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 首頁 > 研究人員> 專任研究人員
  • A+
  • A
  • A-
研究人員 專任研究人員
    1. PRINT

    2. BACK

  • 發布日期:2016/10/11
    更新日期:2018/11/05
李有成
  • 職稱:特聘研究員
  • 電話:+886-(02)-37897225
  • 傳真:+886-(02)-27827616
  • 電郵:yclee@sinica.edu.tw
  • 助理姓名:曾嘉琦
  • 助理電話:+886-(02)-37897240
  • 助理電郵:tseng63@sinica.edu.tw
李有成

個人簡介

    李有成於一九七五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隨後考進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並分別於一九八○年與一九八六年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他從一九七七年念碩士學位時就進入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九一年改名為歐美研究所)擔任助理工作,目前為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計他任職中央研究院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他也曾先後在美國杜克大學,賓州大學,紐約大學及英國倫敦大學的高思密學院與亞非學院進修與研究

    李有成最早的學術志趣是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他對非裔美國文學理論與自傳著力甚深,其專著“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 (2007)總結了他在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李有成早期的研究在理論上偏向於形式主義,受到符號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影響。一九八八年與一九八九年間他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助金,到杜克大學文學研究所暨杜克批判理論中心研究一年,專研後殖民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這一年對他日後的研究影響很大,他在理論與批判立場上做了相當大的調整,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也有了較深的體會。之後他陸續發表了一些有關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方面的論文。這些論文有部分已收入他的文集“在理論的年代” (2006)中。

    一九九○年代初,李有成與他在歐美研究所文學領域的同事一起推動亞裔美國文學研究,為台灣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他們以舉辦研討會與出版論文集的方式,帶動亞美文學研究的風氣。最近幾年,他也將研究領域逐漸轉向當代英國小說。他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相當規模的後九一一的小說研究計畫。李有成曾經兩次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1996-1997,2000-2001),三次研究成果優等獎(1990,1993,1994),以及莊守耕文教基金會科學獎(1996 ,由國科會遴選。自一九八一年迄今,二十多年來他每年都獲得國科會的研究成果獎或專題研究計畫補助

    除研究工作外,李有成也在幾所大學任教。他曾經是國立台灣大學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兼教授,輪流在這兩所大學開設研究所的課程,其授課範圍主要在文化批評與當代英國小說等方面。過去幾年他指導了五篇博士論文,這些畢業生目前都在台灣各大學任教。他同時也是國立中山大學的合聘教授,曾經帶領一個約十五人的跨校研究群,從事離散文學與文化研究。

    在學術行政與學術服務方面,李有成曾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的秘書組主任與李遠哲院長的特別助理,二○○三年八月起被任命為歐美研究所所長,同時兼“歐美研究”季刊主編。他也曾擔任國科會外國文學學門召集人,國科會人文處諮議委員,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師範校院變更審議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目前仍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委員,國立中興大學校務諮詢委員,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當然評議員,以及中央研究院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出版委員會,院史編纂委員會,法制委員會,績效評估委員會等數個委員會之委員。

               他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在理論的年代”和“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外,還包括“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2005),“文學的複音變奏”(2006年) ,“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主編,1996),“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合編,2006)等。 2006)。

     

主要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1971-1975)
  •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1980-1986)
  •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1976-1980)

主要經歷

  • 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助理員(1977-1980)
  • 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0-1986)
  • Adjunct Lecture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1982-1986)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前美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1986-1996)
  • 美國杜克大學文學研究所暨杜克批判理論中心訪問學者(1988-1989)
  • 美國賓州大學黑人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2)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人文組主任(1992-1995)
  • 英國倫敦大學高思密學院社會學系訪問學者(1995-1996)
  • 英國倫敦大學高思密學院社會學系訪問學者(1996-1997)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1996.08-2008.11)
  • Adjunct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997- )
  • 美國紐約大學非洲研究暨非裔美國事務研究所訪問學者(1998)
  • 中央研究院秘書組主任(1999.05-2002.11)
  •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特別助理(2003)
  •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所長(2003.08-2009.07)
  •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亞非文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3)
  • Professor,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joint-appointment, 2006- )
  • Convener, Research Group on Diaspora Studie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6- )
  • 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文學與創作系訪問學者(2008)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08.11迄今)

