),而非結構導向 (contextoriented),較少注意國內結盟或國際結盟的必要性,不易改變立場 或意識形態 (Mintz & DeRouen, 2010: 51, 115)。7 川普沒有管理政府的經驗、快速決定、不守陳規、混亂時現, 任命國家安全相關閣員大多是突發念頭,透過推特宣布閣員去職, 一星期只有兩次聽取情報簡報,講比聽的時間多 (Bolton, 2020: 224; Rogin, 2021: 33)。川普執政四年 (2017/1-2021/1),在國家安 全會議、國務院、國防部三個與外交政策最相關的部會,首長更迭 頻繁。波頓 (John Bolton) (2020: 1-2) 指出,川普任內前兩年有豐 富經驗「大人軸心」(axis of adults) 的牽制,他們離職之後接續出 現較多唯唯諾諾的幕僚,使得川普總統決策崩潰。川普總統與部分 閣員幕僚在對中國大陸或臺灣的政策,所發出的政策訊號、時間序 列並不完全一致。若說川普總統個人與川普政府對臺灣的政策不完 全相同,並非過於離譜。川普女婿庫許納 (Jared Kusher) 認為川普 的彈性、易變是一種力量,但伍華德 (Bob Woodward) 對川普的17 次訪談而成的《盛怒》(Rage) 專書,提到川普個性與處事缺陷如下: 組織失敗、沒有紀律、破壞機制、缺乏穩定力量、不承認錯誤,對 7 多元決策亦導致次佳決策、有限檢視目標及風險、選擇性運用資訊、決策癱瘓等問題。
164 歐美研究 川普與習近平、國外獨裁者相處之道,認定川普是總統職位的錯誤 人選 (2020: 262, 386-392)。8 前眾議院議長萊恩 (Paul Ryan,共 和黨,威斯康辛州) 認定川普是「自戀型人格違常」(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無法共事而在2018 年 (48 歲) 決定不再連任 (Woodward & Costa, 2021: 6-10)。 相較於川普,歐巴馬或拜登 (Joe Biden) 政策走向較接近國際 關係的自由制度主義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亦即相信國際機制、 合作共贏,但川普與他們不同。川普被視為結束美國輸出民主與國 際領導「自由霸權」(liberal hegemony) 大戰略,轉為只顧美國及忽 略國際社會的「戰略克制」,被視為不自由霸權 (illiberal hegemony) 戰略 (Posen, 2018: 20-27)。川普總統對中國新疆集中營、香港「反 送中」大遊行等人權議題低調處理。川普總統對中國的政策,強調 追求「美國第一」,不能屈居中國之後,認為美國唯一的途徑是取 得相對更多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幾近攻勢現實主義 (offensive realism)。從國際權力結構的自變數來看,無論是中國的名目國內生 產總值 (GDP)、軍事預算與規模,中國與美國的綜合國力差距快速 縮小。川普總統尤其認為中國所形成的經濟威脅是明顯的。 美國內部因素 (川普團隊意象、戰略文化、國家與社會關係、 國會、智庫等機構) 也影響到川普政府對中國的認知、決策與政策 的執行 (Ripsman et al., 2016: 59; Rose, 1998: 154)。9 國際政治 或外交政策理論中的「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結 合探討國際系統刺激 (systemic stimuli)、國家內部因素,觀察如何 8 伍華德與川普總統一對一訪談共541 分鐘。 9 後文運用四種途徑說明外交政策的形成,分別為國內政治理論 (innenpolitik theories)、 攻勢現實主義、守勢現實主義 (defensive realism)、新古典現實主義,請參見Gideon Rose (1998)。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65 影響外交決策者的認知、決策,及政策的執行。相較於專注領導人、 中央決策者的「古典現實主義」,或忽略國內政治因素的新現實主 義 (neo-realism),本文運用新古典現實主義,除分析美中兩國的國 際力量對比,也觀察美國國內政治尤其是國會的因素,了解川普政 府對臺灣政策是如何形成。川普對美國國際領導地位遭中國的挑 戰,要讓「美國重新偉大」,顯然國際經濟結構影響到他的決策, 他的人格特質、領導方式及美國的戰略文化,也對他的認知產生影 響。川普總統終止歐巴馬的國防預算刪減,但並非以軍事抗擊中國 為重點,而是以經濟貿易及科技戰,追求經濟實力的極大化,消除 中國經濟安全的威脅。然而,國家安全幕僚不見得是像川普專注美 中貿易戰,對中國所形成的傳統安全威脅也相當關切。美國定期性 選舉,國會的監督與制衡,使總統當要快速進行重大外交決策時, 受到較多的限制。 美中是否因權力轉移,導致戰爭或「修習底德陷阱」 (Thucydides’s trap) 的辯論,在川普上任之前已經存在多年。有學 者希望美中領導人更加了解對方的思路,而川普可自行定位其概念 的美中大國關係 (Allison, 2017: 227, 235-236, 2020: 30-40; Westad, 2019: 86-95)。然而,相較於歐巴馬在中國政策上的溫和, 相信中國會發展多元及開放轉型,川普總統卻使美國對中國的戰略 思考出現典範轉移。川普扭轉歐巴馬政府的「國防自動減支」 (sequestration),上任前兩年提高20% 國防預算、對中國課徵高關 稅 (至2019 年共2,500 億美金)、嚴格限制中國投資或禁止採購華 為等資訊科技等,被視為美國與中國尋求關係正常化的「50年以來 第一位對中國展開全光譜競爭的美國總統」(Beckley, 2021: 227245)。
