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第五十二卷第四期

EURAMERICA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第五十二卷第四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十二月 VOLUME 52 NUMBER 4 / December 2022 原《美國研究》 Formerly American Studies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歐美研究

編輯顧問/ King-Kok Cheung (張敬珏),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Lawrence M. Friedma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夏伯嘉),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ul Lauter, Trinity College,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編輯委員/何之行 (中央研究院) 吳重禮 (中央研究院) 李貴英 (東吳大學) 李秀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德欽 (中央研究院) 張文貞 (國立臺灣大學) 陳思廷 (國立清華大學) 熊瑞梅 (國立政治大學) 趙順良 (國立政治大學) 鄧育仁 (中央研究院) 盧倩儀 (中央研究院) 謝雨生 (國立臺灣大學) 羅至美 (國立臺北大學) 主 編/ 鄧育仁 執行編輯/ 盧倩儀 助理編輯/ Jeffrey N. C. Cuvilier 出版編輯/ 吳梅東、許昕 業務助理/ 邱劭晴 《歐美研究》季刊原名《美國研究》,創刊於民國60 年,每年3 月、6 月、9 月及12 月,由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出版。自第21 卷第3 期 (民國80 年9 月) 起配合 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改名為《歐美研究》,專門刊載有關歐美人文 及社會科學方面之學術研究論文。曾多次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簡稱 國科會) 優等期刊獎,100-107 年出版之期刊獲國科會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 綜合類第一級期刊認可,並被收錄於 Academic OneFile,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以及月旦法學知識庫、華藝線上圖書館、碩亞學術研究知識網、臺灣人文及社 會科學引文索引、臺灣人社百刊、臺灣全文資料庫等國內外資料庫。 投稿請至本刊線上投稿系統:https://euramerica.org,撰稿凡例亦請上網查詢,網址 同前。投稿相關問題歡迎來函:euramerica@sinica.edu.tw 定價:國內每冊新臺幣100 元,一年新臺幣400 元;國外每冊美金4 元,一年 美金16 元 (郵資另計)。 國內讀者如欲購本所出版品或訂閱本刊,請將書款或訂費交存郵局劃撥儲金 「1016448-2 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帳戶,並註明書名或起訖卷期數。 聯絡電話:(02) 37897212 傳真:(02) 27851787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十二月 ©本刊版權屬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ADVISORY BOARD King-Kok Cheu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Lawrence M. Friedma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ul Lauter, Trinity College,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EDITORIAL BOARD Chih-hsing Ho, Academia Sinica Chung-Li Wu, Academia Sinica Kuey-Ying Catherine Li, Soochow University Hsiu-Chuan Le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r-Chin Horng, Academia Sinica Wen-Chen Ch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zu-Ting Che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Ray-May Hsu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hun-Liang Chao,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orman Y. Teng, Academia Sinica Chien-Yi Lu, Academia Sinica Yeu-Sheng Hsie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ih-Mei Luo,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EDITOR-IN-CHIEF / Norman Y. Teng EXECUTIVE EDITOR / Chien-Yi Lu ASSISTANT EDITOR / Jeffrey N. C. Cuvilier MANAGING EDITOR / Mei-Tung Wu, Hsin Hsu BUSINESS ASSISTANT / Shao-Ching Chiu Founded in 1971, American Studies has been renamed EurAmerica as of September 1991 (Vol. 21, No. 3). The journal is devo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paper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It is published quarterly in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formerly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EurAmerica