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AMERICA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第五十二卷第一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三月 VOLUME 52 NUMBER 1 / March 2022 原《美國研究》 Formerly American Studies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歐美研究
ADVISORY BOARD King-Kok Cheu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Lawrence M. Friedma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ul Lauter, Trinity College,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EDITORIAL BOARD Chih-hsing Ho, Academia Sinica Chung-Li Wu, Academia Sinica Kuey-Ying Catherine Li, Soochow University Hsiu-Chuan Le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zu-Wei Hung, Academia Sinica Der-Chin Horng, Academia Sinica Wen-Chen Cha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zu-Ting Che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Ray-May Hsu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hun-Liang Chao,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orman Y. Teng, Academia Sinica Yeu-Sheng Hsie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hih-Mei Luo,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EDITOR-IN-CHIEF / Norman Y. Teng EXECUTIVE EDITOR / Tzu-Wei Hung ASSISTANT EDITOR / Jeffrey N. C. Cuvilier MANAGING EDITOR / Mei-Tung Wu BUSINESS ASSISTANT / Shao-Ching Chiu Founded in 1971, American Studies has been renamed EurAmerica as of September 1991 (Vol. 21, No. 3). The journal is devo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scholarly paper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It is published quarterly in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formerly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EurAmerica is a multipl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ademic Journal in Taiwan. The journal has been ranked Tier 1 in 2011-2018 by the Evaluation Program for Academic Journal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the category of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by Taiwan’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indexed/abstracted in Academic OneFile, Airiti Library,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AsiaWorld Academic Research Databas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Hyread Journal,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IPSA), Lawdata,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SOCA), Taiwan Citation Index-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CI-HSS), Taiwan Periodical Literature System, and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Please submit manuscripts using our online submission system at https://euramerica.org Contributors are advised to consult the Submission Guidelines on the website. Fo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us at euramerica@sinica.edu.tw Subscription rates: NT$100/single copy, and NT$400/year in Taiwan; US$4/single copy, and US$16/year abroad (shipment excluded). Telephone: (02) 37897212 Fax: (02) 27851787 Publication Date: March 2022 Copyright © 2022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編輯顧問/ King-Kok Cheung (張敬珏),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Marise Cremona,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taly Bruce Cum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Lawrence M. Friedma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bert M. 