166 歐美研究 二、川普總統對美中國力變化的認知 川普對中國先有定調,《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 稍 後形成,而且偏重經濟戰略。川普當選總統之前,有幾本書籍描述 他對中國的主張,可歸納為:中國將是美國最大長期的挑戰,中國 終將在經濟上超越美國;中國必須停止人民幣貶值;中美相互需要 對方市場,但中國更加需要美國市場等。川普認為美國企業為了進 入中國市場,而漠視中國惡劣的經濟與不公平貿易行為,因此,必 須對中國強硬且前後一致。川普在《交易的藝術》(Trump: The Art of the Deal) 一書雖沒有提到中國,但可解釋川普日後對中國政策 的緣由,例如,當受到別人惡意對待或佔便宜,一定要反擊;要極 大化自己的選項,更要利用自己的籌碼及槓桿 (Trump & Schwartz, 1987: 48-54)。川普認為中國有兩面性,有「好中國」(提供教育、 住房、出國旅遊) 與「壞中國」(壓制異議者、控制網路、限制個人 自由等)。 川普自認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一位競爭者,中國的領導人是美 國的敵人,認定中國是朋友者,若非太天真就是能力不足。因此, 放棄歐巴馬對中國的政策,就成為川普對中政策決策的「最好預測 器」(Hass, 2021: 15-16; Rogin, 2021: 9-11, 33; Trump, 2016: 4852)。不過,川普總統認知的中國威脅侷限在經貿層面,認為擊敗中 國最主要途徑是阻止中國不公平的經濟成長,鮮有對中國政治或軍 事上嚴厲的批判,也未對伊朗擊落美國「全球鷹」(Global Hawk) 予 以報復,不被認為是「鷹派」(Bolton, 2020: 289, 403; Rogin, 2021: 39)。川普在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利用臺灣、「一個中國」 來激怒中國北京,顯示他對美中角力的權謀思考。川普與蔡英文總 統通話之前,幕僚班農 (Steve Bannon) 與庫許納有事先的評估,但 川普認為只要使北京憤怒,使中國處於不利的地位,更需要接聽此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67 一電話 (Davis & Lipton, 2016; Rogin, 2021: 3-5)。10 川普就任總 統之後,雖對中國在經濟戰略上批判,但在戰術上卻是形塑他與習 近平的親近印象,有生意人的柔軟身段,也相信兩位領導人之間如 朋友般的關係,有助於美中關係進展,如習近平沒有杯葛聯合國安 理會通過對北韓的石油禁運 (Woodward, 2018: 232)。美中簽署貿 易協定之後,川普將競選連任當作是首要考量,在新冠疫情肆虐影 響選情後,他與習近平也斷絕了電話聯繫。 川普團隊在川蔡通話之後,立刻發現需要較多的中國專家分析 相關的衝擊 (請見表2)。博明 (Matt Pottinger) 是最早、核心的中 國主要幕僚,因年輕而被視為「童子軍」,通曉中文,又有多年在 中國擔任《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記者的經驗,確 立川普政府中國安全戰略定位,對歷任國家安全顧問如佛林 (Michael Flynn)、麥克馬斯特 (H. R. McMaster)、波頓、歐布萊恩 (Robert O’Brien),也有較大的影響力 (Navarro, 2021: 24-25; Rogin, 2021: 35-38; Woodward, 2018: 87-90)。11 首席策士班農 建議川普視中國為真正敵人、美國應與中國進行貿易戰、外交戰、 文化戰,但因洩密又與庫許納不合,在2017 年8 月被解職,庫許 納也減少涉中事務的運作 (Wolff, 2018: 6, 297)。2017年11月, 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陪伴川普總統訪問中國,對中國的觀察印 象,反映在之後公布的國家安全與國防戰略的內容。麥克馬斯特指 10 前共和黨參議員杜爾 (Bob Dole)、前阿拉巴馬州共和黨參議員與出任川普政府的司 法部長塞申斯 (Jeff Sessions) 協助安排此一通話,請參見Davis & Lipton (2016);另 一說則是薛瑞福 (Randall Schriver) 協助安排,請參見Rogin (2021: 3-5)。臺灣駐美 代表高碩泰指出,此一通話原訂五分鐘,後變成10分鐘,事先知道通話確定時刻的 華府人士不超過五位,請見高碩泰 (2022)。 11 麥克馬斯特被選為出任國家安全顧問之前,未曾與川普總統謀面,但受到媒體的支 持。歐布萊恩在2019年將博明升職為副國家安全顧問。