is a multipl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Taiwan. The journal has been ranked Tier 1 in 2011-2018 by the Evaluation Program for Academic Journal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the category of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b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It is indexed/abstracted in Academic OneFile, Airiti Library,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AsiaWorld Academic Research Databas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Hyread Journal,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IPSA), Lawdata,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SOCA), Taiwan Citation Index-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CI-HSS), Taiwan Periodical Literature System, and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Please submit manuscripts using our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at https://euramerica.org Contributors are advised to consult the Submission Guidelines on the website. Fo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us at euramerica@sinica.edu.tw Subscription rates: NT$100/single copy, and NT$400/year in Taiwan; US$4/single copy, and US$16/year abroad (shipment excluded). Telephone: (02) 37897212 Fax: (02) 27851787 Publication Date: December 2022 Copyright © 2022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目 錄 研究論文 王梅香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論泰國的亞洲基金會 (1954-1963) 567 歐陽敏 解消「物種問題」: 一個反實在論的零售論證 613 梁志鳴 論美國訴訟外醫療紛爭處理之歷史發展經驗: 兼評我國現狀之反省與展望 655 劉書彬 梅克爾第三次大聯合政府時期聯邦與邦層級黨政關係之研究 (2018-2021) 727 《歐美研究》投稿須知 《歐美研究》第五十二卷年度索引 歐美研究所近年出版品價目表 第五十二卷第四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十二月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CONTENTS RESEARCH ARTICLES Mei-Hsiang Wang Transnational Non-Communist Strategies and American Cultural Propaganda in the Cold War Period: On Asia Foundation in Thailand (1954-1963) 567 Min OuYang Dissolving the Species Problem: A Retail Argument for Anti-Realism 613 Chih-Ming Liang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the US: Lessons for Taiwan 655 Shu-Pin Liu A Study of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 at Federal and State Levels During Merkel’s Third Grand Coalition (2018-2021) 727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Subject, Author, and Title Indexes to Volume 52, 2022 Recent Publications of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VOLUME 52, NUMBER 4 / DECEMBER 2022

《歐美研究》第五十二卷第四期 (民國一一一年十二月),567-611 DOI: 10.7015/JEAS.202212_52(4).0001 https://euramerica.org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論泰國的亞洲基金會 (1954-1963)* 0 王梅香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E-mail: mei74055@gmail.com 摘 要 本研究從「鑲嵌自主性」角度,探究冷戰時期泰國的亞洲基 金會採取非共策略,透過書籍計畫與泰國佛教組織進行跨地域 文化傳播。本文使用多重史料,探討美國權力從「群島」到「半 島」具體變化及其意涵。首先,美國在泰國的宣傳體制,集合跨 國反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國家私營網絡,並呈顯經濟理性思維。 其次,亞洲基金會作為跨國資本,與泰國佛教組織鑲嵌共構,扮 演助產者與培育者角色,並在其中展現鑲嵌自主性。最後,亞洲 基金會仰賴美國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給予泰國比丘「非共新知 識」訓練,企圖讓泰國佛教成為反共的凝聚力量。 關鍵詞:美國新聞處、文化自由大會、反共主義、佛教組 織、鑲嵌自主性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投稿日期:110.9.17;接受刊登日期:111.3.21;最後修訂日期:111.2.9 責任校對:張文綺、蔡文煜、蔡旻芳 * 本論文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MOST 109-2410-H-110-068-MY3) 部分成果,初次 發表於2021年9月3日「2021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感謝評論人韓國 釜山大學講座教師翁智琦及兩位期刊審查人的寶貴建議,使本文的論點更加周延。

