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卷第二期 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六月 研究論文 盧倩儀 新自由主義下AI與民主的角力 陳弘儒 法律人工智慧的法哲學反省: 判斷權限、執法機制與法治理念 顏彗如 巴迪歐針對「我思」概念的反抗與創造: 關於「貝克特式我思主體」 哈利˙迪金遜 美國革命時期主權之爭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 Print ISSN 1021-3058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EURAMERICA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第五十二卷第二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六月 VOLUME 52 NUMBER 2 / June 2022 原《美國研究》 Formerly American Studies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歐美研究
編輯顧問/ King-Kok Cheung (張敬珏),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Lawrence M. Friedma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夏伯嘉),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ul Lauter, Trinity College,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編輯委員 何之行 (中央研究院) 吳重禮 (中央研究院) 李貴英 (東吳大學) 李秀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子偉 (中央研究院) 洪德欽 (中央研究院) 張文貞 (國立臺灣大學) 陳思廷 (國立清華大學) 熊瑞梅 (國立政治大學) 趙順良 (國立政治大學) 鄧育仁 (中央研究院) 謝雨生 (國立臺灣大學) 羅至美 (國立臺北大學) 主 編/ 鄧育仁 執行編輯/ 洪子偉 助理編輯/ Jeffrey N. C. Cuvilier 出版編輯/ 吳梅東 業務助理/ 邱劭晴 《歐美研究》季刊原名《美國研究》,創刊於民國60 年,每年3 月、6 月、9 月及12 月,由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出版。自第21 卷第3 期 (民國80 年9 月) 起配合 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改名為《歐美研究》,專門刊載有關歐美人文 及社會科學方面之學術研究論文。曾多次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科技部前身) 優等期刊獎,100-107 年出版之期刊獲科技部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綜合類第 一級期刊認可,並被收錄於 Academic OneFile,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以及 月旦法學知識庫、華藝線上圖書館、碩亞學術研究知識網、臺灣人文及社會科 學引文索引、臺灣人社百刊、臺灣全文資料庫等國內外資料庫。 投稿請至本刊線上投稿系統:https://euramerica.org,撰稿凡例亦請上網查詢,網址 同前。投稿相關問題歡迎來函:euramerica@sinica.edu.tw 定價:國內每冊新臺幣100 元,一年新臺幣400 元;國外每冊美金4 元,一年 美金16 元 (郵資另計)。 國內讀者如欲購本所出版品或訂閱本刊,請將書款或訂費交存郵局劃撥儲金 「1016448-2 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帳戶,並註明書名或起訖卷期數。 聯絡電話:(02) 37897212 傳真:(02) 27851787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六月 ©本刊版權屬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ADVISORY BOARD King-Kok Cheu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Lawrence M. Friedma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ul Lauter, Trinity College,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EDITORIAL BOARD Chih-hsing Ho, Academia Sinica Chung-Li Wu, Academia Sinica Kuey-Ying Catherine Li, Soochow University Hsiu-Chuan Le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zu-Wei Hung, Academia Sinica Der-Chin Horng, Academia Sinica Wen-Chen Ch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zu-Ting Che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Ray-May Hsu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hun-Liang Chao,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orman Y. Teng, Academia Sinica Yeu-Sheng Hsie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ih-Mei Luo,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EDITOR-IN-CHIEF / Norman Y. Teng EXECUTIVE EDITOR / Tzu-Wei Hung ASSISTANT EDITOR / Jeffrey N. C. Cuvilier MANAGING EDITOR / Mei-Tung Wu BUSINESS ASSISTANT / Shao-Ching