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歐針對「我思」概念的反抗與創造 285 正是在這裡,巴迪歐發展了詩人韓波 (Arthur Rimbaud) 在〈通 靈者書信〉( “Lettres du Voyant”) 中所寫的這段著名格言:「我是它 者」(Je est un autre) (as cited in Badiou, 2017: 199) 的內涵。巴迪歐 解釋,貝克特並沒有像笛卡兒,把我思主體 (le sujet du cogito) 視 為同一 (le même),也就是說,貝克特並沒有在文本中操作一種把 「我」同一於「我自己」的「同一性原則」(principe d’identité),換 言之,貝克特並沒有讓這種「貝克特式我思主體」同一於貝克特自 己在外在經驗世界中的「自我」,相反地,貝克特在書寫中所從事 的,是一種「自我的減法」(une soustraction10 de soi) (Badiou, 2016a: 37),如同伊曼紐爾・提卡 (Emmanuel Jacquart) 在〈關於我的問題 性:在貝克特那裡的我的虛構中〉(“De la problématique du moi: A la fiction du moi Chez Beckett”) 一文裡所觀察到的,在貝克特那裡 存在有一種「主體的去中心化」(décentrement du sujet) 或「自我的 消失」(la disparition du moi) (Jacquart, 1999: 95),又如同讓・丹尼 爾・圖姆瑟 (Jean-Daniel Thumser) 在〈貝克特和主體性的解體:在 書寫自我〉(“Beckett et la décomposition de la subjectivité : le moi à l’épreuve de l’écriture”) 一文中所注意到的,在貝克特的書寫裡具備 有一種「主體性的解體」(décomposition de la subjectivité) (Thumer, 2015) 或「自我的解體」一樣,巴迪歐認為,貝克特在書寫中所從 事「自我的減法」實際上會取消貝克特在外在經驗世界中「自我」 的一切人性的原始功能,使這個「自我」在文本中被去中心、消失 10 巴迪歐創造「減法」(la soustraction) 一詞時巧妙地使用了法文的雙重意涵:一方面, 針對引進他「多的本體論」靈感來源之一的數學,巴迪歐運用了數學的「減法」一詞, 但是,實際上,在這詞彙本身的法文意涵上,不僅具有「減法」的意涵,更具有另一 層深刻的含義:「擺脫」、「排除」、「逃脫」之意,因此,當巴迪歐使用這詞彙 “la soustraction” 時,實際上更貼近於後者的意涵,「自我的減法」意味著「自我」的力 量的「擺脫」、「排除」或「逃脫」之意 (顏彗如,2021: 135)。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