568 歐美研究 壹、前言 曼谷就像一個熟透的紅蘋果, 看誰的速度快,就能攫取它。 (Thailand in the Cold War, 1951) 冷戰時代,全世界逐漸在二戰後的混亂中建立起反共主義/共 產主義對立、二元的秩序。1953年以降,直到1970年的統計資料, 美國新聞總署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 (1970) 在 全世界各國成立共 232 處美國新聞處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負責美國海外的文化宣傳;同時,1951年成立的自 由亞洲協會 (The Committee of Free Asia; CFA),於1954年更名為 亞洲基金會 (The Asia Foundation; TAF),作為非政府組織,擔負美 國在海外文化宣傳的隱蔽權力 (王梅香,2015)。在香港,自由亞洲 協會積極與友聯文化人合作,出版《兒童樂園》(1953-1994)、《中 國學生周報》(1952-1974)、《大學生活》(1955-1971)、《祖國》(19531964) 等刊物 (王梅香,2020: 127);在臺灣,亞洲基金會與在地文 化人進行交流,並協助各大學人員的教育文化交流 (官有垣,2004; 崔末順,2021);在新馬,亞洲基金會與從香港出走的友聯知識分子 協力,舉辦野餐會與生活營,並創辦《蕉風》(1955-1999, 2002-) 與 《學生周報》(1956-1984) 兩份刊物,影響戰後馬華文學的發展甚 鉅 (林春美,2021; 張錦忠,2003)。整體觀之,臺港新馬被納入冷 戰時期美國文化宣傳的東南亞版圖,美國官方透過自由亞洲協會、 亞洲基金會與在地知識分子進行教育與文化交流,既有論述強調美 國官方的「控制」觀點,以及美國非政府組織和在地知識分子的協 力角色。 然而,當我們將文化冷戰焦點從東南亞「群島」轉到「半島」 國家,泰國儼然成為中南半島各國勢力覬覦的熱門戰場。泰國周邊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69 國家曾為英法兩國的殖民地,緬甸屬於英國殖民地 (1948年獨立); 越南 (1945年獨立)、寮國 (1954年獨立) 和柬埔寨 (1953年獨立) 則是法國殖民地。《今日台灣》(Taiwan Today) 的Taiwan Review專 欄指出:泰國和其他東亞國家不同,未曾有過被殖民的歷史,而是 長達六百多年的獨立政體。戰後泰國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 史背景,身處英法兩國勢力之中,成為各種力量極欲擴充勢力的地 方 (Thailand in the Cold War, 1951)。各國在泰國進行的冷戰顯然有 兩個目標:一是泰國有超過300萬的海外華人需要爭取,此人數僅 次於當時印尼華人 (350萬) 和新馬華人 (310萬) (莊國土,2011); 二是泰國政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反共態度,但在不公然與蘇俄 對立的情況下,面對不同國際勢力更加小心謹慎。與此同時,共產 黨地下組織的觸角伸向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 (華文 夜校) 、勞工組織等各層面的領導人。同時,曼谷具有七家中文報紙, 除了《民主報》和《自由報》是反共報紙,其餘都是親共報紙 (如 《中原報》和《光華報》)。此外,共產黨還透過華校,更深入一般 底層人民 (Thailand in the Cold War, 1951)。可見1951年的泰國, 相較於自由陣營,共產黨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宣傳影響力仍較為強 勢。 基於前述泰國的文教情勢,1955年9月28日,美國亞洲基金 會的泰國代表Robert D. Grey 寫信給舊金山總部的信件中提到:「誠 如你所知,《中國學生周報》主要為中學生程度所設計,因為泰國 並沒有華文學校,只有一些所謂的華文夜校,所以,泰文版《中國 學生周報》必須仔細考慮如何融入當地,找到銷售和傳播該刊物及 其活動的地方」(1955: 1)。美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正在為泰國華 文學校的宣傳而傷透腦筋,如何配合在地需求而讓宣傳方式「在地 化」,運用在地化宣傳手法將反共意識型態融入當地,成為美國「政

570 歐美研究 府創設的非政府組織」(government organiz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GONGOs) (官有垣、吳芝嫻,2006)、「類非政府組織」 (quasi NGOs; QUANGOs)――「亞洲基金會」在泰國的首要任務 (王 梅香,2020)。跨國文化宣傳試圖作用在異國閱聽者身上,這是冷戰 時期文化宣傳面貌。 此外,因應冷戰文化宣傳的各種中介機構應運而生,包含官方、 民間組織和個別行動者。以本文所探討的泰國文化宣傳而言,即包 含泰國官方、美國新聞處、亞洲基金會等。為什麼美國政府要透過 亞洲基金會從事文化宣傳?美國官方、非政府組織、美商和泰國知 識分子如何進行跨國合作?從先行研究可以發現,美國在亞洲的宣 傳與英國之間一直保持密切關係,稱之為「英美協商模式」(王梅香, 2020)。值得注意的是,採用英美協商模式的國家,美國在當地 (例 如香港、新馬等英國殖民地) 的文化宣傳活動可以較為順利推廣。 有的學者提出,美國在泰國的文化宣傳難以運作,一方面和泰國不 是殖民地有關 (Ford, 2017)。因此,美方無法透過舊殖民者英國滲 入該國;另一方面,有的研究指出「國民黨」、「僑委會」對美國 在曼谷的文化宣傳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翁智琦,2020)。先行研究指 出美國官方權力運作並非全然控制,而是中介組織在其中發揮作 用,並與在地官方機構互動。因此,本文重新思考美國權力運作的 控制觀,而嘗試從不同中介組織與在地官方的互動觀點來加以複雜 化。 總此,本文研究問題為:1954 年至1963 年間,1 亞洲基金會 作為美國官方的協力者,如何在泰國從事文化宣傳?其權力運作的 模式、邏輯為何?佛教組織在美國文化宣傳中扮演什麼角色? 