Chiu Founded in 1971, American Studies has been renamed EurAmerica as of September 1991 (Vol. 21, No. 3). The journal is devo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paper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It is published quarterly in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formerly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EurAmerica is a multipl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Taiwan. The journal has been ranked Tier 1 in 2011-2018 by the Evaluation Program for Academic Journal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the category of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by Taiwan’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indexed/abstracted in Academic OneFile, Airiti Library,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AsiaWorld Academic Research Databas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Hyread Journal,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IPSA), Lawdata,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SOCA), Taiwan Citation Index-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CI-HSS), Taiwan Periodical Literature System, and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Please submit manuscripts using our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at https://euramerica.org Contributors are advised to consult the Submission Guidelines on the website. Fo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us at euramerica@sinica.edu.tw Subscription rates: NT$100/single copy, and NT$400/year in Taiwan; US$4/single copy, and US$16/year abroad (shipment excluded). Telephone: (02) 37897212 Fax: (02) 27851787 Publication Date: June 2022 Copyright © 2022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目 錄 研究論文 盧倩儀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17 陳弘儒 法律人工智慧的法哲學反省: 判斷權限、執法機制與法治理念 175 顏彗如 巴迪歐針對「我思」概念的反抗與創造: 關於「貝克特式我思主體」 247 哈利・迪金遜 美國革命時期主權之爭 295 《歐美研究》投稿須知 歐美研究所近年出版品價目表 第五十二卷第二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六月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CONTENTS RESEARCH ARTICLES Chien-Yi Lu The Struggle Between Democracy and AI Under Neoliberalism 117 Hung-Ju Chen Rule by Algorithm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AI 175 Huei-Ru Yen Badiou’s Resistance and Creation to the Concept of ‘‘Cogito’’: About ‘‘Beckett’s Subject of Cogito’’ 247 Harry T. Dickinson Disputes on Sovereignty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295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of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VOLUME 52, NUMBER 2 / JUNE 2022
《歐美研究》第五十二卷第二期 (民國一一一年六月),117-173 DOI: 10.7015/JEAS.202206_52(2).0001 https://euramerica.org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0 盧倩儀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E-mail: chienyilu@gate.sinica.edu.tw 摘 要 在民主運行健全的社會裡誕生茁壯的AI,與在民主實踐出 了嚴重差錯因而呈現富豪寡頭壟斷的社會中誕生茁壯的AI,兩 者在本質及意義上有天壤之別。在二十一世紀的此刻,主宰人類 未來的AI 是在一個民主實踐出了嚴重差錯、富豪寡頭壟斷猖獗 的背景下成長茁壯的科技。民主的衰退與掠奪式AI 的興起背後 有著共同的推手,即新自由主義。本文探究AI 崛起背後的新自 由主義結構,溯及二十世紀中芝加哥學派所精心設計之法律經 濟學,並進一步檢視半世紀後,獲得AI 加持的進化版新自由主 義如何異業結盟,透過科技壟斷、金融壟斷、生物剽竊等手段著 手進行終極宰制。 關鍵詞:人工智慧、監控資本主義、民主、新自由主義、 壟斷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投稿日期:110.3.2;接受刊登日期:110.12.23;最後修訂日期:110.9.20 責任校對:王如汶、許歆珮、蔡旻芳 * 感謝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之寶貴意見及與作者所進行之深度對話。