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Ronnie Po-chia Hsia (夏伯嘉),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ul Lauter, Trinity College, USA John McDowel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 John Parham, University of Worcester, UK 編輯委員 何之行 (中央研究院) 吳重禮 (中央研究院) 李貴英 (東吳大學) 李秀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子偉 (中央研究院) 洪德欽 (中央研究院) 張文貞 (國立臺灣大學) 陳思廷 (國立清華大學) 熊瑞梅 (國立政治大學) 趙順良 (國立政治大學) 鄧育仁 (中央研究院) 謝雨生 (國立臺灣大學) 羅至美 (國立臺北大學) 主 編/ 鄧育仁 執行編輯/ 洪子偉 助理編輯/ Jeffrey N. C. Cuvilier 出版編輯/ 吳梅東 業務助理/ 邱劭晴 《歐美研究》季刊原名《美國研究》,創刊於民國60 年,每年3 月、6 月、9 月及12 月,由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出版。自第21 卷第3 期 (民國80 年9 月) 起配合 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改名為《歐美研究》,專門刊載有關歐美人文 及社會科學方面之學術研究論文。曾多次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科技部前身) 優等期刊獎,100-107 年出版之期刊獲科技部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綜合類第 一級期刊認可,並被收錄於 Academic OneFile,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Historical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BZ),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Periodicals Index Online, Political Science Complete, SocINDEX, Sociological Abstracts,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以及 月旦法學知識庫、華藝線上圖書館、碩亞學術研究知識網、臺灣人文及社會科 學引文索引、臺灣人社百刊、臺灣全文資料庫等國內外資料庫。 投稿請至本刊線上投稿系統:https://euramerica.org,撰稿凡例亦請上網查詢,網址 同前。投稿相關問題歡迎來函:euramerica@sinica.edu.tw 定價:國內每冊新臺幣100 元,一年新臺幣400 元;國外每冊美金4 元,一年 美金16 元 (郵資另計)。 國內讀者如欲購本所出版品或訂閱本刊,請將書款或訂費交存郵局劃撥儲金 「1016448-2 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帳戶,並註明書名或起訖卷期數。 聯絡電話:(02) 37897212 傳真:(02) 27851787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三月 ©本刊版權屬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Print ISSN 1021-3058 / Online ISSN 1991-7864 DOI: 10.7015/JEAS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目 錄 研究論文 吳文欽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 貿易政治: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為例 1 林宜玲 公私的張力: 重探安妮.法蘭克的日記 43 劉創馥 康德超驗心理學與形上學的統合 83 《歐美研究》投稿須知 歐美研究所近年出版品價目表 第五十二卷第一期/中華民國一一一年三月
歐美研究 EURAMERICA CONTENTS RESEARCH ARTICLES Wen-Chin Wu Partisanship, Ideology, Constituent Interest, and Trade Politics in American Congress: The Case of the TPP 1 Yi-Ling Lin Public-Private Tensions: Anne Frank’s Diary Reconsidered 43 Chong-Fuk Lau The Unity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Psychology and Metaphysics 83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of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VOLUME 52, NUMBER 1 / MARCH 2022
《歐美研究》第五十二卷第一期 (民國一一一年三月),1-41 DOI: 10.7015/JEAS.202203_52(1).0001 https://euramerica.org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 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為例* 0 吳文欽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E-mail: wenchinwu@sinica.edu.tw 摘 要 美國國會的貿易政治向來受到議員的黨派立場、意識形態, 以及選區的經濟利益所影響。本文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為分 析對象,並援引學界針對「中國貿易衝擊」的理論視角,探討上 述因素如何影響美國國會議員針對TPP 相關法案的投票。本文 透過實證分析,發現共和黨籍議員、意識形態越趨右派 (保守派) 之議員,以及選區面臨更多中國進口品競爭之議員,越傾向投票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投稿日期:109.7.7;接受刊登日期:110.7.21;最後修訂日期:110.7.13 責任校對:王如汶、許歆珮、陳昱之 * 本文初稿曾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IPSAS 系列演講」、中央研究院歐美研 究所「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工作坊」與「美中台關係專題研究:2012-2017」研討會,以 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東南亞整合型計畫工作 坊」。作者感謝吳玉山、吳建輝、吳鎮邦、冷則剛、邱奕宏、黃偉峰、張廖年仲、湯 智貿、蔡明璋、潘欣欣、薛健吾、鮑彤、關弘昌等諸位先進,以及三位審查人所提供 之寶貴意見。