1 本文將研究範圍限定在1954年至1963年,主要有幾個原因:一、1954年7月為泰 國亞洲基金會設立的時間,1963年12月為泰國政府權力轉移的關鍵點,在此之前,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71 貳、文獻回顧 要回答美國官方如何透過非政府組織在泰國從事文化宣傳,必 須回顧三個部分的文獻:一是將泰國的文化宣傳置放在宣傳學研究 中,對既有宣傳研究的意義和啟發。二是泰國文化冷戰研究圖譜, 針對本文的研究題目,既有研究如何分析與討論。三是泰國的政府、 宗教與華文處境,以理解亞洲基金會進入泰國時的歷史脈絡。 一、宣傳學研究觀點 社會學家如何研究宣傳?目前對於宣傳的研究,集中於以下幾 個領域:傳播學、政治學和公共關係等,主要呈現以下幾個觀點: (一) 控制觀點,控制方對於接受方的控制面;(二) 互動觀點,宣傳 者與接受宣傳者之間呈現更為多元、複雜的動態關係。(三) 宣傳在 於製造同意 (consent):讓對方產生同意,例如正面宣傳、白色宣傳。 (四) 宣傳不在於控制,而在於讓對方混淆,社會秩序混亂 (例如現 今的資訊戰、認知作戰)。 (一) 控制觀點 Harold Dwight Lasswell 出版《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 Ⅰ, 1927) 是其宣傳方面的代表作。他 認為:宣傳是對意見的控制,宣傳的目的就是「控制意見」,是操 縱的技術。然而,意見控制並非全然直接運作,在洛克斐勒基金會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支持下,Paul F. Lazarsfeld (1948) 運用 數學語言和模型等方法對政治宣傳進行調查,提出「二級傳播理論」 泰國政府的權力主要掌握在沙立.他那叻將軍,主要勵行親美、反共的策略。二、亞 洲基金會本身也歷經階段性的變化,尤其與所在國家的宣傳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劃 定研究範圍較能清楚地辨析基金會的發展。

572 歐美研究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進一步說明意見傳播的兩層運作, 亦即傳播訊息者先將訊息傳遞給知識菁英 (意見領袖),透過他們, 再將訊息傳遞給底層大眾,後來發展為「多級傳播」。總此,法國 社會學家Jacques Ellul 對宣傳的定義如下:「宣傳是現代技術,奠 基於一個或多個以上的科學學門,如心理學或社會學。宣傳是由一 個或多個有組織的團體控制傳播,企圖由影響群眾心理,使群眾積 極或消極地參與行動,並且在心理上與群眾結合在一起」(1973: 35)。 即便對於冷戰時期的研究推陳出新,「管理」和「控制」的觀 點仍然左右文化冷戰的研究。F. S. Saunders (1999, 2000) 對於中央 情報局在歐洲的書籍出版計畫,或是Andrew N. Rubin (2012) 對於 中央情報局資助文化自由大會,管理和控制冷戰的各種論述,都做 出詳細的分析。本文並非否認美國官方試圖影響世界的決心,然而 其所採取的方法或手段,遠非「控制」一詞所能概括,甚至使用控 制觀點反而簡化、模糊化美國權力運作的邏輯。前述控制觀點用來 分析宣傳體制的運作,可能產生兩個侷限:一是忽略中介組織 (中 介者) 在其中所能產生的能動性及所扮演的角色,過分將宣傳限定 在國家能力所能控制的範圍內;二是無法分析宣傳的接收端,這部 分必須仰賴行動者視角來進行分析。而本文將從中介組織的觀點進 行研究,試圖呈現中介組織鑲嵌在官方與在地社會之間,但同時中 介組織具有自身的自主性。 (二) 互動觀點 宣傳與被宣傳者之間的關係,不完全是單向的影響,也可能存 在交互影響的各種可能性,被宣傳者的特質與條件,反過來成為宣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73 傳者必須考慮的在地需求。關於此點,觸及的是究竟宣傳與被宣傳 如何互動?本文認為,中介組織 (中介者) 和媒介使用顯得重要。 1. 中介組織的重要性 對於宣傳者而言,隱匿自身避免被指認,甚至在宣傳施展過程 中都呈現隱蔽的狀態,就是看起來越不像宣傳者,越容易達到宣傳 有效性。在互動過程中,宣傳者往往需要透過中介組織,例如民間 企業 (土屋由香,2009/2012; 谷川建司,2009/2012)、非政府組織 (王梅香,2020; Nixon & du Gay, 2002; Wrong, 1979/1994) 和在地 文化人的人際網絡 (盧瑋鑾、熊志琴,2014; Shen, 2017)。在泰國, 佛教作為最大宗信仰,所以民間宗教團體是值得留意的組織。過去 我們認為,泰國的宗教是佛教,因此佛教組織和宣傳的關係較為學 者所注意。然而,探究宗教團體在宣傳史上的定位,其實宗教團體 是歷史悠久的宣傳組織,例如基督教組織,各種教派運用各種技術, 維繫其權力及傳播其理念 (Jowett & O’ Donnel, 1986/2003)。在泰 國的歷史檔案中,亞洲基金會提出與各種宗教團體之間的協力合 作,易言之,在宣傳面前,各種宗教是萬系歸於一宗,而這一宗就 是「宣傳」,本文指出,不僅佛教體系,在泰國,基督宗教各種組 織也加入宣傳的行列,甚至早於佛教組織,尤其是YMCA和YWCA 等機構,這兩個機構主張「賦權青年」(empower young people),並 以教育和文化活動的方式進行,與亞洲基金會的非共策略契合,此 點顛覆過去我們認為泰國是佛教國家,而忽略基督宗教組織在泰國 耕耘的時間,其實由來已久。2 2 關於基督教的相關組織YMCA 和YWCA 在泰國的發展歷史,其實由來已久。1892 年,暹羅學生Benthoon Boon Itt 赴美學習後返回暹羅,開始暹羅YMCA的相關活動, 主要希望吸引更多青年的參與。1951年自由亞洲協會 (亞洲基金會前身) 成立,欲在 曼谷設立分部,主要透過泰國傳教士Mr. Walter A. Zimmerman 在泰國的傳教經歷

574 歐美研究 綜上所述,歷史學者將文化宣傳與政府之間關係,以「宣傳民 營化」概念化 (土屋由香,2009/2012) 。英國歷史學者W. Scott Lukas 提出「國家私營網絡」(state-private network) 概念,加以說明國家 與企業、民間團體的合作,由國家提供政策和組織,但企業與民間 組織也不是毫無主動性,後者既非完全配合,也並非完全自主 (Krabbendam & Scott-Smith, 2004)。然而,本文認為,我們必須進 一步辨析「國家」和「私營」之間的動態或是細部、具體的多層次 運作關係,若要進一步解釋國家和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 動與協力,在此關係中,國家究竟參與多少,可以借用Michael Mann (1986) 對於國家能力的討論,Mann 強調國家在不同情境下,會與 不同社會群體合作,這些社會網絡也會繼續產生不同的行動群體, 他強調的是國家與社會組織鑲嵌的能力。在 Mann 和 Evans et al. (1985)「找回國家」(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的呼籲下,國家能力 應該如何持續深化,而不僅停留在國家角色、意識型態等層次。 政治經濟學家Peter Evans (1995) 以比較分析方法,針對發展 中的三個國家――巴西、印度和韓國,更具體說明國家 (state) 和市 場 (market) 之間如何互動與鑲嵌,包含政策支持、資金補助、增加 民間投入的誘因等。