118 歐美研究 壹、前言 在缺乏情境與脈絡的情況下,「AI 與民主」是一個空洞的假議 題:在民主運行健全的社會裡誕生茁壯的AI 科技,與在民主實踐出 了嚴重差錯因而呈現富豪寡頭壟斷的社會中誕生茁壯的 AI 科技, 兩者在本質及意義上有天壤之別,因此兩者與民主的關係也天差地 遠。AI 與民主的關係因此是一個除非放置在特定時空脈絡下分析, 否則易流於清談的假議題。在民主運行健全的社會中誕生茁壯的AI 科技在性質上屬於公共財;唯有不傷害個人隱私、搜集儲存及利用 過程透明的大數據才可能存在;且這些人人有貢獻的大數據必然存 在於「公地」(commons),而不會被圈劃為私人獲利工具。這樣的AI 不會為了企業私利而傷害公眾利益。很不幸的,在二十一世紀的此 刻,主宰人類未來的AI 是在一個民主實踐出了嚴重差錯、富豪寡頭 壟斷猖獗的背景下成長茁壯的科技。1 在民主體質羸弱的環境氛圍中,資料的挖掘竊取與收藏普遍嚴 重侵犯隱私,且大數據最常見的儲存地點是依賴這些巨量資料賺取 暴利的私人商業機構。因為是由頂端少數人所掌控,這樣的AI 科技 1 本文所討論的AI 一律是指在此不幸環境中茁壯的AI,以下不再另作說明。由於AI 興 起於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的二十一世紀初,此尖端科技掌控權自始便落入新自由主義 權勢菁英之手,因此本文是針對「新自由主義現況下的AI」而非針對「AI 科技本身」 進行批判。目前各國AI 領域專業研究者明顯形成追求「可解釋的AI」及「可信任的 AI」的趨勢,這對於將真民主自監控資本主義手中拯救出來或許是正面發展,惟本文 希冀凸顯當前AI 之所以被視為不可信任與新自由主義作為其發展背景有絕大關係, 因此唯有深入瞭解新自由主義之內涵本質才能保持適度警覺並以嚴格標準檢視這類風 潮,避免在不知情情況下遭財團利用為其公關手段背書、助既得利益者以漂亮的名詞 概念為包裝,實質上卻掩護甚至強化壟斷行為。就如同氣候緊急狀態下財團競相以「乾 淨綠色永續環保」形象進行「漂綠」(greenwashing) 工程,卻在維護品牌形象與企業 營收的同時繼續嚴重污染地球扼殺生態,例如谷歌標榜自家企業完全「碳中和」博得 環保美名,卻在不違背自己的文字遊戲前題下繼續排放兩千萬噸的碳,是成功高明的 漂綠行為 (〈Google 宣稱〉,2021)。對「可解釋的AI」更多的討論請見本文第伍章。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19 性質上並不屬於公共財,而是屬於壟斷了資訊的寡頭富豪之私有 財;人民在不知情情況下貢獻了個資,卻沒有能力對抗來自寡頭富 豪透過AI 輕而易舉對人民行使的宰制掌控權。 民主的衰退與 AI 的興起背後有一共同的推手,即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之本質為透過公關操弄 (特別是透過學 者與智庫形塑大眾對於自由市場的理解認知) 來最大化社會頂層與 社會中、底層權力關係的不對稱,以確保資源財富與權力穩定大幅 而靜悄悄地持續向上集中 (Lu, 2020)。盛行了半世紀的新自由主義 一方面如新自由主義菁英所願,成功侵蝕了民主政治的運作,正當 化了寡頭獨占與財富分配極端不均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為以宰制掌 控為目的的AI 科技創造了茁壯的絕佳條件。表面上看,AI 興起乃 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然而財富資源權力之益趨壟斷、集中、寡占 (即市場自由競爭的正相反) 卻才是AI 崛起前夕全球社會的實際狀 況。由於頂端掌握財富權力資源之極少數人亦同時是 AI 崛起背後 最重要的推手,代表 AI 幾乎無可避免地會更進一步提升極少數人 對大眾之掌控能力。早在前AI 的新自由主義世界裡,「財富政治 影響力財富政治影響力」此一不斷向上循環之氣旋即早已明顯 導致了1%宰制99%之違背民主價值的現象。在AI 的幫助下,頂層 與中、底層之間權力關係的不對稱只會更加擴大。 文章首先檢視現況下,AI 對民主政治的衝擊,主要從其改變私 領域與公領域之運作方式為論述起點,強調我們活在一個「私領域 不再私密、公領域不再公共」,以致民主難以正常運行的世界。第 貳章接著探究AI 崛起的歷史背景與政治經濟結構,強調對壟斷、集 中、寡占極度友善的遊戲規則是新自由主義的產物。由於新自由主 義貫穿全文,因此本章花費一些篇幅探討依賴「自由市場」、「自 由競爭」話術 (或騙術) 行遍天下的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本質與衝
120 歐美研究 擊。第參章更細緻地處理新自由主義如何利用「自由競爭」論述取 得其所欲導致的「極度壟斷」(即「自由競爭」反義詞) 之結果,檢 視依賴大企業錢脈滋養出來的芝加哥學派之重要角色,聚焦該學派 遵照其背後金主偏好而對反托拉斯法內涵做180度反轉與曲解之過 程,以及同樣依賴巨型企業贊助而茁壯的法律經濟學 (Law & Economics) 領域對於創造財團巨獸扮演的關鍵角色。第肆章檢視不同 產業內的壟斷者如何「異業結盟」並且透過對AI 的實際運用來增強 對人民宰制的力道與效果。首先聚焦的是新自由主義下猖狂的金融 資本主義 (finance capitalism)。AI 的出現使金融資本主義如虎添翼, 透過演算法強勢將人類社會一切資源更有效地做出「最佳配置」, 但卻僅是對頂層0.01%而言的最佳配置,並由中層、底層人口付出 代價。接著檢視握在頂端0.01%人手中的AI 科技結合金融業與農業 生技業而對人類社會的終極宰制—作物種子的生物剽竊與壟斷。第 壹到肆章呈現出相當令人絕望的反烏托邦圖像 (dystopia):新自由 主義下,AI 主導的世界裡似乎只有宰制,沒有民主。第伍章因此檢 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是否帶來希望。文章結論指出,要能確保AI 對人類社會帶 來善而非惡,警覺與意識的層次不可僅停留在「保護隱私」(私領域) 或「事實查核機制」(公領域) 層次,必須從全面傾斜的法律體系及 造就此傾斜基礎的新自由主義產官學大結構思考起。 貳、民主、公領域、私領域、AI [D]ata flows empty into surveillance capitalists’ computational factories, call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ere they are manufactured into behavioral predictions that are about us, but they are not for us. (Zuboff, 2020b)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21 民主政治2 要能正常運行,涵納不同聲音立場的公領域 (public sphere) 輿論空間是一最基本要件。