2 歐美研究 支持美國參與 TPP。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中美競爭的國際 架構下,美國國會貿易政治的新面貌。 關鍵詞:美國貿易政治、美國國會、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中美競爭、經濟外交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3 壹、前言 2018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引用美國《1974 年貿易法》第301條,宣布針對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高達600 億美元的關稅,中國爾後也針對美國出口至中國的貨品課稅。儘管 兩國後續針對貿易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並於2019年12月達 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但是這場貿易戰至2021 年2 月止,並未 隨著川普政府下臺 、拜登 (Joe Biden) 政府執政而落幕,仍然深刻 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走向。其實,如果我們進一步細究,這場貿易戰 並非憑空而來。以圖1為例,自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 織之後,中國年年對美國大量出口,但同時間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並 未顯著提高,使得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逐年攀升,從原本 1,000 億美金左右,增加至2018 年的4,195 億美金。這樣也使得在川普 上臺之前,美國的歐巴馬 (Barack Obama) 政府即主導「跨太平洋 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的談判,希望籌組一個 新的多邊貿易協定,重新定義國際貿易的標準與秩序,讓美國取得 比中國在亞太區域更多的貿易優勢。然而,川普總統上臺之後,立 即宣布美國退出TPP談判,重挫了TPP的進展,爾後也開始針對中 國展開貿易戰,令美國貿易政策改弦更張,從本來多邊主義的貿易 談判,轉為雙邊主義,甚至是單邊主義 (Bown & Irwin, 2019)。 目前針對川普政府時期所發生的中美貿易戰的評論或研究,絕 大多數集中在美國總統——也就是行政部門——的角色,而國會在其 中扮演的角色較少被觸及,這固然和川普本身的執政作風有關,然 而,美國憲法第1條即明訂國會有權管理美國和外國之間的貿易, 使得美國政府與他國簽署的貿易協定,最後也需要國會投票通過,
4 歐美研究 資料來源:US Cencus Bureau (2021)。 圖1 美國對中國貿易,2000-2018 方能正式實施 (美國在台協會,n.d.)。1 本文即以TPP為分析對象, 探討黨派立場 (partisanship)、意識形態 (ideology),以及貿易政策 對選區經濟利益 (constituent interest) 如何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在 TPP貿易法案的投票。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儘管TPP因為美國的 退出而中止,而其他談判國則另外籌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 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本文認為TPP仍然有分析之必要,因為它可以用 來分析美國國會議員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如何看待中美貿易關係, 尤其2018 年迄今的中美貿易戰,很大程度是川普透過行政權所主 1 美國憲法第1條第8款規定國會有權「管理與外國的、州與州間的,以及對印第安部 落的貿易」(美國在台協會,n.d.)。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自中國進口 向中國出口 對中國貿易逆差 年分 億美元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5 導,國會的角色並不凸顯,反觀TPP是一個參、眾兩院議員皆有參 與決策過程的法案,因此我們可以藉此瞭解美國國會議員在貿易法 案——尤其是和中國有關的貿易法案——如何依據其黨派立場、意識 形態,以及選區受到貿易政策所影響的經濟利益進行決策。 本文基於過去研究美國國會貿易政治的文獻,探討黨派立場、 意識形態,以及選區的經濟利益如何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在與TPP相 關法案的投票行為。本文認為除了黨派立場與意識形態之外,國會 議員選區內受到貿易政策所影響的利益,也會影響其支持 TPP 與 否。正如圖1所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逐年攀升,因此除了 關於美國國會貿易政治的文獻之外,本文也援引學界關於中國對美 國貿易的相關文獻,主張美國國會議員選區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會 影響其議員在TPP法案上的立場。尤其當其選區自中國進口越多產 品,表示其選區的產業面臨更多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 (import competition),該議員會對將中國排除在外的TPP 更為支持,以降低來 自中國的進口競爭。 本文架構如下:下一節概述TPP沿革與美國退出的後續發展。 第參節則介紹學界針對美國國會中的貿易政治相關研究,討論黨派 立場、意識形態,以及選區的貿易利益對於美國國會議員投票影響。 我在這節也回顧了學界目前關於「中國貿易衝擊」(The China Trade Shock) 的研究,並應用相關理論分析美國國會議員在 TPP 法案上 的投票立場。第肆節介紹本文的研究假設、研究設計及統計分析結 果。最後一節為結論,我同時也在此提出本文對於既有研究的貢獻 和政策意涵、本研究的限制,以及後續研究可以延伸發展的方向。 貳、TPP簡介 TPP源自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6 歐美研究 APEC) 成員國於2005年所倡組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當時僅有汶 萊、智利、紐西蘭,以及新加坡等四個國家所組成,一直到美國於 2008年9月宣布加入談判,並開始主導其談判過程,始加速TPP的 談判進度及涵蓋範圍,最後在2015年10月完成首輪談判,2 由參 與談判國將內容送交由各國國會審議 (孫國祥,2015)。 TPP 的特色為高標準與高品質的貿易協定,涵蓋範圍超越世界 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並且在新興貿易議題 上,例如勞工、環境等方面,做了許多規範 (孫國祥,2015),使得 TPP在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不但更為廣泛,也深化了會員國彼此的經 濟整合,使得它是一個具有深度 (depth) 的貿易協定 (Baccini et al., 2015)。 與此同時,亞太地區有另一組多邊貿易協定談判正在進行,即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該協定於 2011 年於東南亞國協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高峰會中所發起,以ASEAN的10 個成員國為基礎,並納入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紐 西蘭等六國,其目標是推動貿易自由化。不過,和TPP相比,RCEP 由於其成員國彼此之間的經濟發展程度差異甚大,成員之間難以就 開放項目與標準達成共識,因此在貿易自由化的標準比較低,3 一 開始的談判進度也較 TPP 來得慢,印度甚至於 2019 年退出談判 (徐遵慈,2021)。儘管如此,參與RCEP的其他15國於2020年完 成談判,該年11月正式簽署協定,並於2022年元月正式生效。 2 TPP 有12 個創始會員國,包含澳洲、汶萊、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越南、日 本、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秘魯、美國。 3 關於TPP與RCEP之比較,可參考廖舜右 (2013) 與Das (2014)。