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5202

178 歐美研究 法律人工智慧系統僅花了 26 秒就看完所有文件,爭點辨識率是 94%。雖然五位律師內最好的爭點辨識率也是94%,但我們不知道 該位律師是不是花了最長的閱讀文件的時間 (156 分鐘) 完成此項 任務 (LawGeex, 2018)。此外,臺灣交通部鐵路局預計在各個車站 設計智慧人流監控系統——運用人臉辨識及人流移動提早發現可能 意外狀況 (交通部鐵道局,2019);北臺灣的萬里隧道所創設的區間 測速系統,計算車輛在兩點間之平均行駛距離,而推斷是否有超過 該路段之速度上限;2 法律扶助基金會、東吳大學與SAS 公司曾一 起合作開發法扶案件分流系統;3 清華大學的王道維、林昀嫺所合 作開發的親權判決預測系統 (林昀嫻、王道維,2020)。4 甚至行政 執行署所推動的交通正義專案,希望結合車牌辨識扣押欠稅車輛等 等。5 上述的發展展示出一個關鍵特色:判斷權限移轉是可能的。更 精確的說,人工智慧系統的研發就是要將原本屬於人的判斷權限移 轉到人造物身上。即使人工智慧系統是否具有判斷能力仍是一個重 要問題,但是無疑地它們在許多事務上已經在幫人類做判斷了。本 文的基本問題便是要探尋,在法治的脈絡下我們可以如何思考法律 人工智慧系統基本議題? 法學可以有以下方式看待ALI 的相關議題:(一) 探討人工智慧 的應用所產生的實證法問題。例如自駕車如果造成死傷會是由誰需 要負責?是系統設計者?車商?駕駛人或是由保險基金處理。由於 2 請參考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大隊 (2021)。 3 請參考東吳大學 (2018)。根據筆者後續與法扶基金會聯繫,此一合作並未持續下去。 4 關於其人工智慧系統之應用網頁,請參考國立清華大學 (n.d.)。 5 請參考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桃園分署 (2020)。筆者曾與桃園與彰化承辦人員聯繫過,該 兩區域之執行方式不一樣,唯基本上都是使用車牌影像辨識系統完成執法任務。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