168 歐美研究 表2 川普政府團隊在中國政策的派別 派別 主張 代表人士 超級鷹派 經濟民族主義,促使 中國崩潰、製造業返 美,可犧牲自由貿易 首席策士班農 (2017/1-2017/8),白宮 貿易與製造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 (2017/1-2021/1),白宮資深顧問米勒 (Stephen Miller, 2017/1-2021/1) 強硬派 對中國威脅要強硬因 應,美國需重新站在 有力競爭位置 國安會東亞資深主任 (2017/12019/9)、副國家安全顧問 (2019/92021/1) 博明,國家安全顧問波頓 (2018/4-2019/9)、歐布萊恩 (2019/92021/1) 華爾街幫 派 避免與中國對抗,打 開中國市場,中美市 場要整合 財政部長梅努欽 (2017/2-2021/1),白 宮國家經濟會議主任柯恩 (Gary Cohn, 2017/1-2018/4)、庫德洛 (Larry Kudlow, 2018/4-2021/1) 大人軸心 反對超級鷹派要使中 國崩潰,主張在國家 安全議題對中國強 硬,扮演護欄角色防 止川普總統失控 國防部長馬堤斯 (James Mattis, 2017/1-2018/12) ,白宮幕僚長凱利 (John Kelly, 2017/7-2018/12),國家安 全顧問麥克馬斯特 (2017/2-2018/4) 資料來源:Rogin (2021: xxiv-xxv)。 出歐巴馬不是第一位期待美中接觸促使中國和平崛起的總統,但應 該是最後一位抱持此種想法的美國總統。他對川普總統表達美國必 須恢復戰略能耐,放棄戰略自滿 (strategic narcissism),美國對中國 必須維持「競爭交往」(competitive engagement),方能因應中國的 招安 (co-option)、脅迫與隱瞞 (concealment) 策略 (McMaster, 2021: 11-16, 104-106, 124-127, 130)。2018 年3 月,國務卿提勒 森 (Rex Tillerson)、麥克馬斯特相隔數日被川普免職,代之而起的 是兩位對臺灣友好、對中國強硬的「鷹派」,一為中央情報局局長 的龐培歐 (Michael R. Pompeo) 繼任為國務卿,另一為曾拒絕副國 務卿職務的波頓擔任國家安全顧問 (Bolton, 2020: 9-10)。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69 川普政府就任約一年,在美中沒有軍事衝突、很短時間之內, 擔心美國脆弱及落後於中國,對中國的認知由歐巴馬政府的「潛在 夥伴」,修正為對美國有害的「難以改變的對手」(Hass, 2021: 1516, 20-22)。國家安全會議 (2017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國防部 (2018 年1 月)《美國國防戰略》(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將中國與俄羅斯 並列,視它們為「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s) (The White House, 2017;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8b),因渠等要創造 一個與美國價值及利益對立的世界。這說明川普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受到美中國力差距縮小所帶來的國際權力變化影響 (自變數) 是明顯的,也包括美國國內政治 (中介變數) 的影響。 川普政府相信中國要在印太地區取代 (displace) 美國地位,擴 大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中國使用經濟 利誘、懲罰、操作影響力、軍事威脅,在南海建設島礁軍事化危及 貿易航線、威脅其他國家主權與破壞區域穩定,而中國的短期目標 是「追求印太區域的霸權」(The White House, 2017: 2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8b: 2)。2018年2月,美國國防部的《核 武態勢評論》(Nuclear Posture Review) 則指出俄羅斯、中國「尋求 不對稱途徑與手段反制美國的傳統軍力」(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8a: 7),包括攻勢網路空間能力,嚇阻、破壞或擊敗依賴 電腦網路的美國軍隊,增加美國及其盟邦誤判與軍事衝突的風險 (2018a)。 川普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最大競爭者,而中國如何處理與美國的 關係,將決定雙方是否為競爭者而已。不僅是共和黨政府,連多位 後來進入拜登政府擔任官員的民主黨專家也持類似的看法。例如,