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7 由於TPP被公認為是美國歐巴馬政府實踐「重返亞太再平衡」 (Rebalance to Asia) 戰略的關鍵政策 (Gordon, 2012; Lieberthal, 2011),甚至是美國用來和日後與中國抗衡的戰略結盟 (Lee, 2015), 令中國方面漸感威脅 (Ratner, 2013),近來也積極推動包括RCEP、 「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 、「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等國際經貿合作架構,希望可 以藉此擴大它和亞洲鄰國,以及世界上其主要國家之間的經貿連結 (Ye, 201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與中國彼此都不是RCEP與TPP的 談判國,而當TPP創始會員國在2015年10月完成基本協議談判, 將談判內容送交各國國會審議後,中國方面也由總理李克強公開宣 示力爭在2016年結束RCEP談判 (黃欣,2015)。因此,觀察家認 為TPP 與RCEP 分別是美國與中國用來控制亞太區域貿易的工具 (Chang, 2015; Lee, 2015),也是這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 (Hamanaka, 2014; Kim, 2016)。事實上,當TPP完成談判後,美國總統歐 巴馬便投書《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宣稱TPP將讓美國 ——「而非中國這類的國家」——主導全球貿易的規則,他也在該投 書中提及中國和其他國家正在談判的RCEP,將如何影響美國的就 業機會與商業市場 (Obama, 2016)。 不過,在2016 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川普擊敗 民主黨候選人柯林頓 (Hillary Clinton) 成為美國新任總統,他在 2017年1月上臺的第一天,旋即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TPP 的貿易談判,重挫了進行十餘年TPP的談判進程。4 不過,TPP在 4 在2016年完成談判的TPP草案中,規定TPP生效門檻之一為兩年內至少有六個國家 透過國內程序批准,而且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須達到全體成員國在2013 年合計GDP的85%。由於美國的GDP佔了全部會員國的60%,因此美國的退出使 得原先的TPP協議無以為繼。
8 歐美研究 美國退出之後,雖然一度被認為將胎死腹中,但其餘11 個談判國 卻於2017年10月取得重要進展,除了凍結原本TPP的20項條文 之外,也改稱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於2018 年3月8日於智利簽署,並於同年12月30日生效。5 在前述的國際背景架構下,本文探討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 是否會影響美國國會議員批准由美國所倡導的TPP相關議案。如果 TPP是美國行政部門刻意用來和中國進行戰略對抗的貿易政策,那 麼與之相關的問題是,美國國會部門是否也會有類似的戰略思考? 此外,國會議員支持相關議案的投票抉擇,又是受到哪些因素所影 響?本文認為,除了既有的黨派立場與意識形態之外,美國國會議 員在TPP相關議案的投票決定,也受到其選區所可能享有或損失的 貿易利益所影響,也就是說,當選區的經濟利益受到中國貿易的威 脅越大時,國會議員便越會支持TPP,以降低中國貿易對該選區經 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在下一節概述學界針對選區的經濟利益如何 影響國會議員在貿易法案進行投票決策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並討論 如何將之應用來分析TPP法案。 參、理論視角 學界對於美國國會如何批准貿易法案的研究甚多,其主要理論 環繞在探討國會議員在貿易法案上的立場,究竟是受其黨派立場、 5 CPTPP 規定當達成協議後,有一半以上,也就是六個成員國批准之後的60天,該協 定即在完成國內批准程序的會員國間生效。截至2022年1月19日止,CPTPP的11 個創始會員國,已有八個完成CPTPP的國內批准程序,包括墨西哥、日本、新加坡、 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越南、秘魯,僅剩智利、馬來西亞,以及汶萊尚待完成 國內批准程序。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9 意識形態、抑或選區利益所影響 (何思因,1994; Conley, 1999; Destler, 2005)。首先,黨派立場途徑強調黨籍對於議員投票選擇的重要 性,意識形態途徑則聚焦於議員本身的在左右意識形態光譜上的位 置,如何影響其在貿易法案的投票。概略來說,在二次大戰結束後, 6 共和黨議員、意識形態偏向右派的議員,比較偏向自由貿易,而 民主黨議員、意識形態偏向左派的議員,則比較偏向保護主義 (Gartzke & Wrighton, 1998; Nollen & Iglarsh, 1990)。7 然而,在民主國家中,因為勝選與連任的需求,議員如何選定 投票立場,不全然受其黨派立場和意識形態所主導,也必須考量其 選區結構與經濟利益。8 從美國國會的投票紀錄來看,有些共和黨 議員在貿易法案採取保護主義立場,部分民主黨議員也會支持自由 貿易,因此有為數不少的研究,採用選區結構與經濟利益的途徑, 分析美國國會議員在貿易法案上的投票行為。該途徑又可進一步分 為兩種不同但是彼此相關的切入點,一種是探究貿易法案對該議員 6 美國在1934年通過了《互惠貿易協定》(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 Act, RTAA),授 權美國總統和外國進行互惠貿易談判。RTAA讓美國貿易政策的制訂,大幅擺脫國會 的掣肘,也讓美國走出了1930年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後所開啟的貿易保護主義時代 (Bailey et al., 1997)。不過,Hiscox (1999) 認為,美國在二戰後的自由貿易政策,並非是RTAA所導致,而是一方面國內歷經了 政黨重組,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的擴張,使得支持自由貿易的勢力得以持續。 7 然而,隨著分析的時間點、貿易法案性質,以及當時政府是否處於分立政府 (divided government) 等因素,亦會影響各黨議員在法案上的投票立場。其中,不少研究探討 當美國處於分立政府,也就是總統和國會多數的黨派不同時,國會對於總統權力的制 約,是否會讓美國貿易政策傾向自由貿易或保護主義 (Karol, 2000; Lohmann & O’Halloran, 1994; Milner & Rosendorff, 1997; Sherman, 2002)。 8 選區的經濟利益除了受到國際貿易所影響之外,也可能受到來自外國的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或是移民的影響。由於本文關注的焦點是以促進國際貿易 為目標的TPP,故將選區經歷利益的討論限定在貿易利益。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 其他影響選區利益的國際經濟因素。