研究主題

  • 文學理論
  • 文化研究
  • 亞裔/非裔美國文學
  • 當代英國小說

學術服務

  • Assistant Secretary,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78-1980)
  • Assistant Editor, American Studies (a bilingual quarterly published in Taipei by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1980-1986)
  • 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2-1984; 1994-1996)
  • 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3-1993)
  • Member, Editorial Board, American Studies (1986-1988)
  • Member, Screening Committee,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1986-1988)
  • Executive Editor, American Studies (1987-1988)
  • Vice Presiden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0-1992)
  • Judge, the 13th United Daily News Literary Award (for short story and novella) (1991)
  • Judge,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Award (1991)
  • 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1-1995; 1997-2001)
  • Member, Screening Committe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1991; 1998-2000)
  • Member, Board of Supervisor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2-1994)
  • Member, Board of Supervisor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2-1994)
  • Member, Editorial Board, EurAmerica: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 bilingual quarterly published in Taipei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1992-1995)
  • Editor-in-Chief, Review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 yearbook published by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4-1995)
  • Juror, the 17th United Daily News Literary Award (for Poetry) (1995)
  • External member, Committee for Long-ter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5)
  • Member, Search Committee, English Department,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1995)
  • Member, Committee for Outstanding Scholarly Publication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1995-1996)
  • Member, Board of Supervisor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5-1997, 2005- )
  • Judge, Golden Tripod Award for Outstanding Creative Writing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1997)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外國文學學門召集人(1998-2002, 2003. 9-2004. 8)
  • Interviewer, Grants and Scholarships for postgraduate study abroad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8, 1999)
  •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編輯委員(1998- )
  • 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教師甄選委員(1999)
  •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1998-2000)
  • 中央研究院秘書組主任(1999.05-2002.11)
  •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編輯顧問(2000- )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諮議委員(2001-2004)
  •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特別助理(2003)
  • 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師甄選委員(2001)
  • 中央研究院聘審委員會委員(2002)
  •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2003- )
  • 《歐美研究》季刊主編(2003-2009)
  • 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聘任委員(2003)
  •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遴選委員會委員(2003)
  •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中心審查委員(2004- )
  • 國立東華大學《東華人文學報》編輯委員(2004- )
  • 中央研究院出版委員會委員(2004- )
  • 教育部師範校院變更審議委員會委員(2005)
  • Advisor to President Yuan T. Lee, APEC Meeting (2002, 2004)
  • 國立中興大學校務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2004- )
  • 中央研究院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委員(2004- )
  • 教育部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委員會委員(2005)
  • 《中外文學》編輯委員會委員(2006- )
  • 《蕉風》(馬來西亞)名譽編輯顧問委員會委員(2006- )
  • Tamkang Review編輯委員會委員(2010- )
  • Concentric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 )
  • 《英美文學評論》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 )
  • 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務諮詢委員會委員暨會議主席(2011-2012)
  • Southern College Academic Journal(馬來西亞)編輯顧問(2012- )
  • 國立東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自我評鑑專業組委員

學術榮譽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成果獎與專題研究計畫補助(1981迄今)
  • 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研究獎助金(1988-1989)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成果優等獎(1990, 1993, 1994)
  • Travel Grant, Academia Sinica (1992, 1995, 1998, 2003)
  • 莊守耕文教基金會科學獎(1996,由國科會遴選)
  • NSC Travel Grant (1996-1997)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1996-1997, 2000-2001)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八屆傑出校友 (2008)

著作目錄

一,專書與文集

  • 李有成(2018)。《迷路蝴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18)。《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16)。《記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13)。《離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13)。《南山不寂寞:懷念朱炎教授》(主編)。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12)。《他者》。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體字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 李有成(2011)。《生命書寫》(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李有成(2010)。《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合編)。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10)。《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合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08)。《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體字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 李有成(2007)。《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獲國科會人文學專書補助)〔簡體字增訂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 李有成(2006)。《文學的複音變奏》。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06)。《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合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06)。《在理論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李有成(2005)。《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李有成(1996)。《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李有成(1991)。《第二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合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二、創作