170 歐美研究 中國內部有許多認為美國衰退的聲音,可能導致中國高估自己的實 力,判斷可逼使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讓步。外交關係委員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高級研究員格維茨 (Julian Gewirtz,現為 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會議中國事務主任) (2020: 62-72) 認為:中國必 勝的信念塑造了民族主義和官方外交政策,強烈地企求中國的意願 得到遵從,因此,美國必須讓中國知道此種看輕美國的評估是錯誤 的。在出任拜登政府官員之前的坎博 (Kurt Campbell) 與杜如松 (Rush Doshi) 撰文指出,對美國來說,衰退是選擇,而不是必然情 勢,而要遠離衰退之路可能就取決於美國必須起而行,勇於因應中 國的挑戰 (Campbell & Doshi, 2020; Doshi, 2021: 298-299, 318324)。這說明川普的決策除了思考美中綜合國力變化的自變數之 外,美國內部因素 (中介變數),也是美中臺關係的重要變數,導致 美國最後外交決策的產出。 國務卿龐培歐、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在2018 年4 月就任之後, 他們與副總統彭斯 (Michael R. Pence) 是川普政府批判中國最具 指標性的官員。該年10月,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 (Hudson Institute) 演講批評中國: (一) 竊取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科技與軍事武器藍圖; (二) 施壓美國企業交出商業機密,若拒絕合作,就不批准在中 國的營業執照; (三) 施壓美國電影製片廠、大學、智庫、學者、記者、地方、 各州和聯邦政府官員,影響美國民眾輿論、干預美國民主 的運作; (四) 在陸海空及外太空削弱美軍的軍事優勢,意將美國趕出 西太平洋地區,阻止美國援助盟友;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71 (五) 在南海島礁部署先進的反艦和防空飛彈,干擾美國軍機、 軍艦自由航行; (六) 漠視自由與人權,限制資訊自由流通,迫害宗教自由; (七) 透過基礎建設貸款,施行「債務外交」擴大自身影響力; (八) 遊說三個拉丁美洲國家與臺灣斷交,強迫美國公司更改 臺灣屬性歸類,破壞臺灣海峽的穩定 (O’Brien, 2020: 812)。 2019 年10 月,彭斯在威爾遜中心 (Wilson Center) (2019) 的演 說,關切香港民主示威遊行,相信臺灣追求民主,對所有中國人民 而言是一條較好的道路,但強調川普政府無意圍堵中國,不會與中 國脫鉤,而是要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係。 川普政府上任之初所建立的美中關係協商架構,改變過去小布 希政府的戰略、經濟雙軌高層對話,也改變過去歐巴馬建立的「戰 略及經濟對話」(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大規模閣員一年 一次的對話機制。美中兩國所建立的對話由一個拆開為四個,分別 是「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 人文對話」四個高層對話機制。然而,外交安全對話在2017 年6 月、2018年11月舉行兩次,社會和人文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 話分別在2017年9月、10月只舉行一次。這些對話均在華盛頓舉 行,而且2018 年起至川普下臺就不再舉行,反映出川普最有興趣 的是,前後13 輪的美中貿易談判,及之後達成第一階段美中貿易 協定。川普總統有異於多次更換國家安全部會首長,對美國與中國 談判貿易協議的團隊幾乎未受到更迭,如白宮貿易與製造政策辦公 室主任納瓦羅 (Peter Navarro) 、財政部長梅努欽 (Steven Mnuchin)、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 (Robert Lighthizer)、商務部長羅
172 歐美研究 斯 (Wilbur Ross);有擁抱熊貓派 (panda hugger) 的梅努欽,另對 中國立場強硬的納瓦羅,尤為川普所倚賴 (Bolton, 2020: 290-291; Rogin, 2021: 53-57; Woodward, 2018: 277-278)。12 川普對中國 的貿易與科技戰是「美國第一」的表徵,也使得美臺安全關係發展 必須與之相配合。 川普改變中國政策的面向很廣,從一開始接聽蔡英文總統電 話、將「一個中國」政策當作是貿易戰的交換籌碼,到美中貿易戰、 科技戰開打,到最後一年遏止中國不當影響力對美國的輸出,樣樣 影響美中關係。因此,北京宣稱中美關係瀕臨1979 年建交以來最 嚴峻的時刻。相較於之前的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公布的「中國評估」 官方文獻比較多,而且隨著美國2020 年大選到來,針對批判中國 的論點愈來愈多,也可清楚看出隨著川普與習近平關係冷淡,川普 的國家安全團隊對中國政策愈加強硬。 