10 歐美研究 之選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而促使選民支持或反 對該議員的連任;另一種是探討來自其選區內產業或工會的政治獻 金多寡,如何影響該區議員贊成或反對與獻金產業或工會利益攸關 的法案。關弘昌 (2014) 便曾經採用第一種視角,分析美國參、眾 兩院的國會議員,在關於支持臺灣的法案與決議案的立場上,如何 受到其黨派立場、意識形態,以及選區該議員之州對於臺灣與中國 的出口所影響。他發現在意識形態較為保守 (通常是共和黨) 的國 會議員 (包含參、眾兩院),比較傾向在這些議案上支持臺灣;而眾 議員則更容易因為其選區所屬州出口到臺灣越多,而越傾向支持臺 灣。因此,關弘昌 (2014) 認為意識形態是影響兩院議員投票的關 鍵,但是僅有眾議員會受到貿易相關經濟利益的影響。 Choi (2015) 則採用選區利益的第二種視角。首先,他採用類似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 vs. 選區利益」的理論框架來分析「美韓自 由貿易協定」(United States-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他發現共 和黨議員及意識形態越保守的議員,比起民主黨議員或是更自由派 的議員,更會傾向支持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另一方面,越是和商業 團體有較多往來的議員,比起其他和勞工團體有較多往來的議員, 也更容易支持美韓自由貿易協定,Choi 的發現和先前研究不謀而 合 (Baldwin & Magee, 2000; Conley, 1999),也說明國會議員若能 捍衛或提升選區的經濟利益,則可以從獲益的利益團體得到更多政 治支持。 Xie (2006) 分析了美國國會在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 (most favored nation; MFN) 及永久正常貿易關係 (permanent normal trading relations; PNTR) 的相關法案投票,認為黨籍歸屬及意識形態立 場比選區的經濟利益更具有影響力 (但選區利益則在眾議院亦有少 數影響力),這項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先前研究認為選區利益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11 (特別是利益團體的選舉獻金) 對於涉中貿易法案有所影響的研究 (Hasnat & Callahan III, 2002)。不過,Gilbert & Oladi (2010) 後續 的研究則認為政治獻金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而必須視利益團體的 類型而定。他們以農業部門為例,發現農業團體的政治獻金比勞工 或商業團體的政治獻金更能有效影響議員在 PNTR 一案的投票立 場。 然而,前述的研究並未聚焦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如 同前乙節所述,TPP隱含了美國歐巴馬政府藉此用來在亞太地區牽 制中國的戰略意涵,因此在分析國會議員如何針對TPP法案進行投 票時,我們也必須考慮美國貿易政治中的「中國因素」。尤其是中 國在2014 年已經是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僅次於歐盟與加拿大), 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進口國並享有最高的貿易順差 (在 2014 年為 3,448億美元,2018年則更攀升至4,195億美元,請參閱圖1),使 得中國往往被視為是美國大量失業的元兇 (Kimball & Scott, 2014) 。 因此,美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經常引起政治上的緊張,特別是2018 年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令中美經貿的相關議題,成為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 美國和中國貿易所帶來影響,在學界有一支以「中國症」(China Syndrome)——又稱為「中國貿易衝擊」——為主題的研究,其中又 以Autor et al. (2013) 於《美國經濟學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所發表的研究最為知名。這份研究分析了1999年至2007年 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對於美國勞動市場的影響。作者發現若一個 地區的製造業若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越高,則該地區會有更高的失 業率,同時工資也會較低、失業給付也會增高。這個研究團隊後來 更發表一篇研究,主張中國的進口品造成美國製造業的萎縮,特別
12 歐美研究 是在 1999 年至 2011 年間,造成了大約 200-240 萬的失業人口 (Acemoglu et al., 2016)。 Autor 等人對於中國進口品如何影響美國勞動市場的研究,9 啟 發了其他學者將之延伸至政治學研究。既然中國的進口競爭造成美 國的失業,而失業率會影響現任者的選舉行情,那麼它應該也會促 使國會議員在與中國相關法案的投票時,在立場上更反對中國。基 於這樣的推論,Feigenbaum & Hall (2015) 在分析了眾議員於1990 年至2010 間的投票資料後發現,當眾議員的選區面臨較多的中國 進口競爭時,則該議員更容易在貿易相關法案上採取保護主義立 場,特別是當該議員在連任時遭遇到更為嚴峻的挑戰時,其保護主 義立場更為明顯。 Kuk et al. (2018) 則將焦點從貿易相關法案延伸到與中國相關 的法案。他們發現在中國於2011年12月底加入WTO之前,國會 議員在與中國相關的法案中,包括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法案,其 投票決策和其選區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無顯著關係。然而,當中國加 入WTO並開始大量出口到美國後,眾議員在2003年至2010年間 與中國相關議案的表達支持的機率,與其選區受到中國進口競爭的 程度成反比。 立基於這一系列關於美國國內產業遭逢中國貿易衝擊的研究, 本文認為美國國會議員在TPP法案的決策上,除了其本身的黨派立 場與意識形態之外,也會受到中國對其選區的貿易利益的威脅所影 響。由於中國並未在TPP創始會員國名單中,所以一旦通過,將會 在成員國之間造成「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 效果 (Viner, 2014) , 也就是將成員國本來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轉變成會員國之內的貿 9 關於中國貿易衝擊的相關的文獻,可參閱他們在《經濟學年度評述》(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所發表的文章 (Autor et al., 2016)。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13 易。因此,當其選區受到中國威脅的程度越大,則該議員越可能投 票贊成TPP,以降低中國進口品對其選區造成的負面影響。 基於本節關於黨派立場、意識形態,以及選區利益等因素如何 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在貿易法案上投票的討論,本文提出以下三項假設: 假設一 (黨派立場):民主黨議員相較於非民主黨議員 (包括共 和黨議員與無黨籍議員),更有可能反對TPP法案。 假設二 (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越趨於右派的議員,越有可能贊 成TPP法案。 假設三 (選區利益):當一個選區面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越多 時,該區議員越可能贊成TPP法案。 在此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假設一與假設二探討黨派立場與意識 形態對於美國國會議員在TPP法案投票的影響,但其實先前已有許 多文獻發現這兩個變數對於美國國會議員在貿易法案的投票選擇 有重要影響 (例如關弘昌,2014; Choi, 2015; Xie, 2006),所以本文 僅是重新檢視這些觀點能否再次應用到國會在TPP法案的投票。因 此,假設三為本文的主要假設,探討TPP通過後所可能改變的經濟 利益,如何影響美國國會議員的決策,其中本文認為TPP將改變美 國國內產業和中國進口的競爭,讓選區內面臨更多中國進口競爭的 議員,有更大的誘因贊成TPP。 肆、研究設計 一、依變數 根據前一節所提出的三項假設,本文旨在探討美國國會議員在 TPP投票案上的立場,究竟是受黨派立場、意識形態、抑或選區經