其中,國家官僚體制需要脫離社會的自主性, 但是,國家又必須要鑲嵌進社會結構中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國家 按照介入程度不同,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監護者 (custodian,保 護、監督、管理和規則制訂)、創造者 (demiurge,直接參與生產活 動,尤其是基礎建設)、助產者 (midwife,在特定部門催生新企業) 和培育者 (husbandry,教育、培育)。國家所擁有的是與社會「鑲嵌 (1930年起於暹羅傳教),提供在泰國的基督教組織名單和聯繫方式,並且推薦合適的 協助人選給亞洲基金會。參見Thailand Contacts (1951)。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75 自主性」(embedded autonomy),並進一步分析不同國家的官僚體制 和市場之間各種權力運作形式。 本文進一步將「鑲嵌自主性」概念,延伸到國家、非政府組織 與宣傳關係,不可否認,宣傳的目的即是爭奪輿論的「市場」,同 時,有別於過去文化冷戰研究著重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 (Arndt, 2006)、個別權力菁英的研究 (Divine, 1981; Osgood, 2006),往往容 易得到「由上而下」主導宣傳的結論。從Mann到Evans 論述得到 的啟發,更強調的是國家如何與「社會組織」發生聯繫,以及彼此 產生聯繫的方式。Evans 提四種國家社會組織鑲嵌的不同形式,也 存在於國家、非政府組織與宣傳關係中。一方面,美國官方與亞洲 基金會之間,存在類似「監護者」的角色,國家制訂其外交、反共 宣傳政策,亞洲基金會在此結構中與國家各單位互動、衝突與協商; 另一方面,亞洲基金會對泰國在地出版社與佛教組織的文化宣傳, 扮演「助產者」和「培育者」的角色。Evans (1995: 78-81) 提到, 跨國資本成為在地政府資金的一部份,當在地政府無法發展某項新 產業 (例如泰國出版業),跨國資金和跨國知識分子便扮演關鍵角 色。因此,本文必須置放在美國文化宣傳官僚體制 (中央情報局、 美國新聞總署、美國新聞處)、民間單位 (美商公司富蘭克林出版公 司)、非政府組織 (亞洲基金會) 和在地宗教組織 (基督宗教、佛教 系統),進一步深化其間的權力關係。 2. 媒介使用的特殊性 從使用媒介探討互動關係,宣傳的目的是透過各項媒介,操控 或影響他人對於某一定見的看法。社會學家 George Herbert Mead (1952) 認為心靈、自我和社會是不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互動的 過程,以「符號」作為先決條件。因此,舉凡政治宣傳、廣播、圖 像、標語、音樂、文學、藝術、戲劇等,都可以成為中介權力運作

576 歐美研究 的媒介。Harold Lasswell (1927) 亦指出宣傳就是利用「符號」來控 制被宣傳者的意念。Edward Bernays (1928) 也針對不同宣傳技術及 其功能進行分析,各種宣傳工具的相對價值、工具和群眾的關係都 在不斷地變化。渡邊靖 (2008/2016) 分析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 來,在公共信息委員會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CPI) 的 運作下,製作美國理想主義和戰爭大義的宣傳冊;此外,公共信息 委員會召集演講志願者,被稱為「四分鐘演說員」,在國內外進行 超過100萬場次的演說。本文進一步思考,宣傳媒介之間的差異性, 尤其是本文所討論的書籍,相對於報紙、雜誌作為媒介所展示出來 的階級性。 基本上,亞洲基金會在泰國的文化宣傳延續宣傳的互動觀點, 主要以「破除中共壟斷,提供非共訊息」作為主要的跨國實踐策略 (“Mr. Yuan’s Chiao Yu Company,” 1957)。這可視為亞洲基金會在美 國官方扮演宣傳監護者的角色下,亞洲基金會自身發展跨國非共的 做法。同時,我們在臺港新馬都可以看到亞洲基金會類似的做法, 可視為亞洲基金會在宣傳上的主要基調。易言之,有別於美國官方、 美國新聞處明確的反共主義,亞洲基金會在宣傳上採取柔性和隱蔽 的方式,走的是「非共」的路線,試圖在共產主義單一觀點和價值 外,提供多元觀點供接受宣傳者「評斷」。本文考察冷戰時期的泰 國在各方權力互動下的宣傳圖譜,亦是美方在中南半島的文化宣傳 部署:首先,曼谷作為美方在中南半島的文化宣傳中心,分別掌控 寮國、越南、柬埔寨和緬甸等國。在泰國國內,美方主要和泰國政 府同盟,協助其皇室維持對內的權力和正當性。其次,美國亞洲基 金會在東南亞的文化宣傳三大基點:舊金山、香港和曼谷,分別配 合這三地的美國新聞處而運作。最後,亞洲基金會與泰國佛教組織 合作,傳遞非共觀點和各項資源。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77 二、泰國文化冷戰研究圖譜 目前對於泰國文化冷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面向:一是泰 國文化冷戰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背景,以及「美泰」的文化鑲嵌。例 如在《冷戰下的泰國》(Thailand in the Cold War) 一書中提到:從冷 戰揭開序幕,泰國一直和美國密切結盟,泰國被美國視為「紛亂領 土上的綠洲」(oasis on a troubled continent),亦即在中南半島各方 勢力折衝下的緩衝地。泰國政治領導人雖然一開始想要表現有別於 美國的獨立行動,然而整個一九五○年代,泰國身處英法兩大舊殖 民勢力的張力中,反而與美國較為親近,成為美國在中南半島相當 重要的幫手。該書主要論點在於,泰國和美國的消費者在泰美同盟 中所扮演的角色。該書也提到,一九五○年代的美國媒體不斷地形 塑泰國在亞洲地區的特殊位置,而泰國的崛起,也是以美國同盟者 的姿態呈現;在政治經濟的美國因素下,美國文化不斷形塑泰國文 化 (Phillips, 2015)。 關於美國文化形塑泰國文化,Matthew Phillips (2015: 121, 124) 提到美新處在泰國的角色,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宣傳管道。泰國與 美國在東南亞國家相似之處是,美國權力想要接觸的是在地的意見 領袖,亦即權力菁英,讓他們從事出版、編輯和翻譯的工作,而曼 谷美新處的人員也致力於與在地個人行動者接觸。在曼谷美新處有 兩大業務:一是影響主要的報紙、個體和群體,呼應前述以意見領 袖為目標群體;二是執行一般書籍和期刊的出版活動,主要目的是 讓泰國人民覺得美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泰國的國家發展與自立, 而不是為了美方自身的利益。其中,作者關注了報紙與書籍刊物的 出版,與文化冷戰相關,但並未進一步探索運作的邏輯。本文認為, 欲了解美方在泰國的文化宣傳,可以考察報刊與書籍如何成為宣傳 的媒介:一是報紙方面,曼谷美新處與國民黨在報紙業務上的合作