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雖以中國為主要對手,但不以軍事為 主,而是涵蓋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安全」面向。13 經濟層面 顯然是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核心,論述與政策也較為完整。2019 年6月,美國國防部《印太戰略報告:戰略、夥伴與區域鏈結》(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 Preparedness, Partnerships, and Promoting a Networked Region),認為中國所造成的威脅,遠甚於俄羅斯、北韓 12 川普不滿意商務部長羅斯在2017 年5 月與中國達成初步協議,之後交由梅努欽、賴 海哲主談,也不滿羅斯對中興通訊罰款過重。 13 川普政府在2018年7月首先提出經濟戰略的三項倡議:(一) 數位鏈結與網路安全夥 伴關係 (Digital Connectivity and Cybersecurity Partnership),建構印太地區的數位基 礎設施;(二) 基礎設施合約與援助網絡 (Infrastructure Transaction and Assistance Network),成立跨政府的機制評估對外援助計畫及技術協助;(三) 亞洲強化能源發展 與成長 (Asia EDGE–Enhancing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rough Energy),促成能 源安全與美國出口的成長。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73 及中東恐怖主義組織,因中國透過軍事現代化、影響力運作、掠奪 式的經濟,嘗試改變印太地區的秩序。該報告提及,美國透過善加 利用投資促進發展法案 (Better Utilization of Investments Leading to Development Act; BUILD Act),如2018年10月成立600 億資 金的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 (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提供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9: 2, 10, 27)。14 同年11月,美國國務院公布《自 由開放印太:促進共同願景》(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Advancing a Shared Vision) 報告,提出落實經濟戰略的具體計畫,經 由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加拿大、歐洲聯盟等金融開發機構, 建立藍點網絡 (Blue Dot Network) 提供高品質基礎設施標準與計 畫,使印太國家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之外有另類選擇,顯然是 抵制中國經濟戰略的輸出。川普政府視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日 本、印度、澳洲、韓國的類似政策,均為「印太戰略」不可或缺的夥 伴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9: 8)。實際上,國家安全顧問麥克 馬斯特及其主要助手博明,在2018年1月完成一份名為《美國印太 戰略架構》(U.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雖有川 普的認可但沒有公布,一直到2021 年1 月卸任前由國家安全顧問 歐布萊恩加以解密。此一架構涵蓋美國盟邦、朝鮮半島、中國、印 度、東南亞與太平洋,提及美國面臨的挑戰、重大與優先利益、設定 14 美國與日本、韓國、澳洲必須加強在網路和太空領域的合作,透過定期訊息交換和評 估,建立長期的國防情報合作夥伴關係,增強共同行動的能力。請亦參見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9)。
174 歐美研究 未來發展與努力方向,指出美國必須防衛第一島鏈國家包括臺灣, 阻卻中國在軍事衝突中掌控第一島鏈的海空優勢等。15 2020 年5 月,美國白宮公布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 略途徑》(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指出川普政府採取「原則現實主義」(principled realism), 強調主權、自由開放、法治、公正與互惠等原則。美國不排除與中 國的交往,但交往必須是選擇性、有結果為導向,在執行上,側重 保護美國人民、國土、生活方式,促進美國經濟繁榮、以實力贏得 和平,並提升海外影響力。該文獻提及中國共產黨35 次,也對中 國運用網路對外攻擊、輸出惡意影響力有所警惕。