14 歐美研究 濟利益所影響。然而和既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也企圖和先前關於 美國倡組TPP的戰略研究進行對話,探討美國國會議員贊成TPP的 投票,是否具有圍堵中國的色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則可 能從影響國會議員的投票因素中找到支持證據。為此,本文蒐集了 美國國會對於TPP法案的投票紀錄,以此為依變數進行統計分析。 本文採用了美國第 114 屆國會於 2015 年所審議、編號 H.R.2146之法案,10 作為TPP投票法案,議員在該法案上的投票, 也是本文後續統計分析的依變數。然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 H.R.2146 之內容其實並非TPP 實際的談判內容,而是名為《捍衛 公共安全員工退休法案》(Defending Public Safety Employees’ Retirement Act)。該法案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針對員工提早 退休時的退休金計算方式,與自由貿易協定相關甚微,不過,眾議 院在2016年6月18日時,針對該法案加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關 於「貿易促進授權」(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的規定,同意 歐巴馬政府在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間進行對外貿易談判時, 可以採用「快軌程序」(fast-track) (CONGRESS.GOV, 2015)。其中, TPA規定美國政府在對外貿易協定的談判結果確定之後,須以包裹 表決的形式送交國會討論,屆時國會無法針對談判內容予以修改, 同時必須在90天內完成審議並投票,期間院會僅有最多20小時的 時間針對法案進行辯論 (何思因,1994; 陳鴻鈞,2008; Destler, 2005)。眾議院在2015年6月18日投票通過H.R.2146,隨後參議 院也於6月23日投票通過,該法案也因為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署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得以使用快軌程序進行貿易談判,被 認為是美國國會在TPP相關法案上之投票。 10 該法案在參議院表決的結果如下:68票贊成,38票反對,2票棄權;在眾議院之表 決結果為208票贊成,218票反對,6票棄權。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15 快軌程序為美國貿易政策之特殊設計,其目的在於增強美國政 府對外談判的公信力 (credibility) ,以免外國政府擔心最終協商結果 被美國國會所修改,因而在談判時有所顧忌而拖慢進度。一旦美國 政府取得快軌程序的授權,日後經由快軌程序所遞交給美國國會的 法案,可以避免參議院透過「冗長發言」(filibuster) 的手段阻撓議 事與表決程序。由於有這些國會談判前自行加入的議事限制,增加 了日後談判內容在國會通過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美國政府在對外 談判時的籌碼 (Conconi et al., 2012)。 然而,由於美國在川普總統2017 年上任之後即宣布美國退出 TPP,使得美國國會無法針對TPP完成談判的草案進行投票。因此 採用國會議員在H.R.2146上的投票立場,是探求國會議員支持TPP 與否的權宜之計,畢竟,若有議員反對美國簽署TPP,他也不太可 能會投票贊成授權USTR就TPP進行快軌程序的審議。事實上,在 H.R.2146通過之前,美國國會已經提出H.R.1314,針對TPA及「貿 易調整協助計畫」(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TAA) 進行審議,只 是眾議院在表決此法案中的TAA相關規範時,並未通過,使得後來 關於TPA的條文被加到H.R.2146這項法案上。11 也因為上述法案 背景,在專門用來記錄與追蹤美國國會法案的網站 GovTrack.us, H.R.2146 被另外標記成國會議員為了美國加入TPP 而在既有法案 所增加的TPA (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for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此外,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美國勞工聯合會 和產業工會聯合會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FL-CIO)——也曾在H.R.2146表決前,發 布公開信呼籲參、眾議員針對H.R.2146 投下反對票,理由是該法 11 關於參議院與眾議院如何針對H.R.1314 中TPA 與TAA 進行表決的介紹,可參閱 GovTrack.us (2022)。
16 歐美研究 案所蘊含的快軌程序將「無法避免重蹈失敗的政策所造成的錯誤」, 包括「工資停滯、經濟不平等,以及自2000 年以來超過六萬間工 廠倒閉」。此外,AFL-CIO (2015) 也批評像TPP 這類採用快軌程 序的法案,是「糟糕的貿易協定」(bad trade deals) ,並將在H.R.2146 法案上投下贊成票的議員,歸類為支持糟糕貿易協定議員 (將於本 文「穩健性測試」乙節中詳述)。因此,本文以國會議員在H.R.2146 的投票立場,作為議員是否支持美國加入TPP的指標,也是後續統 計分析時的依變數。 表1 呈現了美國國會議員對於H.R.2146 的投票結果。我們可 以看出這項法案的通過,獲得了跨黨派的支持 (以及反對)。一般來 說,共和黨議員比較支持自由貿易,但是表1顯示仍有五分之一的 共和黨參議員反對TPA,另一方面,多數民主黨議員雖然反對TPA, 但在參、眾兩院,都有民主黨議員投票支持TPA,使得TPA得以通 過。也就是說,美國國會議員在是否授予美國總統在TPP談判時得 表1 美國國會議員2015年針對H.R.2146法案投票結果 眾議院 參議院 贊成 反對 棄權 總計 贊成 反對 棄權 總計 共和黨 190 (77.24) 50 (20.33) 6 (2.44) 246 (100.00) 47 (87.74) 5 (9.26) 2 (3.70) 54 (100.00) 民主黨 28 (14.89) 158 (84.04) 2 (1.06) 188 (100.00) 13 (29.55) 30 (68.18) 1 (2.27) 44 (100.00) 無黨籍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2 (100.00) 0 (0.00) 2 (100.00) 總計 218 (50.23) 208 (47.93) 8 (1.84) 434 (100.00) 60 (60.00) 37 (37.00) 3 (3.00) 100 (100.00) 註:括弧內為橫列百分比。 資料來源:GovTrack.us (2022)。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17 啟用快軌程序的議題上,除了黨派分歧之外,尚有其他因素所影響, 因此以下我提出其他可能因素——特別是與貿易相關的變數——來 解釋美國國會議員在TPP法案上的投票選擇。 二、自變數 根據本文的假設,本研究有三個主要的自變數,第一個是國會 議員的黨派立場。我根據國會議員的黨籍,製造了一個二元 (binary) 變數,即民主黨籍與非民主黨籍 (包含共和黨與無黨籍),作為驗證 假設一的解釋變數。其次,我採用美國國會研究中常用的 DWNominate 分數,以測量國會議員在「左—右意識形態」上光譜的位 置,並藉此驗證假設二。該分數是由Poole & Rosenthal (1985) 基 於美國國會議員在各項法案上之投票記錄,透過多元尺度分析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方法所估計而來。透過該方法,可以針對 每位議員在政策空間的偏好 (理想點) 進行定位。由於法案型態五 花八門,這個政策空間可以拆解成許多維度,但是其中最穩定政策 維度為「左—右」(自由—保守) 意識形態,其他政策維度則視美國 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環境所面臨的議題而有所不同,例如蓄奴與人權 等議題。由於 TPP 涉及到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之取捨,我採用了 DW-Nominate 第一維度的分數,來代表議員在投票時的意識形態 (Lewis et al., 2022)。12 本文的第三個解釋變數則是與貿易有關。基於前述對於美國貿 易政策相關研究的討論,我將相關的貿易變數進行了調整。首先, 我將關於貿易的變數分成四種:該州對於「中國」的進口與出口金 12 針對第114 屆國會議員的DW-Nominate 分數,取自針對美國國會議員投票記錄進 行追蹤的Voteview.com (Lewis et al., 2022)。