而私領域 (private sphere) 私密 性的保護同等重要,只有當隱私受到保護時,個人所接收的資訊以 及所做出的選擇才能不僅免於受到操弄亦免於受到迫害。AI 的興起 揭示一個「私領域不再私密、公領域不再公共」時代的到來。民主 政治的運行所依賴的公領域已近乎全然被數位化。3 由於集中、寡 占、壟斷乃今日高度數位化的公領域平台之主要特徵,極少數人透 過對大數據科技的掌握以及對 AI 的開發使用形成了驚人的帶風向 能力。由於帶風向的效率端賴資訊掌握能力,4 於是新自由主義社 會特有的惡性循環 (請見表1 的A 列) 透過AI 加持而被進一步轉 換為更有效率且排他性更強的惡性循環 (請見表1的B列及C列)。 以下從「私領域不再私密」作為論述起點,進一步探討公私領域遭 受破壞的交互影響。 AI 導致隱私不隱私的諸多案例之一是微軟臉部辨識軟體的開 發及運用。微軟臉部辨識系統是直接——即未經過任何人的同意或 知情之情況下——從網路擷取一千萬張人臉影像來訓練機器人而建 立起來的。即便微軟宣稱該軟體只供學術研究使用,實際狀況卻是 2 「真民主」並非只是在形式上定期舉行選舉,而必須在實質上使人民利益在資訊透明 對等情況下獲得有效代表。雖說究竟「如何」才能確保人民利益獲得有效代表是公認 難以明確精準回答的問題,但至少用概念對比的方式能夠清晰看出什麼樣的體制絕非 真民主:「富豪統治」(plutocracy)、「寡頭統治」(oligarchy)、「盜賊統治」(kleptocracy) 皆可與定期舉行選舉的形式民主並行不悖,卻空無由「人民統治」(democracy) 的實質 民主內涵。而此刻西方民主國家已被冠上「富豪統治」(Brown, 2018; Mahbubani, 2020)、「寡頭統治」(BBC, 2014)、「盜賊統治」(Chayes, 2017) 之名,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本文所闡述的新自由主義。 3 並非只因為數位化所以才有誤導、謊言散播等問題。例如美國電視台即共同商討如何 聯合起來降低川普的謊言放送以降低疫情的擴散 (Chait et al., 2020)。 4 即所謂 “Epistemic inequality”,見Zuboff (2020b)。
122 歐美研究 表1 新自由主義社會中財富及政治影響力的惡性循環 A 【財富政治影響力財富政治影響力】 B 【資訊掌握能力財富資訊掌握能力政治影響力資訊掌握 能力財富…】 C 【資訊掌握能力財富集體認知形塑能力政治影響力資訊 掌握能力…】 從IBM、美國軍方到中國軍方、甚至新疆集中營的監控系統都使用 這套系統。隱私早已不再隱也不再私,因為這些監控系統仰賴的正 是我們在點擊「接受」時所放棄掉,或者在我們全然不知情情況下 被神不知鬼不覺偷走的個人私密資訊。無論是微軟、亞馬遜、臉書 或是谷歌,其運作方式皆是在黑暗中、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 大量蒐集個資以達知識壟斷 (knowledge monopolies) 之目標。在任 何尚未被「新自由主義化」的社會,這樣的行為就叫作偷竊。然而 在新自由主義不斷將頂層權力/權利最大化、底層權力/權利最小 化半世紀後的今天,這樣的行為卻平淡無奇。這種單方面把人類私 密經驗圈劃為企業「原料」並經加工處理將其轉化為行為數據的作 法正是監控資本主義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起點。5 我們每個 珍貴而獨特的生命經驗都已經被貶損、竊取、轉化為大桶大桶以營 利為目的的原料了 (Zuboff, 2020b)。 5 Zuboff 指出,雖然臉書、微軟、亞馬遜及其他許多科技公司都熱烈擁抱監控資本主義, 但監控資本主義的先驅是谷歌。谷歌之於監控資本主義就如同一世紀前的通用汽車之 於管理資本主義 (managerial capitalism) (Zuboff, 2020a)。換言之,今天的谷歌就像是 當年的福特、通用。它們不是多家業者中的一家業者而已,而是從根本上改變經濟運 作方式的先驅。福特、通用當年發現了新的經濟暨商業運作邏輯,用系統化大量生產 掀起全球資本主義革命性的改變。一世紀後的今天谷歌也是一樣,只是工具不是大量 生產而是資訊挖掘,且形態亦非製造業及管理資本主義而是監控資本主義。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23 這些原料被拿來建立行為預測模型,再被放到「行為期貨市場」 上供買家選購。買家購買它們的目的之一是進行行為操控與剝削 (behavioral manipulation and exploitation)。例如谷歌結合應用心理 學的社會比較 (social comparison) 理論研發出寶可夢,成功把人群 引導 (herd) 到餐廳商店。買家購買這些資訊的目的之二是在政治 上操控選舉/投票。如果健康的民主被允許真真實實地存在,那麼 上述這些監控資本主義的玩法很快就會被禁止。換言之,真正的民 主政治與監控資本主義二者間存在著根本的衝突矛盾。於是監控資 本主義的資本家必須鎖定民主政治最基本的要素—人類的自主、主 權與能動性 (autonomy, sovereignty, and agency) —進行操控調整。 劍橋分析 (Cambridge Analytica) 是利用大數據進行民主選舉操控 的先驅。透過臉書、谷歌、推特和YouTube 取得個資,根據這些數 據建立演算法,再將選民分類並針對性適時而精準地投放訊息,成 功幫助客戶贏得總統大選以及英國脫歐公投。劍橋分析將既存的監 控資本主義模式從商業領域擴大到政治領域,開創出大數據政治顧 問公司寄生在監控資本主義此一宿主身上的新局面 (Zuboff, 2020a)。儘管劍橋分析醜聞曝光後臉書又道歉、又宣示填補個資漏 洞,但臉書的利潤與用戶個資的保護是彼此相互矛盾的兩個目標。 作為一個營利的企業,臉書賴以獲利的主要原料就是個資。「於是 他們反而開始更大膽地利用不透明的方式搜集和使用資料」(凱瑟, 2020: 174)。 簡言之,監控資本主義的模式可以從客戶享受「免費」服務開 始。透過「提供」這些服務,對方免費取得我們 (及家人朋友) 之個 資、偏好、消費習慣、長相、位置、情緒、政治立場。數據化改革 深深長到原有社會的細胞、肌肉、組織、骨架裡頭,這樣的情況並 非一群人主動不去使用就能夠有效隔絕而免於傷害。以「免費」服