美國針對中共的 惡意網路空間行為 (malicious cyber activities),承諾與盟國、夥伴 合作,增加網路與太空能力的投資 (The White House, 2020)。此 一文件由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起草,有政府相關單位的簽字同意, 不僅是主流觀點,而且是川普政府遲來對中國的真正共識 (Rogin, 2021: 197)。8 月,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解密《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 的電報,說明:美國沒有同意設定終止對臺軍售的日期; 不同意在對臺軍售議題上徵詢北京意見;不會在臺北與北京之間擔 任調停者 (mediator) 角色;不會對臺施壓,要求臺灣與中國進行談 判;不同意修改臺灣關係法;沒有改變關於臺灣主權的立場。 美中關係的惡化,與川普總統對中國「武漢肺炎」擴散到全世 界的認知,有很大的關聯性。2020 年1月15日,美中簽署第一階 段貿易協議,中方代表劉鶴未提到新冠肺炎;28日,國家安全顧問 歐布萊恩、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向川普簡報新冠病毒;31日,川普 總統在閣員有不同意見之下,宣布禁止過去14 天內到過中國的非 15 參見Trump White House—National Archives (2021)。文件中提到美國反制中國經濟 侵略的戰略架構,但未解密。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75 美國公民入境,被視為最有關鍵性影響的一項決策 (Navarro, 2021: 33; Rogin, 2021: 257-258)。16 隨著國際疫情惡化,川普在 2020年5月底、9月演講,抨擊北京當局掩蓋「武漢肺炎」、「中 國病毒」,控制世界衛生組織的運作,並宣布退出該組織 (O’Brien, 2020: 33-38, 105-109)。川普幕僚為了贏得連任,就事實的認知與 政治的操作,更需將病毒由「川普的肩上移轉到獨裁者習近平與中 國共產黨身上」,並在大選之前公布疫情與中國關聯性的報告 (Navarro, 2021: 140, 167)。新冠疫情是造成川普落選的諸多原因 之一,川普與他口中的好朋友習近平,關係也出現變化,最後兩人 的通話停在2020 年3 月。川普與習近平關係冷卻,也為美臺關係 進展提供一項助力。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在2020年11月總統大選前夕上網的《川普 論中國:以美國第一優先》(Trump on China: Putting America First) 收錄川普總統、副總統彭斯及主要閣員有關中國的重要談話。其中, 以國務卿龐培歐的談話最為關鍵。2020 年7 月,龐培歐在加州尼 克森圖書館 (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演 講,形同對中國新冷戰的宣告,新冠疫情加重了他對中國的指控。 龐培歐在演講中,指出: (一) 中共政權是新的暴政 (tyranny),不能繼續蒙著眼睛與中 國交往; (二) 美國需要區分中共與中國人民,中共對自由的敵意愈來 愈具侵略性,不稱習近平為國家主席,而稱之為中共總書 記; 16 總統首席醫療顧問佛奇 (Anthony Fauci) 反對入境禁令,而非如伍華德書中所言,是 佛奇說服川普宣布禁令 (Navarro, 2021: 34; Woodward, 2020: 235-236)。
176 歐美研究 (三) 面對中共要「不信任,且要查證」 (distrust and verify), 不能把當代的中國當成任何其他正常國家; (四) 承認美國企業為了不得罪中共,將臺灣從網站中的國家 類別移除,也將臺灣邊緣化; (五) 中共解放軍不是普通的軍隊,而是維持中共菁英的絕對 統治及擴展中國帝國的力量; (六) 長期以來,各國讓中共制定交流往來的規矩,自由國家必 須建立統一陣線,如新的民主國家聯盟 (alliance of democracies),不能被中共的討價還價或奉承諂媚所攻陷 (O’Brien, 2020: 89-103)。 龐培歐將中共與中國人民加以區隔,最早出現在2019年10月紐約 的一場演講,引起中共對他最嚴厲的攻訐點 (Pompeo, 2023: 247)。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室」(Policy Planning Staff) 於2020 年11月 大選之後發表《中國挑戰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the China Challenge) 研究報告,定調中共為「以二十世紀馬克思列寧主義獨 裁專政為模式,以威權政權管治的大國」,故提出確保美國自由的 10項任務:美國人民須了解中國挑戰的規模及其影響;美國政府須 培養新一代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歷史的公共政策專家 (The Policy Planning Staff, 2020)。