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研究第五十二卷第三期

514 歐美研究 人,只不過是嬰兒、野蠻人或野獸而已,這樣的人絕不該是受刑事 懲罰的對象。」29 上述崔西法官在案件中對陪審團的指示,被廣泛 的引用為認定精神障礙抗辯的「野獸法則」(Erickson & Erickson, 2008: 88)。最後,即便審判中有許多的證據表明被告阿諾德患有嚴 重的精神疾病,被告仍被判有罪並被判處死刑;該決定性的因素是 阿諾德仍有表現出理性的跡象,例如,他仍可以寫字與購買槍支 (Morris, 1968: 590)。 公元1800 年Rex v. Hadfield30 一案中,辯方挑戰了精神障礙 抗辯的「完全喪失記憶和理解」認定標準。本案事實為被告詹姆斯. 哈德菲爾德 (James Hadfield) 趁國王與王后在國家劇院演奏國歌 時,企圖射殺國王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因而面臨審判 (Hafemeister, 2019: 214)。被告哈德菲爾德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了解謀 殺是錯的,然而他的精神障礙抗辯主張是他產生了幻想,幻想他的 使命是在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前擺脫有國王喬治三世存在的世界 (Erickson & Erickson, 2008: 88)。檢察官的起訴則主張根據「野獸 法則」標準,指出被告既非白癡也不是瘋子,因為哈德菲爾德並未 「遭受絕對的理性剝奪」(afflicted by the absolute privation of reason) (Morris, 1968: 590)。辯方則針對精神障礙抗辯作更進一步的解釋, 認為即便一個人可以知道是非、可以理解他將要實行的行為性質, 甚至可以在計劃和執行該行為時表現出清晰的設計和遠見;然而, 該行為係基於他的精神狀況不良所導致時,仍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29 Rex v. Arnold, 16 How. St. Tr. 695, 764 (1724). “[A] man that is totally deprived of his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and doth not know what he is doing, no more than an infant, than a brute, or a wild beast, such a one is never the object of punishment.” 30 27 How. St. Tr. 1286 (1800).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