  • 李有成(2006)。《時間》。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李有成(1970)。《鳥及其他》。檳城:犀牛出版社。

三、期刊與專書論文

  • 李有成 (2015. 11)。〈歴史の中の亡霊——李永平の小説に見る戦争の記憶〉,《遊》(日本),9: 380-404。
  • 李有成 (2015. 10)。〈歷史的鬼魅:李永平小說中的戰爭記憶〉,謝政諭、松岡正子、廖炳惠、黃英哲主編,《何謂「戰後」——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33-252。
  • 李有成 (2015. 3)。〈フランク·チンと中華系アメリカ文学〉,《中国21》(日本),42: 105-122。(羽田朝子譯)
  • 李有成(2014)。〈我寫《他者》〉,《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6.1: 114-119。
  • 李有成(2014. 12)。〈《婆羅洲之子》:少年李永平的國族寓言〉,《南洋學報》(新加坡), 68: 3-15。
  • 李有成 (2014)。〈帝国のトラウマ——モーシン‧ハミードのアメリ力帝国批評〉,《地域文化研究》(日本),15: 89-105。(前文的日譯版,北島義信譯)
  • Lee, Yu-cheng. (2013. 12). "Of Imperial Trauma; or, Mohsin Hamid''s Critique of American Empire." Studies in Modern Fiction 20 (3): 109-128. (Korea)
  • Lee, Yu-cheng. (2012. 4). "Diasporic London: Hanif Kureishi, Monica Ali." Jonathan White and I-Chun Wang, eds. The City and the Ocean: Journeys, Memory, Imagin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 Lee, Yu-cheng (2012). "Doing Things with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in Taiwan: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Black  Studies 81 (March): 10-19. (Japan)
  • 李有成(2011. 12)。〈離散與文化記憶:談晚近幾部新馬華人電影〉,《電影欣賞學刊》,15: 10-17。
  • Lee, Yu-cheng (2011. 3). "bell hooks on Class." Black Studies 80: 25-34. (Japan) 
  • 李有成(2011)。〈沖縄の戦争記憶〉,《遊》(日本),7: 192-201。
  • 李有成(2011)。〈沖繩的戰爭記憶〉,《當代評論》(馬來西亞),2010年10月: 76-81。
  • 李有成(2010. 12)。〈回家:論林玉玲的回憶錄〉,《英美文學評論》,17: 193-208。
  • Lee, Yu-cheng (2010). “Comments on Dr. Mayumo Inoue''s Stones, Rocks, and Other Objects of History: Aesthetic Distributions of Memories in Theresa Hak Kyung Cha and Kiyota Masanobu.” Nanz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Nanzan Univerisity (Japan), 32: 201-206.
  • 李有成(2010. 8)。〈楷模:杜波依斯、非裔美國知識分子與蓋茨的《十三種觀看黑人男性的方法》〉,《當代外語研究》,8 (356): 2-7。
  • 李有成(2010. 6)。〈家國想像:離散與華裔美國文學〉,《英美文學研究論叢》,12: 28-36。
  • 李有成(2010. 6)。〈《密西西比的馬撒拉》與離散美學〉,李有成、張錦忠(編),《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29-148。
  • 李有成(2010. 6)。〈離散與家國〉,李有成、馮品佳(編),《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頁149-182。
  • Lee, Yu-cheng (2009. 12). “Doing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ransnationally.” AALA Journal (Japan), 15: 78-88.
  • 李有成(2009. 10)。〈翻譯家查良錚〉,《思想》,13: 281-294。
  • 李有成(2009. 9)。〈文學史的政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 4: 77-84。
  • Lee, Yu-cheng (2008. 4). “Reinventing the Past in Kazuo Ishiguro''s A Pale View of Hills.” Chang Gu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1: 19-32.
  • 李有成(2007. 8)。〈在麥卡錫主義的陰影下〉,周英雄、馮品佳(編),《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頁19-40。
  • 李有成(2007. 8)。〈傑克‧倫敦〉,《思想》,6: 283-289。
  • Lee, Yu-cheng (2007. 3). “Asianising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Black Studies (Japan), 76: 1-9.
  • 李有成(2006. 12)。〈趙健秀的文學英雄主義:尋找一個屬於華裔美國文學的傳統〉,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頁639-666。
  • 李有成(2006. 10)。〈台灣外國文學研究概述〉,《2005台灣文學年鑑》。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 李有成(2006. 5)。 〈麥卡錫主義陰影下的美國電影工業〉,《印刻文學生活誌》,2, 9: 70-81。
  • 李有成(2006. 1)。 〈外邦女子路得〉,《中外文學》,34, 8: 11-24。
  • Lee, Yu-cheng (2005). “Going Global: Some Notes on Recent Asian British Writing.” AALA Journal (Japan), 11: 73-87.
  • Lee, Yu-cheng (2004). “Localizing McDonald’s: Some Notes on Glocalization.” In Ying-hsiung Chou et al. (Eds), Cultural Dilemmas during Transitions. Münster: LIT Verlag. 108-120.
  • 李有成(2002. 8)。〈階級、文化物質主義與文化研究〉,張漢良(主編),《方法:文學的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頁15-32。
  • Lee, Yu-cheng (2002. 5). “Blues Liberation.”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253-274.