17 17 其他要項包括:透過維護憲政、促進繁榮和培育健全的公民社會,保障國內的自由; 維持世界上最強大、最靈活、最先進的軍隊,加強與盟友和夥伴基於共同利益和共同 責任的安全合作;強化自由、開放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重新評估聯盟體系和 各種國際組織;加強聯盟體系並創建新的國際組織,以促進民主和人權;尋找機會在 公平對等的原則下與北京合作,促進美國利益,在情況需要時限制並威懾中國,並支 持在中國尋求自由的人民;改革美國教育體系,幫助學生理解在複雜訊息時代公民的 責任;透過榜樣、言論、公共外交、外援和投資,甚至制裁乃至軍事力量等方式捍衛 自由原則。請參見The Policy Planning Staff (2020)。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77 雖然川普被視為親臺的美國政府,但實際上只有少數國安團隊 閣員,基於意識形態與全球戰略考量,了解臺灣的重要性。川普總 統與副總統彭斯、國務卿龐培歐,對臺灣有不同的立場,閣員均知 道總統不喜歡提到臺灣或香港 (Rogin, 2021: 193)。川普與財經首 長重視的是,達成與中國的貿易協定,重要性優先於臺灣議題。川 普總統對臺灣與中國的重要性何者重大早有定見,未上任前想要以 臺灣議題牽制中國,但旋即放棄以「一個中國」的籌碼,施壓中國 在貿易上的讓步。2019 至2020 年超過170位眾議員與50名參議 員集體致函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呼籲啟動與臺灣的貿易談判,但 賴海哲未採取具體行動,顯與國務院、國防部與國家安全會議的看 法歧異 (Swanson, 2020: B1)。川普沒有放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 策,因為習近平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兩人舉行2017 年高峰 會的前提。川普總統在撇開「一個中國」的糾纏之後,對中國的貿 易、科技戰可以有較大的空間,包括在「美國第一」口號下,爭取 台灣積體電路 (台積電) 赴美投資,並以台積電牽制中國華為公司, 意圖與行動相當明顯 (Swanson, 2020: B1)。若沒有堅定友臺的閣 員,若無新冠疫情、中國強勢崛起與霸道的作為,川普政府對臺灣 的支持也可能受到限制。 三、川普總統對臺灣政策的雙面性 川普當選後未就任之前,在其推特上提到與臺灣的總統 (president of Taiwan) 蔡英文通話,引起不同的爭議。川普認為美 國出售幾十億美金的武器給臺灣,為何他不應該接受一個祝賀的電 話。這通電話反映川普的商人性格,之後事件本身也成為他與習近 平個人關係發展的基礎 (foundation) (Rogin, 2021: 3)。川普舉例中 國貶值人民幣、課徵美國商品高關稅、在南海建設軍事基地,也不
178 歐美研究 會問美國是否可以 (Dyer & Clover, 2016; Lawrence, 2016; Perlez, 2016)?川普接聽此一電話,意在利用「臺灣牌」讓中國感到不悅, 想迫使北京在中美後續談判妥協。川普在美國政論節目《福斯週日 新聞》(Fox News Sunday) 中表示:此通電話在一至兩小時前被告 知,他完全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認為不需受「一個中國」政 策的約束,除非中國在貿易等議題讓步,因為美國被人民幣貶值傷 得很嚴重;中國對美國進口課徵高關稅,也沒幫助美國對付北韓 (“Exclusive: Donald Trump,” 2016; Hartnett, 2021: 144; Woodward, 2020: 261)。 川普接聽蔡英文總統道喜,美國國會議員支持與反對皆有,但 支持者以共和黨籍較多 (“Some Republicans Applaud,” 2016)。歐 巴馬政府針對川蔡通話,白宮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承諾不 變,但顯然有多位官員反對。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 任麥艾文 (Evan Medeiros) 表示,讓「一個中國」政策待價而沽, 將會壓縮美中關係的空間,而且有可能因為換取美國的另一項利 益,最終放棄美國對臺灣的支持 (Landler & Sanger, 2016)。前國 安會資深主任貝德 (Jeffrey A. Bader) 認為,把貿易和北京所謂的 主權問題混為一談,可能引發憤怒的中國反彈,令這兩個問題都有 惡化之虞。此外,小布希政府任內的國務次卿伯恩斯 (Nicholas Burns) 在推特上指出,「川普接臺灣領導人的電話是個大錯,他有 聽從國務院的建議嗎」(Goldstein, 2016; Paletta et al., 2016)?18 美國主流媒體社論也意見不一。《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提到:蔡川禮貌性電話並無驚天動地之事,但可能使北京對臺 灣施加新一輪的經濟及軍事壓力,削減了通話對臺灣帶來的政治鼓 18 伯恩斯被拜登總統提名為駐中國大使。