124 歐美研究 務為起點的模式將以人們失去民主自由為終點:原來「我們」才是 真正的免費商品。6 這套模式看似是市場運作的結果,但仔細檢視 當中所謂的供需關係便會發現:各式產品的使用者其實是沒有或者 缺乏其他選擇的,同時由於供給方隱匿了各式各樣的重要資訊、動 機、盤算……,因此使用者對於監控資本主義的存在其實是無知的。 換言之,在監控資本主義體系裡並沒有所謂真正良性、健全運作的 市場機制或競爭關係。皮尤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民調顯示, 81%美國人相信科技公司存取巨量資料所可能導致的風險其實弊大 於利,這說明了供給方根本不是靠「滿足使用者需求」在提供服務, 而是靠脅迫與欺騙參半來獲取利潤 (Zuboff, 2020a, 2020b)。 除了以出賣個資營利,再利用個資累積成的大數據來影響個人 消費或投票行為,監控資本主義亦透過假新聞及仇恨言論的散布而 造成對民主與人權的傷害。臉書或推特等社群平台是以營利為目的 的私人企業,其營利模式是以最大化廣告收益為依歸。當演算法只 懂得最大化使用者上線時數、不斷設法把最大量使用者最長時間留 在線上時,臉書或推特等社群媒體不僅成了散布假新聞及仇恨言論 的高效率平台,其演算法甚至成為仇恨蔓延的引擎。在臉書用戶五 年內成長15 倍的緬甸,暴力與仇恨跟隨著臉書利潤的攀升吞沒掉 羅興亞人的生活、人權、性命。聯合國以「失控巨獸」形容臉書對 緬甸社會造成的破壞。2014年一則指控穆斯林性侵緬甸女性的假新 聞透過臉書散布引發千人暴動兩人喪命。長久以來遭歧視與霸凌的 羅興亞人個資透過臉書落入仇視他們的敵人手中供其肉搜甚至懸 賞通緝。即便逃亡他鄉,仇恨依舊隨著臉書跨界追來。2017年緬甸 政府軍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臉書非但未將執行「清除行動」 6 如本文第肆章所將闡述,這套模式不僅用在民主選舉,也用在金融掠奪與生物剽竊, 且正一步步將地球與人類社會帶向終極宰制與終極毀滅。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25 的政府軍列為危險組織,反而將「羅興亞救世軍」列為危險組織, 直到2萬5千羅興亞人遭殘殺、70萬人逃亡後,臉書才禁止緬甸政 府軍使用其平台。臉書接著加強內容審查機制並刪除不實貼文,卻 成為緬甸政府箝制言論自由的踏腳石。當2017 年兩名路透社記者 遭緬甸政府設局,以觸犯保密法逮捕時,臉書再次成為聲援政府的 仇恨言論媒介 (楊智強,2019; 蔡娪嫣,2018; Wong, 2019)。7 類似的悲劇與困境2021 年1 月6 日在美國本土發生,且衝突 的爆發點是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在川普透過推特等社群媒體散 布假新聞及種族主義仇恨言論至少長達四年、8 早已煽起一發不可 收拾的白人至上主義之後,推特及臉書等平台在國會山莊發生暴動 後移除了川普的帳號。從德國總理梅克爾到左派媒體人都對這些私 人公司的言論審查權深表憂慮。左派媒體人Chris Hedges 認為以壓 制右翼極端分子為名的言論審查無可避免地亦將正當化這些由新 自由主義菁英組成的主流媒體對左派言論的打壓 (Democracy Now, 2020)。實際上,從史諾登 (Edward Snowden)、亞桑吉 (Julian Assange)、到孟山都 (Monsanto) 抗議者,9 許多批判新自由主義的 行動者早就已經是這些社群平台言論審查的受害者。就移除川普帳 號的決定而言,一家多年來提供美國總統向其8,800萬推特追隨者 發聲 (並進而傳向全世界) 的私人平台竟能大筆一揮使其永久消 7 種族滅絕以外,高科技社群平台也是生態滅絕的重要媒介。國際倡議行動網絡Avaaz 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當氣候變遷情況極端嚴峻、全球野火四起氣候難民倍增的 同時,YouTube 的演算法卻積極將含有不實資訊的氣候否定論影片推薦給數千萬使用 者並且從中獲利。這些影片宣稱「科學家錯了!」、「人類導致氣候變遷的說法是謊言」、 「氣候變遷是一場騙局」(Avaaz, 2020)。 8 2019年8月德州El Paso一起造成二十多人喪命的槍擊案中,兇手的網路貼文顯示其 資訊來源主要是川普的推特內容 (Conger & Isaac, 2021)。 9 請見註22。
126 歐美研究 音,這樣的權力的確非同小可。然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推特原本 只是短暫關閉川普帳號,卻在帳號恢復後隨即發現川普支持者繼續 透過留言煽動以暴力方式阻止拜登就任 (Conger & Isaac, 2021)。而 推特及臉書等平台早自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開跑即紛紛加強把關 取消內容不實貼文,招致川普擁護者紛紛轉往極右派人士愛用的 Parler 應用軟體,使其短期內突破一千萬大關。然而在國會山莊事 件後,谷歌、蘋果、亞馬遜皆以Parler 內散布的貼文設計鼓動暴力 集結為由,將其下架 (〈誰才是言論自由〉,2021)。未來數年,川 普、推特、臉書、谷歌、蘋果、亞馬遜,以及Parler 等掌控了巨大 資訊與資源的巨頭,彼此間的法律戰將精彩開打,然而人民與民主 卻並不在這幅亂鬥圖中。 可以預期,交戰的每一方都會高姿態捍衛「真正的言論自由」。 然而一如前文指出,放置在真空中的「AI 與民主」議題是個假議題, 因為民主運作健全的社會中所發展出來的 AI 與已經被新自由主義 化了的社會所發展出來的AI 並不可同日而語。同樣的道理,當今日 由 AI 驅動的社群平台面臨禁川普帳號也不是、不禁也不是的困境 時,「言論自由」也同樣是個假議題,因為相關討論並未被放置在 民主體制本身早已嚴重歪曲失衡的認知中進行。在民主政治正常運 行的社會中,涵納不同聲音立場的輿論空間本是存在於公開透明的 「公」領域中的;而個人偏好與隱私則是存在於沒人能夠竊取的 「私」領域且受到良好保護的。唯有如此,資訊的傳遞才能免於受 到利益相關人等的操弄。在早已被新自由主義化了的失衡的民主體 制中,「公」領域的座落點跑到了以討好股東為目標的私人企業, 而原屬「私」領域中的個人隱私卻被「單方面公共化」分享給這些 企業 (即「你的就是他的,但他的並不是你的」)。當所謂「公」領 域中的資訊流動是依照私人企業從「私」領域挖掘取得的隱私資訊,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27 透過以利潤為依歸的演算法來調配管控時,民主政治早已千瘡百 孔。對千瘡百孔的民主運作視而不見下的「言論自由」的討論只會 流於形式,並不可能挽救民主。 在社群媒體及電商做出了移除帳號、下架Parler 應用軟體的措 施後,共和黨極右派參議員盧比歐 (Marco Rubio) 表示:「如今, 我們生活在……有四、五間坐擁壟斷性權力的公司的國家。這些公 司的負責人未經選舉、不須對民眾負責,卻手握決定是否要從任何 數位平台踢除、刪掉某人帳號的權力」( 〈誰才是言論自由〉,2021)。 盧比歐所言不假,然而極右派所嚮往的「解決之道」——讓假新聞 及仇恨言論盡情在私人企業依營利目的創立的平台蔓延——既非言 論自由亦非民主實踐。這類以言論自由之名進行的激烈爭辯只是頂 端1%彼此間的內戰,例如標榜對激進暴力言論絕不審查的Parler 平 台資金便來自曾利用大數據操控2016 美國選舉與英國脫歐公投的 劍橋分析創辦人:默瑟家族 (Mercer Family) (Horwitz & Hagey, 2020)。民主實踐走上歧途與諸如美國最高法院Citizens United等相 關判例有絕大關聯:當「錢」被視為等同「言論自由」——有錢人能 夠透過砸錢將自己的論述透過各式媒體大聲公放送並淹沒其他聲 音——言論自由自然收到戕害、民主自然不可能正常運行。10 若要深究民主、言論自由、AI 彼此間的互動,盧比歐所提及的 「壟斷」(以及他所絕口不提的「分配」) 才是問題深層的來源。網 際網路曾經存在於公地。對於私有化與壟斷發生以前的網路世界, 史諾登曾如此描述: 10 Edward S. Herman與Noam Chomsky的《製造共識︰大眾傳播的政治經濟學》(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對於金錢在大眾媒體 扮演的角色及其對民主的傷害亦有深入探討。