  • Lee, Yu-cheng (2001). “Lokalizuojant McDonald’s: Pastabos Apie Glokalizacija.” Kulturos Barai, 5: 66-70. (Trans. into Lithuanian by Edgaras platelis)
  • Lee, Yu-cheng (1999). “Cultural Studies in Action.” In Maria Diedrich et al. (Eds), Mapping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Narrative Form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FORECAAST, Vol. 1. Hamburg: LIT Verlag. 221-231.
  • 李有成(1999)。〈閱讀後帝國倫敦:《郊野佛陀》中的家園與空間政治〉,馮品佳(主編),《重劃疆界:外國文學研究在台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頁147-163。
  • Lee, Yu-cheng (1998). “From the Black Aesthetic to Black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Houston A. Baker, Jr.” Tamkang Review, 28, 4: 169-193.
  • 李有成(1997)。〈帝國主義、文學生產與遠距離控制〉,《英美文學評論》,3: 71-90。
  • 李有成(1997)。〈帝國與文化〉,李有成(主編),《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21-42。
  • 李有成(1997)。〈地理、踰越政治與蓋慈的《有色人種》〉,紀元文(主編),《第五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59-79。
  • Lee, Yu-cheng (1996. 9). “Expropriating the Authentic: Cultural Politics in Hanif Kureishi’s The Buddha of Suburbia.” EurAmerica, 26, 3: 1-19.
  • 李有成(1996. 8)。〈理論旅行與文學史〉,《中外文學》,25, 3: 224-233。
  • 李有成(1996)。〈陳查禮的幽靈:《甘卡丁公路》中的再現問題〉,何文敬、單德興(合編),《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61-183。
  • 李有成(1995)。〈「一個新的故事」:蓋慈與文化論戰〉,何文敬(主編),《第四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38-63。
  • 李有成(1994. 5)。〈異形反撲〉,《中外文學》,20, 12: 186-195。
  • 李有成(1994)。〈《唐老亞》中的記憶政治〉,何文敬、單德興(合編),《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15-132。
  • 李有成(1993. 12)。〈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外文學》,21, 7: 71-87。
  • 李有成(1992. 3)。〈裴克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考掘〉,《歐美研究》,22, 1: 75-93。
  • 李有成(1992)。〈藍調解放:裴克與非裔美國文學批評的世代遞嬗〉,《中華民國第四屆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頁461-482。
  • 李有成(1991. 9)。〈閱讀倫理的政治〉,《中外文學》,20, 4: 86-94。
  • 李有成(1991. 8)。〈白璧德與中國〉,《中外文學》,20, 3: 48-71。
  • 李有成(1991)。〈初論蓋慈〉,方萬全、李有成(合編),《第二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頁427-448。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李有成(1990. 11/12)。〈論自傳〉,《當代》,55: 20-29; 56: 56-63。
  • 李有成(1990. 2)。〈哈林文藝復興與口述文學的政治〉,《中外文學》,19, 2: 55-72。
  • 李有成(1990)。〈踰越:《道格拉斯自撰生平敘述》中識字的政治性〉,朱炎(主編),《美國文學‧比較文學‧莎士比亞:朱立民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頁103-125。
  • 李有成(1988. 8)。〈重讀拉奧孔〉,《中外文學》,17, 3: 44-58。
  • Lee, Yu-cheng (1986. 12).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 in 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 American Studies, 16, 4: 1-31.
  • Lee, Yu-cheng (1986. 10). “On 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 An Essay in Textual Descrip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 55-73.
  • Lee, Yu-cheng (1986. 3). “A Discourse on Autobiography.” American Studies, 16, 1: 75-106.
  • 李有成(1984. 6)。〈讀鮑爾溫的自傳作品〉,《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頁185-194。
  • Lee, Yu-cheng (1984). “Hsieh Ling-Yun: The Poet as an Exile.” Tamkang Review, 16, 1-4: 141-154.
  • Lee, Yu-cheng (1983. 12). “Reading James Baldwin’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American Studies, 13, 4: 79-94.
  • Lee, Yu-cheng (1982. 9). “The Portrait of a Lady as a Bildungsroman.” American Studies, 12, 3: 89-99.
  • 李有成(1982. 4)。〈王文興與西方文類〉,《中外文學》,10, 11: 176-193。
  • Lee, Yu-cheng (1982. 3). “A Seat in Humanity: Saul Bellow’s The Victim.” American Studies, 12, 1: 98-116.
  • 李有成(1981. 8)。〈為什麼比較?——中西比較文學中的類比研究初探〉,《中外文學》, 10, 3: 88-97。
  • Lee, Yu-cheng (1981. 3). “Death and Rebirth: Saul Bellow’s Dangling Man.” American Studies, 11, 1: 75-91.
  • Lee, Yu-cheng (1980. 9). “Myth and Ritual in Saul Bellow’s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American Studies, 10, 3: 81-111.
  • 李有成(1974. 9)。〈餘光中詩裡的火焰意象〉,《中外文學》,3, 4: 74-89。