川普總統簽署涉臺法律及其政策意涵 179 舞效益,刺激已甚緊繃的東亞情勢 (The Editorial Board, 2016a; Pomfret, 2016)。《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不應屈服於北京的壓力, 任其威脅其他民主國家孤立臺灣,支持臺灣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模 範有利於美國,而調適美國對臺政策,也有利於更廣泛的美中關係 (“Trump’s Taiwan Play,” 2016)。《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社論批評川普對國際事務之無知,缺乏外交經驗,加上其自負的言 論,在世界舞臺上的第一次失足,不遵守美中臺關係的長期協議, 川普的表現不像一位思慮周密、即將就職的總統 (The Times Editorial Board, 2016)。 川普特別在意美國內部的反彈甚於中國的反應,因《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標題形容川蔡通話是「對中國的侮辱」,指 川普尚未就任,就已打破近40 年的外交慣例,勢必觸發美中之間 出現裂痕,潛在的後果不容小覷 (Landler & Sanger, 2016; Rogin, 2021: 4; The Editorial Board, 2016b)。2016年12月9日,中國國 務委員楊潔篪於川蔡通話之後最短時間內,在紐約向川普團隊表達 中國在臺灣問題的立場,反映北京極度關切川普對華政策的動向。 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話之後,受到很多批評,也讓他及早將中國政 策團隊組建起來。北京的壓力,尤其是習近平同意與川普在2017年 4 月於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 (Mar-a-Lago) 高峰會之前,川普在該 年2月已向習近平表示不再接聽蔡英文電話,此後極力避提臺灣議 題,並在女婿庫許納的建議下妥協,博明對文字加以修飾,在習近 平的要求之下,川普「尊重一個中國政策」,以蘊含高度的彈性 (Rogin, 2021: 42; Sevastopulo, 2017; Woodward, 2018: 151, 2020: 262)。19 19 習近平在海湖莊園得知川普攻擊敘利亞後,表示做得好。請參見Woodward (2018)。
180 歐美研究 川普總統為了與習近平達成更重要的美中貿易協定 (2020年1 月),對臺灣的立場轉變為,在漠視 (indifference) 與不尊重 (disrespect) 之間游移,幾乎沒有公開支持臺灣的表態。川普總統不喜 歡提到臺灣,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指出川普對有關臺灣的事,「特別 消化不良」(Bolton, 2020: 313)。川普總統第一年沒有派遣資深官 員訪臺,第二年當簽署臺灣旅行法後,知道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 (Alex Wong) 訪問臺灣時極為生氣 (Rogin, 2021: 41-43)。即使多 位參議員致函川普總統,要求他派遣閣員出席2018 年6 月美國在 台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新館啟用,他考慮與 金正恩在新加坡高峰會同天舉行,決定派遣主管教育暨文化事務助 理國務卿羅伊斯 (Marie Royce) 出席。20 2019年4月臺灣關係法 四十週年活動,川普亦沒有派遣閣員訪臺,而是由前眾議院議長萊 恩率團出席 (Rogin, 2021: 41-43)。2018年1月,國家安全會議在 南韓駐軍檢討,川普表示美軍保護臺灣有得到哪些好處 (Woodward, 2018: 305)。川普認定臺灣小如筆尖,中國大如總統辦 公桌面,臺灣與中國大陸近在咫尺,美國離臺灣遙遠,一旦中國入 侵臺灣,美國無法有效反應。波頓甚至認為臺灣有可能被川普總統 所拋棄 (Bolton, 2020: 313-314; Rogin, 2021: 44)。 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國安顧問波頓就任後,帶來美國對臺灣更 為友善的政策。在此之前,中國因網站臺灣的名稱要脅萬豪酒店 (Marriott) 關閉中國網站及道歉,致函聯合航空 (United Airlines) 及美國航空 (American Airlines) 等公司,要求移除任何將臺灣、香 港與澳門視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稱呼。川普政府原來反應低調,5 月,白宮發表聲明,指責中國「歐威爾式胡言亂語」(Orwellian 20 參議員盧比歐與其他參議員致函川普,說明AIT 新館不只是一棟建築物,而是美臺 友誼永續的實體象徵。請見U.S. Senator for Florida, Marco Rubio (2018)。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