578 歐美研究 關係,如原本雙方要一起創辦《東南日報》,後改接收《世界日報》 取而代之 (「在泰創辦東南日報」,1957)。根據翁智琦 (2020: 17) 的研究,《世界日報》主要傳達國民黨的意識型態,並力求與美國 合作;二是曼谷美新處自身的書籍出版,以及傳播香港美新處的書 籍刊物;三是亞洲基金會的書籍計畫,這部分的研究目前較為缺乏, 也是本文主要補充的地方。在Phillips 的研究中,並沒有提到亞洲基 金會書籍計畫具體的運作過程,以及其如何透過出版品傳播其意識 型態。 Phillips 留下的空白,Eugene Ford (2017) 在其著作《冷戰僧侶: 佛教與美國在東南亞的隱蔽策略》(Cold War Monks: Buddhism and America’s Secret Strategy in Southeast Asia) 提供很有創意的發現,啟 發本文從佛教組織角度進行思考。在亞洲基金會馬來西亞代表 Robert B. Sheeks (1949年擔任臺北美新處處長) 的提議下,曼谷美 新處與泰國在地的佛教網絡進行合作,美方選擇鄉下的寺廟與美新 處進行合作,協助美新處傳播宣傳品,寺廟協助美新處擬定宣傳品 郵寄清單,並協助美新處傳遞宣傳品到更多人手上。1951年,當臺 港新馬譯書計畫才正要起步,開始進行文化宣傳之際,泰國已經透 過佛教系統在「親西方」取得宣傳的成功 (2017: 24)。這一點可以 突破既有對於東南亞文化宣傳的認知,過去我們認為,一九五○年 代初期是東南亞文化冷戰的開始,然而,早於臺港新馬譯書計畫之 前,泰國已經有了初步成果。作者進一步論述,即便佛教與美國的 基督教信仰並不相同,但是美方並不放棄佛教網絡宣傳系統的效 益,因為透過宗教網絡,美方的宣傳可以跨越國界,擴展到東南亞 其他具有佛教信仰的國家,例如緬甸和寮國,共同加入跨國反共宣 傳的陣營。但是,基於美國外交政策的宗教倫理,美國國務院並「不 支持」美國在海外的宗教宣傳,於是,美新處在泰國的文化宣傳,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79 便透過中介組織──「亞洲基金會」作為公開行動者,而這一點與 新馬的情況類似,在新馬的文化宣傳也是透過亞洲基金會,成為美 國權力的公開代理人。 然而,在Ford的書籍中,較為著重佛教組織的運作,至於與它 密切合作的亞洲基金會,他們如何思考和制定文化宣傳,接受來自 官方的資金,是否意味著亞洲基金會只能順應官方、失去自身的自 主性?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回答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於,有助於 我們突破文化冷戰來自美國官方、由上而下的宣傳模式。本文在 Ford的研究基礎上,希望進一步探究亞洲基金會如何透過佛教系統 傳播書籍和刊物,並藉由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理解亞洲基金會的 內部思維與機制。 三、泰國的政府、宗教與華文處境 欲探討亞洲基金會作為非政府組織在泰國的文化宣傳,必須先 理解,當他們進入泰國時,整體泰國的社會條件、宗教發展及海外 華人在泰國的處境。二次戰前,泰國在英國、法國兩大殖民勢力之 間不斷地斡旋、抗衡;二次戰後,由於泰國對於東南亞戰略地位的 重要性,美方也介入中南半島的權力競衡版圖。暹羅發布「宣戰無 效」宣言,軍人總理鑾披汶‧頌堪被捕,後為美國釋放。1949年, 暹羅改名泰國,實行軍政府獨裁統治,基本上泰國政府與美國官方 維持同盟關係,因此在泰國官方政策上奉行親美和反共的政策。在 此政策下,泰國的華僑往往被視為國家秩序的可能潛在威脅,因此 而有一連串的排華政策。 泰國官方對於華文教育的限制和打壓,延續戰前的做法,甚至 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11年,中國政府嘗試與海外華人建立緊密聯 繫,並推動海外華文教育,凝聚其對於中國的認同感。1918年,泰

580 歐美研究 國政府頒布暹羅民立學校法以管理華校,並且管制華文書籍和報 刊;1921年,泰國政府頒布暹羅強迫教育實施條例,其後就有大約 三百間華校被迫暫停,再加上1938年至1944年的「唯泰主義」, 泰國政府宣揚「泰化」,並將佛教視為泰化的條件之一,堅持佛教 為國教的立場,同時將天主教視為來自法國帝國主義的入侵或是 「帝國主義代理人」,禁止天主教的活動,並透過各種策略鼓勵泰 國民眾「重返佛教」(Strate, 2015/2019)。1948年,鑾披汶政府對於 華文教育採取限制的策略,戰後泰國華文教育的狀況更加沒落。 整體而言,因為泰國未有過殖民經驗,共產陣營面對泰國的社 會條件,無法以「反帝」、「反殖民」的口號進行宣傳,因此這些 在其他被殖民國家運用的策略,面對泰國獨特的處境必須調整。 1952年至1953年,泰國增加華人居留證費用至400銖,此舉無疑 是阻斷華人入境泰國,並且關閉華人社團和限制華文學校和報社 (方金英,2001)。1954年,泰國頒布防止共黨活動條例 (簡稱反共 條例),指出從事共黨活動處以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鼓勵或協助共黨活動保密者,處五年至10年的有期徒刑 (翁智琦, 2020)。反共條例對於泰國親共華人造成一定壓抑,但對於反共華人 及國民黨則產生助力。另一方面,美國在新馬與英國殖民者合作與 協商的模式,在泰國也難以完全如法炮製,因為英國並非泰國的殖 民國,長期以來,英國也是泰國西北邊境的威脅。易言之,泰國作 為東南亞獨特的個案,對於共產陣營和自由陣營都是新的挑戰。因 此,美方在泰國要如何進行文化宣傳,是本文欲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參、國家私營網絡與經濟理性思維 美國在泰國的文化宣傳體制,呈現出國家私營網絡,與經濟理 性思維 (rational economics)。所謂國家私營網絡,國家包含美國官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81 方組織如中央情報局、美國國務院、美國新聞總署與美國新聞處, 以及泰國在地政府。私營部分則有非政府組織 (自由亞洲協會和亞 洲基金會)、美商公司 (如富蘭克林出版公司的圖書計畫 [Franklin Book Programs, Inc.] )、宗教組織 (YMCA) 和泰國在地佛教組織 (Young Buddhists Association; YBA) 共同構成的宣傳體制。相較於其 他東南亞國家的美國文化宣傳,在泰國,我們必須特別留意私營組 織中的宗教組織。對於一向在外交政策中主張與宗教保持距離,堅 持宗教倫理的美國,實際上,在中南半島的文化宣傳中特別與宗教 組織合作,尤其是佛教組織。其次,透過與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 的合作,反映出美國在文化宣傳中的經濟理性思維,亦即行動者在 宣傳體制中,嘗試透過事前預算規劃,以最少成本達到宣傳的最大 效果,因此在其內部文件中,「效益」(effectiveness) 這個字眼頻繁 地被提及,以及透過具體的數字和事例舉證,顯見過去臺港文化人 認為美國文化宣傳是「坐以待幣」、「一擲千金」的概念不同 (慕 容羽軍,2005),事實上,美國官方或非政府組織對於宣傳經費的使 用,都是仔細評估和理性計算的結果。 一、文化自由大會、自由亞洲協會與亞洲基金會 即便僅在「國家」內部,我們可見美國官僚體制中對於宣傳的 各種「異見」。關於美國文化冷戰的組織,早於1953年的美國新聞 總署、各地美國新聞處的成立,與中情局的延伸組織「文化自由大 會」(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CCF)。1950年6月,文化 自由大會於歐洲德國柏林成立,後由《新領袖》(New Leader) 強勢 推動。3 根據英國學者Frances Stonor Saunders 的研究,文化自由 3 New Leader 刊物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所支持。