四、會議論文(2000年以後)

  • 李有成(2013年9月27-28日)。〈離散他者〉,「他者與亞美文學」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Lee, Yu-cheng. (September 13-15, 2013). "Of Imperial Trauma; or, Moshin Hamid's Critique of American Empi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Current Asian American Studies in East Asia." Chonnam Natioal University, Gwongju, Korea.
  • Lee, Yu-cheng. (November 2-3, 2012). "The Work of Mourning: W. G. Sebald's The Rings of Saturn." Keynote Speech given at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andscape, Seascap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 李有成(2012年7月7-8日)。〈詩的政治:有關一九六〇年代馬華現代詩的若干回憶與省思),「時代、典律、本土性—馬華現代詩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馬來西亞金寶(Kampar)拉曼大學(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 Lee, Yu-cheng. (June 9-11, 2012). "Of Home and the Margins: Frank Chin's Plays." Invited paper presented at "Changing Boundaries and Reshpaing Itinerarie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American Expressive Culture," sponsored by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 李有成(2012年5月4-5日)。〈論趙健秀〉,第五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邀約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 Lee, Yu-cheng. (February 24-25, 2012). “The Reception of Hanif Kureishi in Taiwan: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In Analysis: The Work of Hanif Kureishi.” University of Roehampton, London.
  • Lee, Yu-cheng. (December 9-10, 2011). "Remembering the Cold War: Tash Aw's Map of the Invisible World." Paper presented at "War Memorie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British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s,"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 Lee, Yu-cheng. (November 12, 2011). “Of Imperial Trauma; or, Mohsin Hamid's Critique of American Empire.” Keynote Speech given at the 19th Annual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Trauma and Literature," sponsored by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and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O.C.  
  • 李有成(2011年10月22-23日)。〈王元化與莎劇研究〉,「紀念梁實秋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邀約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李有成(2011年9月24日)。〈《婆羅洲之子》:少年李永平的國族寓言〉,「第二屆空間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李永平與臺灣/馬華書寫」邀約論文。臺北:國立東華大學空間與文學研究室、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 Lee, Yu-cheng. (April 15-16, 2011). “Mohsin Hamid's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as a Critique of American Empi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IAAS Conference on “American Appropriations, American Interventions.”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UK.
  • 李有成(2010年5月22-24日)。〈非裔美國知識分子與蓋慈的《十三種觀看黑人男性的方法》〉,「美國文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邀約論文。天津:美國文學研究會、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 李有成(2009年6月18-20日)。〈想像在家國之外:論林玉玲的回憶錄〉,「2009全國亞裔美國文學研討會」邀約論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
  • 李有成(2008年12月23-28日)。〈《歐美研究》年屆不惑〉,「學術期刊與學術發展: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邀約論文。哈爾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黑龍江大學。
  • Lee, Yu-cheng. (April 17-18, 2008). "Writing Life in Diaspora: On Shirley Geok-lin Lim's Memoi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der Trouble in Modern/Post-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Halic University, Istanbul, Turkey.
  • 李有成(2007年11月10-11日)。〈離散城市〉,「96年度外文學門學術研習營:城市‧文學‧方法」邀約論文。臺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 李有成(2007年10月26-27日)。〈傷悼〉,「生命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Lee, Yu-cheng. (May 8-10, 2007). “Black Athena and the Canon Debate.” Invit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 Network 21 Symposium,” sponsored by GN 21, Kyoto, Japan.