18 歐美研究 額,以及該州對於「中國以外」國家或地區之進口與出口金額。13 本文與先前研究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特別將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資 料挑出來,和美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資料一起分析,可以 藉此探知對中國的貿易,是否會特別影響美國國會議員贊成或反對 TPP時的投票。根據前一節的討論,如果美國倡組TPP具有圍堵中 國的意涵,那麼我們可以預期和中國有關的貿易變數,將和對於其 他國家的貿易變數,對於美國國會議員的投票意向有不同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藉此驗證假設三。 除了前述解釋變數之外,我也納入了各州的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與失業率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d.),作為後續統計分析時的控制變數。 三、統計分析結果 基於前一節所介紹的變數,我以該州議員是否支持H.R.2146 法案授權USTR針對TPP採用快軌程序的投票,作為統計模型的依 變數。14 由於依變數是屬於二元變數,我建立了一個「二元勝算對 數模型」(binary logit model) 進行統計分析,也因為該法案分別在 參議院與眾議院進行投票,我也分別估計參、眾兩院的投票情況。 表2呈現勝算對數模型所估計的結果,這些結果初步證實了本 文假設。概略而言,若自變數在勝算對數模型中的估計係數為正、 且達到統計水準,15 則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之下,該變數數 值增加,會增加依變數從0轉變為1的機率 (即投票贊成TPP法案 13 由於這類貿易金額資料通常有明顯的右偏 (right-skewed),我按照學界慣用作法將此 金額取自然對數。 14 若是贊成TPP法案則編碼為1,反對或棄權則為0。 15 由於本研究的樣本數太少,故我採用p = 0.1作為進行假設檢定時之統計水準門檻。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19 表2 美國國會議員對TPP法案投票之勝算對數模型分析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參議院 眾議院 該州對中國出口 -0.245 -0.068 0.262 -0.143 0.189 0.191 [0.340] [0.400] [0.386] [0.206] [0.258] [0.253] 該州自中國進口 0.398 -0.034 0.489 0.750*** 0.728** 0.619** [0.416] [0.446] [0.470] [0.239] [0.293] [0.285] 該州對中國以外之出口 1.611** 0.783 0.096 1.417*** 1.109** 0.919* [0.663] [0.721] [0.692] [0.381] [0.497] [0.471] 該州自中國以外之進口 -1.075** -0.885* -0.663 -0.825** -0.988** -0.843** [0.513] [0.481] [0.481] [0.340] [0.423] [0.389] 該州國內生產毛額 -0.866 0.460 -0.193 -1.498*** -1.028** -0.844* [0.700] [0.842] [0.756] [0.375] [0.490] [0.477] 該州失業率 -0.398 -0.293 -0.468* -0.418*** -0.357** -0.334** [0.257] [0.279] [0.275] [0.142] [0.153] [0.149] 民主黨籍議員 -2.456*** -2.979*** [0.574] [0.275] 意識形態 3.847*** 3.200*** [0.983] [0.315] 常數項 6.991 -0.344 5.322 10.380*** 7.523** 4.846 [5.101] [6.308] [5.668] [2.815] [3.339] [3.283] 樣本數 100 100 100 434 434 433 Log pseudolikelihood -60.214 -48.780 -41.934 -276.164 -199.437 -204.920 註:括號中為穩健標準誤。* p < 0.1, ** p < 0.05, *** p < 0.01。 之機率),反之是使依變數為0 的機率。16 在表2 中,模型1 至模 型3是以參議院投票為分析對象,模型4至模型6則是分析眾議院 的投票。其中,模型1至模型3與模型4至模型6的差異,在於是 否控制了議員的黨籍 (以共和黨和無黨籍為對照組) 與意識形態。 16 勝算對數模型的估計係數其實是勝算對數比 (log odds ratio),在解釋上和一般採用 「普通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估計的迴歸模型不同,但可以解釋 為自變數對於依變數的機率變化。關於勝算對數模型的推導、估計方式,以及機率計 算,可參閱黃紀、王德育 (2012)。
20 歐美研究 從表2可以看出,模型1中「該州對中國出口」與「該州自中 國進口」這兩個變數,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而「該州對中 國以外之出口」與「該州自中國以外之進口」,則是達到統計水準 (p < 0.05),且兩者係數的方向相反,顯示當一州自中國以外出口越 多時,其參議員越會贊成TPP以擴大美國出口,但是當該州自中國 以外進口越多時,表示其面臨的進口威脅也增大,故其議員傾向不 贊成簽署TPP。 然而,當我控制了投票參議員的黨籍 (模型2) 或意識形態 (模 型 3) 之後,「該州對中國以外之出口」與「該州自中國以外之進 口」的統計顯著性也就消失了。這些結果顯示對參議員而言,黨派 立場與意識形態比起選區利益在解釋TPP的投票時更具有解釋力, 這也和關弘昌 (2014) 的研究發現一致。換句話說,模型1 至模型 3 在參議員的投票上,驗證了本文的假設二與假設三,但是不支持 假設一。 模型4與模型6則是分析了眾議院的投票。在模型4中,「該 州自中國進口」、「該州對中國以外之出口」、「該州自中國以外 之進口」等變數在統計上都顯著地不為0,而且其統計顯著性並未 在控制投票者的黨籍 (模型5) 及意識形態 (模型6) 後而消失,顯 示這些貿易變數與黨籍和意識形態變數同樣具有解釋力,這也呼應 了關弘昌 (2014) 先前的研究發現。17 更進一步來說,一州對中國 出口的多寡,並不會影響其眾議員在TPP議案上的立場,但是當該 州自中國進口金額越多、或者出口到中國以外的國家越多時,其眾 議員更容易在TPP議案上投下贊成票,但是另一方面,要是該州自 17 「該州自中國進口」這個變數的估計結果之所以在參議院與眾議院的模型中有差異,有一 種可能性是參議院模型使用的樣本數比眾議院模型的樣本數小很多 (100 與434),使 前者的估計係數有較大的標準誤與信賴區間。作者感謝審查人提出這種可能性。