582 歐美研究 大會是由中央情報局Michael Josselson 負責,在全世界35 個國家 設有辦事處,透過創辦刊物、舉辦藝術展覽、影片製作等方式,讓 西歐知識分子接受有利於美方的觀點 (Harris, 2016; Saunders, 1999, 2000)。 另一方面,1951年5月,自由亞洲協會在美國舊金山市場街成 立,以「聯合亞洲反共知識分子,驅除亞洲的國際共產黨勢力為宗 旨」,在亞洲12個國家設有分部。同年,自由亞洲協會於曼谷成立 分部 (Siamese 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 1957)。自由亞洲協 會對於「泰國」作為中南半島的物資中心的評估,其時間點非常早。 1951年8月,自由亞洲協會的K. L. Little 透過熟悉亞美事務的Mr. Lyman Hoover,聯繫在泰國的傳教士Mr. Walter A. Zimmerman, 後者負責 YMCA (基督教青年組織) 在泰國的工作。從 Little 和 Zimmerman的往來通訊中,可以看到自由亞洲協會對於設立其他亞 洲分部前的調查和評估,Zimmerman認為:「自由亞洲協會要在泰 國成立分部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可以聚集具有影響力的泰國公 民」(Thailand Contacts, 1951)。同時,亞協在美國發行《亞洲學生》 (The Asian Student, 1952/12/5-1978/9/30),其創刊宗旨是協助美國人 認識亞洲。1954年12月,亞協聲稱「為了從事更廣泛之反共活動」, 更名為亞洲基金會,直到現今 (王梅香,2020: 127-128)。除了佛教 和基督教,自由亞洲協會也留意泰國南部的穆斯林,美方希望更全 面地維持泰國多元宗教的可能性。 在文件中,可以看到美國宣傳組織的異質性,文化自由大會與 自由亞洲協會兩者的關係是既合作又相互提防。自由亞洲協會的H. J. Noble 提到,他被兩位負責任的美國人給予忠告,自由亞洲協會 和中情局的文化自由大會曼谷分部要合作時,自由亞洲協會需要格 外注意,原因是文化自由大會的泰國在地領導人並沒有將「反共」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83 擺在第一位,而是將推翻泰國政府作為凝聚共識的方式。相較於此, 自由亞洲協會主要負責雜誌和報刊的文化傳播,但是在進行文化傳 播時,因為文化自由大會的政治色彩和偏見,透過中情局的文化自 由大會從事宣傳是「不智」的 (Siamese 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 1957)。由此可知:一、文化自由大會從事宣傳時,在地領導 人將自身國家的利益置於美國利益之前,顯示透過在地代理人的文 化宣傳存在各種變數;二、即便就美國不同的宣傳組織,其內部意 見分歧,自由亞洲協會對於文化宣傳的態度,和官方直接主張反共 主義的策略有別。同時,隸屬於中情局的文化自由大會,與美國非 政府組織亞洲基金會對於宣傳的策略也不同,兩者看似均呼應美國 國家政策,在實際運作時,其策略和目標進程有所不同。 1954 年12 月,自由亞洲協會為了從事更廣泛的反共活動,更 名為「亞洲基金會」。從1955年和1957年亞洲基金會的備忘錄, 我們可為泰國的亞洲基金會定位,其作為美國在中南半島文化宣傳 的中心。 1955年,亞洲基金會的執行長James L. Stewart 分別向總部和 香港分部、曼谷分部報告,備忘錄中提到,泰國目前迫切需要中文 的閱讀材料,這對泰國來說是很重要的 (“Revised and Expanded,” 1955)。在總部執行者Stewart 的工作報告中,將舊金山、香港和曼 谷納入文化宣傳的重要據點,其中,香港作為美國在東亞華文宣傳 品的生產中心,同時也向新馬、印尼等群島國家傳播文化宣傳的內 容。曼谷則是美國在中南半島文化宣傳的中心,周邊國家的事務也 會以曼谷作為資訊集中地。其中,泰國和寮國又更為緊密,寮國常 常作為泰國延伸、發展和合作最密切的國家 (“Chiao Yu,” 1957)。 根據這份文件,當泰國亞洲基金會表示需要中文閱讀材料時,美方 直接尋求香港亞洲基金會的協助,而非自己出版、生產和行銷,可

584 歐美研究 見其在宣傳任務上的分工,有助於降低宣傳成本,符合美方在宣傳 上經濟理性的思維。 1957年,泰國亞洲基金會代表Noel F. Busch寫給舊金山總部 的備忘錄中提到:「根據香港會議的結果顯示,寮國在經費使用上 出現赤字,而寮國計畫亦是由泰國計畫執行,因此,兩者在經費使 用上可以互相流通」(“Current Program Allotments,” 1957)。然而, 在同年的通信中,Busch 不斷向總部反映經費不足,既有的執行計 畫被刪除,包含以下項目:1. Wat Mongkut 學生宿舍;2. 華人學生 的書籍;3. 體育學院的體育顧問;4. Mahamakuts 大學各省分部等。 新的計畫也無法提出,通信之中不斷呈現Busch反映泰國亞洲基金 會的窘迫狀況。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總部回覆的信件,均會傳 送副本給兩個分部:一是香港分部;二是曼谷分部。這是因為香港 分部作為亞洲基金會對新馬、印尼等地的傳播中心;而曼谷則作為 中南半島的宣傳中心。因此,當寮國的業務尚未發展成形時,曼谷 分部便負責寮國分部的營運事宜。由此更可見曼谷分部在中南半島 的宣傳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泰國亞洲基金會在經費部分呈 現緊縮而限制發展的情況。 1960年,舊金山總部和來自柬埔寨、日本、寮國、新馬、菲律 賓、中華民國、泰國和越南的代表討論中文 (中國) 計畫,在會議的 討論過程中,總部代表指出香港作為中文出版中心的關鍵地位,並 強調香港分部應該與其他亞洲分部就「海外華人」相關事宜進行討 論和規劃,同時,香港將會持續針對海外華人提供服務和計畫 (Coordination of Chinese Programs, 1960)。因此,曼谷分部在中文書籍 相關索取和運用,便和香港美新處和香港分部密切合作。此處再次 反映將中文宣傳品集中於香港生產,再發送東南亞各地的運作模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85 式,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毋須在每個國家都設立中文書籍的編輯部 和印刷部。 