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成於一九七五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隨後考進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並分別於一九八○年與一九八六年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他從一九七七年念碩士學位時就進入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九一年改名為歐美研究所)擔任助理工作,目前為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計他任職中央研究院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他也曾先後在美國杜克大學,賓州大學,紐約大學及英國倫敦大學的高思密學院與亞非學院進修與研究。
李有成最早的學術志趣是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他對非裔美國文學理論與自傳著力甚深,其專著“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 (2007)總結了他在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李有成早期的研究在理論上偏向於形式主義,受到符號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影響。一九八八年與一九八九年間他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助金,到杜克大學文學研究所暨杜克批判理論中心研究一年,專研後殖民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這一年對他日後的研究影響很大,他在理論與批判立場上做了相當大的調整,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也有了較深的體會。之後他陸續發表了一些有關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方面的論文。這些論文有部分已收入他的文集“在理論的年代” (2006)中。
一九九○年代初,李有成與他在歐美研究所文學領域的同事一起推動亞裔美國文學研究,為台灣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他們以舉辦研討會與出版論文集的方式,帶動亞美文學研究的風氣。最近幾年,他也將研究領域逐漸轉向當代英國小說。他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相當規模的後九一一的小說研究計畫。李有成曾經兩次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1996-1997,2000-2001),三次研究成果優等獎(1990,1993,1994),以及莊守耕文教基金會科學獎(1996 ,由國科會遴選)。自一九八一年迄今,二十多年來他每年都獲得國科會的研究成果獎或專題研究計畫補助。
除研究工作外,李有成也在幾所大學任教。他曾經是國立台灣大學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兼任教授,輪流在這兩所大學開設研究所的課程,其授課範圍主要在文化批評與當代英國小說等方面。過去幾年他指導了五篇博士論文,這些畢業生目前都在台灣各大學任教。他同時也是國立中山大學的合聘教授,曾經帶領一個約十五人的跨校研究群,從事離散文學與文化研究。
在學術行政與學術服務方面,李有成曾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的秘書組主任與李遠哲院長的特別助理,二○○三年八月起被任命為歐美研究所所長,同時兼“歐美研究”季刊主編。他也曾擔任國科會外國文學學門召集人,國科會人文處諮議委員,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師範校院變更審議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目前仍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國立中興大學校務諮詢委員,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當然評議員,以及中央研究院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出版委員會,院史編纂委員會,法制委員會,績效評估委員會等數個委員會之委員。
他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在理論的年代”和“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外,還包括“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2005),“文學的複音變奏”(2006年) ,“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主編,1996),“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合編,2006)等。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