128 歐美研究 當我認識網際網路之時,那是很不一樣的東西。網路既是朋友, 也是父母,是一個無邊界、無限制的社群,既是單一、也是無 數的聲音,一個已經有人墾殖但尚未遭到剝削的共同邊境,各 式各樣的部落和睦相處,每個成員都能自由選擇自己的姓名、 歷史和風俗習慣。每個人都戴著面具,然而這種多數匿名造就 的文化所產生的事實多於造假,因為重點在於創造與合作,而 不是商業與競爭。(史諾登,2019: 8) 之後發生的改變——將公地圈劃為私地來牟利並且壟斷——是頂端 少數人有意識、系統性努力的結果。他們發現, 人們在線上的興趣不在於消費,更在於分享,而且網路促成的 人際連結是可以賣錢的。如果人們在線上想做的事主要是跟家 人、朋友和陌生人報告自己的近況,從而得知家人、朋友和陌 生人的近況,那麼企業只需要設法將自己擠進這些社交互動之 中,再從中獲利即可。這便是監視資本主義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開端,也是我原先所認知的網路的終點。(史諾登, 2019: 8) 為了便利性,大家漸漸關掉了自己的個人網站;那些「美好、高難 度、有個性的無數網站」於焉消失。 很少人在當下即明白,我們所分享的一切都將不再屬於我 們……「我們」就是那個新產品……我們關注的事物、我們 從事的活動、我們的所在地點、我們的慾望——我們揭露有關 自己的一切,不論刻意或非刻意的,都受到監視並被暗中出 賣,極力拖延隨之而來無可避免的侵犯感,因此我們大多數 人直到現在才知道發生什麼事。這種監視持續受到積極鼓勵, 甚至得到眾多政府的資助。(史諾登,2019: 9) 史諾登的描述呼應了Zuboff 的觀察:真正的挑戰不是科技,而是法律。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29 參、新自由主義遊戲規則 We can have democracy in this country, or we can have great wealth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few, but we can’t have both. (as cited in Dilliard, 1941: 42)11 盧比歐的抱怨 (見本文127 頁) 是個不爭的事實,只不過高度 集中壟斷現象不只存在於數位高科技業,也充斥於金融業、製藥、 航空、化石燃料業等產業 (Teachout, 2020)。更簡單來說,今日世界 是一個財富病態地集中壟斷於頂端極少數人的世界。美國前最高法 院法官Louis D. Brandeis 曾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民主」與 「財富的高度集中」是不可能共存的;一個社會只能二選一 (Dilliard, 1941: 42)。在2010 年,全球最富有的388 位頂尖富豪財富 總和相當於全球底端半數人口財富總和,且這數字一路下滑,從177 位降到159位、92位、80位,並在2019年到達26位 (Luhby, 2019; Matthews, 2017 )。2021年初《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季刊一 篇標題為〈壟斷還是民主〉(“Monopoly Versus Democracy”) 的專文, 闡述壟斷不只是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源,亦是民主政治的殺手。作者 Teachout (2021b) 指出,在過去十年間企業併購高達50萬宗;美國 全國97%的資本利得落在頂端10%人口手中;2008 年全球金融海 嘯後所產生的財富將近50%進入了頂端1%口袋;三位美國富翁擁 有等同底層50%美國人財富的總和。新冠肺炎疫情顯然將再次「刷 新紀錄」:2020年疫情影響下,美國億萬富翁總資產增加了一兆美 元,其中五分之一 (2,000億美元) 落入貝佐斯與馬斯克兩人口袋。 2,000 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僅大於美國「冠狀病毒協助、救援與經濟 安全法」(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 CARES 11 此名言出自美國20 世紀初最高法院法官Louis D. Brandeis。
130 歐美研究 Act) 分配給各州的紓困金總額,也大於全世界139 個國家的GDP 總和,同時還是解決美國所有飢餓問題所需支出 (250 億美元) 的 八倍 (蔡語嫣,2021)。在壟斷當道、頂層與底層財富權力差距越拉 越大的現實世界裡,法律的制訂漸漸不再需要將一般人民的福祉利 益納入考量。政治學者對政策走向之預測變得容易:政策、法律明 確向富人傾斜,只要知道富人想要什麼便能知道立法的方向結果 (Ferguson et al., 2019; Gilen & Page, 2014)。在「一人一票、票票等 值」的幻想世界中,人民曾是國家法律政策的主人。在二十世紀末、 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實世界,「一元一票」則更貼近事實真相。12 諷刺的是,財富權力的極度壟斷集中之所以不幸成為現實,靠 的是一套強調「市場競爭」(亦即「壟斷集中」的反義詞) 的謊言騙 術。新自由主義看似由一系列強調市場自由競爭的經濟學理論所組 成,然而它並非一組經濟學理論,而是為了遂行財富權力向上集中 之目的而設計出來的一套騙術。13 這套表面上是正派經濟學理論的 騙術,有著廣納、包容、為所有人著想的外表,但唯一的核心卻是 高度排他、唯頂層利益是問的資源財富權力向上重分配秩序。在一 12 202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拜登與川普兩人競選經費要價近370億美金 (NPR, 2020) ; 2021年喬治亞州兩席參議員選舉,民主、共和兩黨共計投入近五億美元廣告費,是 美國史上最貴的「非總統」大選 (〈美國史上最貴〉,2021)。民主選舉已成為大金 主與大金主之間的競爭遊戲。 13 如同一般學術及非學術論述對「新自由主義」一詞的用法,本文對於「新自由主義」 的使用也直接包含了貶抑的意思。被學者或媒體歸類為「新自由主義」的機構或個人 鮮少以此標籤自居,多半是因為該詞已然包含批判、負面意味。