除了中文書籍之外,英語書籍的取得也是美國在中南半島宣傳 的要項,在其中,可以看到不同力量在其中運作,包含美商出版公 司基於海外市場的擴張,與美國政治上的文化宣傳緊密合作;另一 群體則是基督教的組織,對於書籍的蒐集和贈送、轉發發揮關鍵的 角色。如果說前者是基於商業利益與文化宣傳的結合;後者便是宗 教團體與政治宣傳的協力。 二、美商富蘭克林出版公司 亞洲基金會在泰國的文化宣傳書籍計畫中,美國民間的富蘭克 林出版公司扮演關鍵的角色。1952年,富蘭克林圖書計畫由一群美 國出版商、圖書館員和教育工作者創立,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創作、 製作、分發書籍和其他教育材料。美國新聞總署為成立富蘭克林出 版公司提供了 50 萬美元贈款。易言之,該組織的成立的確收受了 來自美國官方的資金,同時,他們設立的初衷也是幫助美國政府從 事海外的文化宣傳。然而,該組織強調它不是美國宣傳品的傳送者, 也不是美國政府的延伸,儘管它最初被設想為向政府的海外翻譯計 畫提供圖書出版業服務的方式。他們認為,通過鼓勵和促進「美國 翻譯書籍」的出版和閱讀,可以加強國際聯繫,消除其他國家對於 美國的誤解 (“Visit of Franklin,” 1955)。從富蘭克林的創設宗旨和亞 洲基金會,甚至和美國當時的對外宣傳宗旨「讓世人更認識美國」 都是保持一致的態度。 直到1955年之前,富蘭克林主要活躍於中東國家,前進泰國 可以說是中東之外的初步嘗試。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海外出版業與官 方的文化宣傳如何緊密鑲嵌,也可以看到在講求效率、理性的美國

586 歐美研究 宣傳體制中,權力菁英4 所構築的人際網絡 (社會資本) 在其中扮 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奠基於學生時代的同儕情誼。5 1955年1月, 富蘭克林的行政人員Malcolm Johnson和Datus C. Smith與亞洲基 金會的泰國代表Noel F. Busch在香港見面,Smith與Busch倆人過 去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同學 (1927-),而Busch 和Johnson 也曾 在紐約書籍出版會議上有過一面之緣 (1953-) ,易言之,富蘭克林圖 書計畫的合作基礎,乃是基於舊有人際網絡和新興人際交往而成。 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亞洲基金會要求富蘭克林提供他們書 單,富蘭克林在仔細研究海外市場之後,擬出一份150本書的書單。 雖然最後雙方因為「經費問題」無法合作;另一方面,亞洲基金會 也希望扶植泰國在地出版社,因此,富蘭克林轉換為培育者角色, 協助泰國出版社從事譯書,包括提供書單、版權取得和資金,協助 泰國在地廠商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也是美商與泰商在地化的合 作過程,也是Evans 所說的助產者角色,跨國資本提供在地社會資 金和技術,以利其發展新興產業。後來,富蘭克林的行政人員 (Datus C. Smith、John H. Kyle 和Donald S. Cameron) 聘請泰國當地人為 4 權力菁英 (power elite):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 (1956) 在《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 一書中揭示權力菁英就是占據美國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中的主導者, 他們的決定影響美國社會的發展。權力菁英通常畢業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或普林斯 頓大學等,在校內,他們透過兄弟會等組織建立起日後的人際網絡,累積將來就業的 社會資本。 5 在講求效率和效益的美國宣傳體制中,人際網絡 (社會資本) 扮演建立信任的關鍵角 色。這不僅出現在泰國的文化宣傳體制中,也發生在香港的第三勢力和美方的合作。 1950年代,在香港的第三勢力友聯,便和亞洲基金會的James Ivy建立聯繫,在之這 前,雙方能夠建立合作的基礎,原因在於香港第三勢力的成員、《自由陣線》創辦人 謝澄平,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專攻國際政治,由於他的太太是美籍華人,謝 很得美國人的信任 (余英時,2018)。此外,謝澄平和美國國務院的巡迴大使 Philip Jessup在美國時是同窗好友 (陳正茂,2011),這些人際網絡都奠定香港友聯和亞洲基 金會的合作基礎。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 587 其辦公室工作,並依靠當地顧問的建議來選擇所需的書籍類型。一 旦選定了標題,例如艾倫‧金斯伯格 (Allen Ginsberg) 的詩〈籠罩 的陌生人〉(“The Shrouded Stranger”),富蘭克林就從美國所有者那 裡獲得了翻譯權,然後與當地的出版商和翻譯簽訂了合同。富蘭克 林出版公司幫助不同國家的出版社,以較低的價格取得該書的翻譯 權。由此可以看到美國出版公司如何透過美國新聞總署獲得經費, 然後與非政府組織在海外的文化宣傳上保持合作的關係。 除了書籍出版計畫外,亞洲基金會還有贈書計畫。贈書的來源 包括購買和募集。在英文書籍的購買上,印度出版的英文書是泰國 就近採購的來源之一,以降低、節省運送成本。由於泰國大學、圖 書館有英文圖書的需求,主要從泰國的鄰近國家印度購買 (Books for Tufee Library, 1955)。亞洲基金會還負責募集贈書給泰國的中學 老師。根據1956 年泰國亞洲基金會代表Esther Chase 給舊金山總 部的備忘錄,泰國代表針對泰國中學教師的進修課程提出一份書 單,希望亞洲基金會能夠協助捐贈書籍共639冊,舉凡社會、教育、 英語和科學等各個領域,例如《政治社會學》(Political Sociology)、 《精神療法》(Psychotherapy)、《美國圖像》(American Scene)、《美 國歷史》(American History) 和《英語溝通》(English Communication) 等,希望總部能夠協助蒐集書籍並贈書 (“Book Request,” 1956)。整 體而言,這份贈書書單的內容涵蓋各個學門領域,主要以某個特定 學門的專業知識,以及「美國」相關的歷史為主,並無以「反共」、 「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作為標題的書名,足見這份書單的「非 共」傾向,而以提供多元知識為主軸。 此外,還有中國民間單位捐獻亞洲學生贈書計畫,一開始以具 有中國意味的名字命名 “Hung Kuang” (中文為「弘光」,南京有此 機構) ,亞洲基金會為了避免被誤認,認為應該改為「大學學生中心」,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