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21 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越多時,其眾議員反而更容易反對TPP議案。 這些發現在眾議員的投票上,驗證了本文所提出的三個假設。 表2的模型4至模型6有三個關於貿易的變數達到統計顯著水 準,其估計係數的差異值得進一步推敲。首先,當一州的出口越多 時,代表這個州可以自國際貿易中獲利,因此可以推論其議員會傾 向支持TPP。但是,我們發現在表2的六個模型中,「該州對中國 出口」這個變數在統計上皆不具顯著性,顯示議員選區對於中國的 出口多寡,並不會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在TPP議案上的投票立場。然 而,模型4至模型6的結果顯示,當一州對於中國以外的出口越多 時,則該州眾議員便會越傾向支持TPP,換句話說,TPP既然排除 了中國,而是以其他亞太國家為貿易對象,因此眾議員進行投票時, 自然是著眼於對於其他國家的出口,而不是對中國的出口,這樣的 發現也支持了本文的論點。 另一方面,模型4至模型6也顯示當一州自中國進口越多時, 其眾議員更容易投票贊成TPP,但是當該州自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 越多時,其眾議員卻更可能反對TPP。這樣的差異也正好呼應了本 文欲探究的主題:中國因素究竟如何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在TPP議案 上之投票立場。一般來說,進口品會和當地的產業競爭,使得進口 越多的州越會反對國際貿易,這點也解釋了表2中的「該州失業率」 之估計係數為負,且在一些模型中達統計水準。但是,為何模型4 至模型6卻顯示自中國進口越多產品的州,其眾議員越會傾向支持 TPP呢?根據本文先前針對假設三的討論,這是因為中國持續對美 國銷售價格低廉的物品,使得當地產業無法與之競爭,而TPP排除 了中國,所以眾議員反而加以支持TPP,以希冀降低中國產品對於 當地產業與勞工的威脅。簡言之,本文發現美國國會議員——特別 是眾議員——在TPP投票案上的立場,會受到其選區和中國貿易多
22 歐美研究 寡的影響:當選區自中國進口越多產品時,該選區議員更可能贊成 TPP。 為了更清楚呈現本文假設和統計結果之間的關係,我以模型2 與模型5的結果為基礎,分別計算了參議院與眾議院中,民主黨與 非民主黨議員 (即共和黨議員與無黨籍議員) 投票贊成TPP 法案的 預測機率 (黃紀、王德育,2012),以及該預測值的90%信賴區間, 同時我也將其他變數的數值控制在其中位數。如同圖2所顯示,無 論在參議院或是眾議院,民主黨的議員都比共和黨或無黨籍議員更 不會支持 TPP 法案,且平均的機率差距在參議院為 0.84-0.32= 0.52,在眾議院則為0.76-0.14=0.62,這樣的結果符合過去文獻 上對於民主黨議員在貿易法案上的態度,也支持了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同樣地,我以模型3與模型6為基礎,計算了參、眾議院中具 有不同意識形態之議員,投票贊成TPP法案的預測機率,並將結果 繪製成圖3。根據圖3,我們發現無論是在參議院或眾議院,隨著該 議員在左—右意識形態越趨保守 (右派),會更傾向支持TPP法案, 而且從預測機率陡升的程度來看,意識形態對於國會議員在TPP法 案投票的影響,在參議院更為明顯。 此外,我以模型5為基礎,計算了眾議院中民主黨籍與非民主 黨籍議員投票贊成TPP法案的預測機率,會如何隨著其選區 (以州 為基礎) 自中國進口產品金額的多寡而改變,並將估計結果呈現於 圖4。根據圖4,我們發現非民主黨籍議員比民主黨籍議員更傾向 支持TPP法案,然而隨著該州自中國進口產品金額的增加,其該州 議員不論黨籍為何,都會更傾向支持TPP 法案,而且這種效果在非 民主黨籍的眾議員中更為明顯。此外,圖4表示模型5對於預測民 主黨籍議員的投票,隨著該州自中國進口產品金額的增加,而有較 高的不確定性 (因為灰色區域所表的90%信賴區間越大),表示即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23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表2模型2與模型5之結果所估計而得。 圖2 美國國會議員投票支持TPP法案之預測機率 (以黨籍區分)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表2模型3與模型6之結果所估計而得。 圖3 美國國會議員投票支持TPP法案之預測機率 (以意識形態區分) 1.00 0.75 0.50 0.25 0.00 參議院 參議院 眾議院 眾議院 民主黨 非民主黨 左—右意識形態 左—右意識形態 投票支持 TPP 之預測機率 1 .75 .5 .25 0 議員投票支持 TPP 之預測機率 -1 -.75 -.5 -.25 0 .25 .5 .75 1 -1 -.75 -.5 -.25 0 .25 .5 .75 1 1 .75 .5 .25 0 議員投票支持 TPP 之預測機率
24 歐美研究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表2模型5之結果所估計而得。 圖4 美國眾議員投票支持TPP法案之預測機率 使民主黨議員平均來說較共和黨或無黨籍議員更不贊成TPP,但是 當其選區有更多的中國進口品時,其立場則越可能動搖。 四、穩健性測試 表2 中的模型4 至模型6 顯示眾議員在TPP 法案上的投票立 場,與其所屬的州自中國進口有關。然而,前乙節關於貿易的變數, 是以州為單位進行測量,不過,一州之內往往分成不同眾議員選區, 理想上應該以眾議員的選區為基礎,估計其選區如何被中國進口與 出口的影響,如此才能更精確估計變數對於眾議員投票的影響。因 此,我另外採用以下方式,測試模型4與模型6所呈現的統計關係, 是否具有穩健性 (robustness)。 1.00 0.75 0.50 0.25 0.00 該州眾議員投票支持 TPP 之預測機率 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民主黨 非民主黨 該州自中國進口金額 ( 億美元 )
黨派立場、意識形態與選區經濟利益交織下的美國國會貿易政治 25 首先,在美國各州中,加州和中國的貿易量最多,18 加州也具 有最多的眾議員 (53 名),故表2 關於眾議員的分析,可能會特別 受到加州議員影響。對此,我以模型6為基礎,放入一個關於加州 議員的虛擬變數,以檢驗前述結果是否會受到加州眾議員的投票所 影響。表3的模型7之中,「加州議員」這個虛擬變數在統計上並 不顯著,而原本「該州自中國進口」的變數依然顯著,表示中國進 口品在對於美國眾議員在TPP法案上的影響,並不獨限於加州。 其次,本研究中的部分變數,是以州為單位進行觀察與測量, 於是我以州為單位,計算該州全部眾議員投票贊成 TPP 法案的比 例,並以此比例為新的依變數,採用「普通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進行估計。19 模型8中,「該州自中國進口」 變數為正值且達p < 0.05的統計水準,表示當一州自中國的進口越 多,該州則有越多的眾議員投票贊成TPP。 此外,我沿用了Autor 等人在關於中國貿易衝擊的系列研究中 所建立的資料,探討眾議員的投票行為如何受到其選區和中國貿易 的影響。Autor 等人根據美國每十年進行一次的人口普查資料,以 上班族「通勤區」(commuting zone) 內的產業為基礎,建立了該區 內的產業與中國進口競爭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該產業暴露在中國進 口品的競爭程度 (import exposure)。然而,通勤區與國會議員選區 往往並非一致,因此Feigenbaum & Hall (2015) 比照了Autor 等人 建造通勤區的方法,進一步將「通勤區」與眾議員的選區進行比對, 並建立了以眾議員選區為主的資料。他們估計該眾議員選區的產 業,其勞工暴露在和中國進口品競爭的激烈程度越高,表示其選區 受到中國進口的威脅越大。模型9便以Feigenbaum & Hall (2015) 18 加州2014年自中國進口1,376.92億美元,為美國各州之冠,更是第二名德州的三倍。 19 因為模型8以州為分析單位,於是我將模型中個別議員的黨籍排除在分析之外。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