在這樣的理解下,本 文所處理的新自由主義不是一組經濟學理論,而是涵蓋公關行銷、思想二手傳播的全 套策略。如果要剔除這些圍繞在經濟學說外圍的公關宣傳手段或現象的話,一般會用 「新古典經濟學派」來歸類海耶克、米賽斯、傅利曼等人的經濟學說。而如果要指相 對應的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一般會用 “libertarian” 泛稱。本文要旨正是探討公關行 銷、思想二手傳播的深遠影響,因此使用本身即帶有負面意義的「新自由主義」一詞 而非「新古典經濟學」或者 “libertarianism”。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31 般人的理解中,新自由主義的核心人物海耶克 (Friedrich Hayek) 是 一位倡議市場經濟的「經濟學家」。然而回頭檢視,海耶克對人類 歷史影響最深遠的遺產其實是有關他所謂的 “professional secondhand dealers in ideas” (也就是舌燦蓮花的思想二手傳播者) 之發想與實踐。換言之,他的「經濟學家」身分掩護了他「公關大 師」的真正身分。新自由主義仰賴的從來不是紮實的經濟學理論, 而是舌燦蓮花的思想二手傳播大軍。透過智庫、專家、媒體、魅力 型政治人物重塑民眾認知,新自由主義靠著騙術宰制世界半個世 紀。如果沒有新自由主義的成功騙術與宰制,權力財富難如今日之 集中、民主政治不會如今日之崩壞瓦解寸步難行。 海耶克整個「學術」生涯皆受到企業財團的資助,而這些金主 則視其極端放任市場的學說為瑰寶。海耶克利用這些豐沛資金與企 業財團所聯手拓展的思想二手傳播事業成功擊敗了二戰後將財富 分配調整為趨向平等的凱因斯經濟學說。圖1與圖2顯現戰後西方 資料來源: Stone et al. (2020: 13)。 圖1 美國頂端 (1% & 0.5%) 所得集中趨勢 (1913-2018)
132 歐美研究 資料來源: Roser & Ortiz-Ospina (2016)。 圖2 先進工業1900年代以來頂端 (1%) 所得集中趨勢 國家普遍採納之 (鼓勵政府介入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凱因斯總體經 濟學造成分配趨於平等。對於在過去幾世紀的殖民主義及極端放任 資本主義下,早已習慣財富由下往上集中的金字塔頂端之極少數富 人而言,分配趨向平等是一個他們難以忍受的發展,於是「產學合 作」研發出了反擊凱因斯的方法,隨後擴大為「產官學媒」緊密結 合的新自由主義勢力。 相較於凱因斯經濟學的包容性 (inclusiveness) ,海耶克理論之特 性為強烈排他性 (exclusiveness)。於是在海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The Road to Serfdom) 問世後,百萬富翁企業財團迅速砸下重金合 力捧紅海耶克;除了出資協助創建新自由主義菁英俱樂部 (The Mont Pelerin Society) 外,也砸錢迅速將這個小而封閉的網絡擴展成 為全球數以百計、由無數驍勇善戰「專業的思想二手傳播者」盤據 的右派智庫。因此雖然多數人視雷根柴契爾為新自由主義興起的代 表人物,但事實上新自由主義菁英的集結始於1950 年代初;在雷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33 根柴契爾尚未主政之前早已準備好論述方式、培養出理想社會氛 圍、滋養出讓新自由主義大顯身手的沃土;雷根與柴契爾的角色不 過是將已經料理好的菜餚負責端上桌而已。回頭看,有強烈排他性 的新自由主義成功壓倒並且取代較具包容性的凱因斯經濟學,是人 類史上極其關鍵且不幸的轉捩點。這並非是對凱因斯經濟路線的擁 護,而只是從歷史脈絡中找出關鍵轉折點,指出歷史上人為蓄意促 使各國經濟路線岔離凱因斯路線的那股力量將人類帶向了空前災 難。假使當初未曾有新自由主義革命的成功,凱因斯經濟學大可被 更好、更具包容性的其他典範所取代。關鍵在於,凱因斯經濟學主 導下,財富與權力難以高度集中 (而非如今日新自由主義下病態且 失控地向上集中),民主能夠在相對健全狀態下運作 (而非如今日新 自由主義下民主幾乎寸步難行),而新自由主義所處心積慮要「改革 掉」的正是牽制財富權力向上集中的思維、路線、力量 (Lu, 2020)。 如同趙剛所闡述,新自由主義的核心是在「解除國家與社會對市場 的規約、瓦解市場的社會鑲嵌性、解除正式勞動契約、鼓勵彈性生 產與實時管理、挫敗社會安全機制與平等機制。」趙剛認為「全球 化」論述以及「民族國家式微」論述是新自由主義的兩個配套迷思, 目的是要將激進的資本主義復辟包裝成客觀中立、類似自然現象的 一種無人操控的經濟法則。事實上,美國等工業強國非但不是消極 地被全球化帶動,反而是方向的設定者。而流行籠統的民族國家角 色式微說辭亦同樣是一種誤導,目的是要「幫助壟斷資本快速形成、 加劇社會不平等、以及將資本對自然環境生態的社會義務解套。」 隨著國家透過「公私伙伴關係」、「政府瘦身、組織再造」被市場 化,一步步被自我消解,形成嚴重的民主危機。相應於國家被消解, 階級議題及語言也從社會中人間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多樣性或類似 語言,「不得不使人懷疑『多樣性』並非一貫純潔的字眼,有可能 扮演一個掩蓋社會兩極化的措辭角色」。究其實,「國家在全球化
134 歐美研究 經濟中不曾中立,市場 (及其主角:跨國公司) 更不是中立的機制。 他們直接介入意識形態的生產 (例如鼓吹個人主義、風險承擔、獨 立美德、無白吃早餐、志工服務等價值)。」為了消解隨著不公不義 的政策而衍生出來的階級意識,各式各樣的終結之說 (歷史終結、 意識形態終結) 急忙指出左右之分已無意義 (趙剛,2001: 52-88)。 儘管資本主義興起後,國家與經濟/資本的力量就一直是相輔 相成,但黃應貴指出,「在新自由主義化後,財團或資本家的力量 早已超越、甚或主宰 [並弱化] 國家政治的運作……資本與統治階 級往來密切並影響政策,造成民眾對政治冷漠外,更促成貧富極端 化」(2014: 236)。新自由主義大舉鼓吹市場自由化、國營事業私有 化、去管制化 (限縮國家干預企業權限)、緊縮的財政及貨幣政策。 在世界銀行 (World Bank)、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配 合下,資本主義產生明顯質變,新自由主義賦予資本極大自由,使 財政金融管理躍升經濟政策擬訂的宰制地位,因此又進一步加速資 本跨界流通,致使經濟運作不再以現代民族國家為主要單位,既加 重國家控制經濟的困難,亦為失控的投機事業推波助瀾。此發展凸 顯了新自由主義的弔詭,其透過國家之手執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結 果卻是弱化國家自主性與力量。同時新自由主義也在其他許多面向 上呈現出內在衝突矛盾,例如極度標榜市場自由與市場競爭,卻又 極度擁護跨國公司壟斷權利、破壞市場公平競爭 (2012: 5)。 新自由主義菁英藉由刻意精心打造的經濟學對外鼓吹自由市場、 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背地裡卻積極進行寡占、壟斷、尋租、攫取行 為。這樣的雙面手法成功使財富及市場占有極度向上集中,導致各產 業內的寡頭壟斷。在高科技業,寡占龍頭 (即Big Tech) 的壟斷過程與 程度可由Fernandez et al. (2020) 的製圖清楚呈現 (見圖3及圖4)。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35 資料來源:Fernandez et al. (2020: 13)。 圖3 Big Tech壟斷崛起過程 資料來源:Fernandez et al. (2020: 20)。 圖4 Big Tech壟斷程度
136 歐美研究 肆、芝加哥學派、法律經濟學,與遭壟斷侵蝕的民主 A regime is most likely to endure when it can make its ideas seem natural, appropriate, and commonsensical, consigning its opponents to the extremes. (Teles, 2008: 16) 一旦對新自由主義歷史背景有所瞭解之後,關於新自由主義大 將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近期的提問:「該如何將民主 從科技手中救回來」(How to Save Democracy from Technology) (Fukuyama et al., 2021)?多數人恐怕便難以再繼續天真地相信解決之 道僅僅藏在科技、技術……等機械性、局部性、頂端少數「專家」 提供的現成方案裡了。現今全球政治經濟大結構正是新自由主義的 產物:頂端少數產、官、學、媒聯手有意識、系統性將公地圈劃為 私地,作為頂端少數人壟斷牟利的工具。林開世便指出新自由主義 乃「後政治」時代的來臨:新自由主義治理術正將人們從政治人 (homo politicus) 馴化為經濟人 (homo economicus);「經濟邏輯不 斷地滲透到大眾的事務與生活方式之中,讓集體的公共性與社群 性,持續地瓦解」(林開世,2019: 1),致使半個世紀下來,民主政 治遭到嚴重掏空。在這樣的背景下崛起的 AI 科技業與我們之間的 權力關係因而變得更懸殊: 他們能夠對我們行使權力,因為雙方擁有的知識越來越不 對稱。而這些知識是關於我們的知識也是我們提供的知 識,但當他們越來越無所不知,我們卻越來越無知。蓄意 造成的「認識不平等」(epistemic inequality) 使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進一步導致他們能夠對我們做的事情越來越 多,而我們能夠反制的能力越來越小……他們掌控了知 識、機器、科學、科學家、秘密、謊言……,導致我們對 這群侵門踏戶掠奪資訊的盜匪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因為法
新自由主義下AI 與民主的角力 137 律並非站在我們這一邊,於是我們只能靠自己,想盡辦法 躲躲藏藏。(Zuboff, 2020b) 「法律並非站在我們這一邊」實為新自由主義的目標,即法律所要 服務、保護的應該是頂端少數人,而非一般人民。在原本運作健全 的民主體制中,要將法律從為人民服務轉化為為頂端少數人服務並 非易事。新自由主義究竟是如何將法律體系扭轉成一套滋養甚且鼓 勵包括Big Tech在內的企業財團集中、壟斷、寡占的體系的?自海 耶克一脈相傳下來的舌燦蓮花的思想二手傳播者扮演了決定性的 角色。透過財團贊助大學、研究機構、智庫、專家,「壟斷」的意 義發生了180度的大翻轉。 在一篇名為 “Reinventing Monopoly and the Role of Corporations: The Roots of Chicago Law and Economics” 的文章中,Rob van Horn指出,在新自由主義重鎮——芝加哥大學,為芝加哥學派法律 經濟學 (Law and Economics) 奠基的,正是50年代Aaron Director, Edward Levi, Milton Friedman幾位學者對壟斷概念全新而又古怪的 詮釋。文章中幾個充滿諷刺性的次標題勾勒出了這些新自由主義學 者對世界造成的深遠影響: “The Birth of Neoliberalism: Monopoly Is Not the Great Enemy of Democracy”「新自由主義的誕生:壟斷並非民主的 敵人」; “Pro-Trust Antitrust: The Antitrust Project”「支持托拉斯的反 托拉斯:芝大反托拉斯計畫」; “Exclusionary Practices: What Exclusion?” 「排他性獨占行為: 哪有排他?」(van Horn, 2009: 216-222)
138 歐美研究 這一小群新自由主義始祖級學者所舖設的道路一路蜿蜒,對21 世 紀AI 的急速發展及科技掌控權的高度集中「功」不可沒。這群新自 由主義始祖級學者背後的金主是 Volker Fund,其贊助風格為事必 躬親緊迫盯人,堅持要獲得高投資報酬率—即受到其慷慨贊助的學 者知識產出要能滿足Volker Fund 意識形態需求,例如其不願看到 法律站在人民一方,希望法律站在大企業一方,則受贊助的學者就 要負責提供所需論述 (Lu, 2020: chap. 2; Teles, 2008: chap. 4; van Horn, 2009: 208)。透過對芝大法學院Free Market Study (FMS) 以 及Antitrust Project 兩個計畫的金援,Volker Fund成功重塑法院對 獨占壟斷的判決方式。 在Volker 大企業贊助下,「新」自由主義的任務是技巧地改掉 「古典」自由主義對壟斷的認知。古典自由主義認為獨占壟斷不僅 威脅市場健全的競爭同時也必然傷害民主。1940年代芝加哥大學重 要反壟斷經濟學家Henry Simons (1948) 明確指出:「毫無任何疑 義的,無論在任何議題上,企業的自由 (freedom of enterprise) 與言 論表達的自由 (freedom of discussion) 緊密相連;只有當有效的競 爭確實存在,即體系中不存在巨型企業及壟斷時,政治上的自由 (political liberty) 才是可能的」(van Horn, 2009: 230) 。Director, Friedman 以及Levi 早期立場原本與Simons 無異。壟斷傷害市場競爭也 傷害民主運作原本只是平淡無奇、毫無必要多作討論的事實,因為 企業壟斷對經濟秩序所造成的嚴重傷害在1929 年經濟大蕭條之後 看得再清楚不過了;羅斯福的新政也是以反托拉斯為核心,包含許 多反壟斷措施,避免經濟權力過度集中 (謝森,2019: 110)。然而在 Volker 慷慨研究經費贊助下,Director, Friedman 以及Levi 原本清 楚視壟斷為威脅市場亦威脅民主的立場產生了180度轉變,開始積 極創造似是而非的悖論來為壟斷行為辯護。他們主要的論點是:壟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