  • Lee, Yu-cheng. (April 18-21, 2007). “Critical Morrisonism; or, Toni Morrison as a Literary Criti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lackness and Modernities: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ollegium for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 sponsored by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 Madrid, Spain.
  • Lee, Yu-cheng. (November 24-25, 2006). “After 1888: Arthur Morrison, Jack London and the East End.” Keynote Speech given at “Revisit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World, the Body, the Text–The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ngl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O.C.,” sponsored b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nd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O.C.
  • Lee, Yu-cheng. (September 14-16, 2006). “Reinventing the Past in Kazuo Ishiguro’s A Pale View of Hil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ion and Identity in 19th – and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sponsored by San Antonio Catholic University, Murcia, Spain.
  • Lee, Yu-cheng. (June 24-25, 2006). “Asianising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Keynote Speech given at the 5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Japan Black Studies Association, Kyoto, Japan.
  • Lee, Yu-cheng. (September 30-October, 2005). “Immigration, Diasporic Imagination and Shirley Geok-lin Lim’s Memoi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asporic Narrative and the Ethnics of Representation,” sponsored by 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
  • Lee, Yu-cheng. (April 21-24, 2005). “Bell Hooks on Cla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lack World: INNERSpace: INNERCity: InterAction: InterNation: The CAAR 2005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Collegium for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 and Universite François-Rabelais, Tours, France.
  • 李有成(2004年10月27-28日)。〈文化的跨國研究:一個文化方法學的初步考察〉,「海峽兩岸『經濟全球化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湖南省張家界:中國社會科學院。
  • Lee, Yu-cheng. (September 25-26, 2004). “Going Global: Reflections on Recent Asian British Writing.” Invited Lecture presented at “AALA 15th Anniversary Forum: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a Global Frame,” sponsored by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n Japan, Tokyo, Japan.
  • 李有成(2004年6月11日)。〈長崎和平紀念碑,一九五○年代〉,「見與不見之間:周英雄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 Lee, Yu-cheng. (May 20-23, 2004). “Immigration, Cultural Citizenship and Shirley Geok-lin Lim’s Memoi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MESEA Conference: Ethnic Communities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sponsored by MESEA and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Greece.
  • 李有成(2004年3月12-13日)。〈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後:一九○二年,倫敦東區〉,「第十一屆英美文學研討會」主題演講。高雄:國立高雄大學。
  • Lee, Yu-cheng. (November 27-28, 2003). “The Afterlife of the Past: On A Pale View of Hills.” Paper presented at “Negotiating the Pas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British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s,”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 李有成(2003年6月28日)。〈論外邦人〉,「民族主義、族群意識和文化根源:第二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主題演講。臺北:東吳大學。
  • 李有成(2002年12月27日)。〈消費資本主義下的存活綱領:胡克絲論階級〉,「階級與美國文學:第八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李有成(2002年9月3-10日)。〈「有7-ELEVEN真好」?——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問題〉,「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架構學術研討會」論文。貴州省貴陽市:中國社會科學院。
  • Lee, Yu-cheng. (July 12-13, 2001). “Researching Culture Transnationally.” Paper presented at “Transculturalis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 Lee, Yu-cheng. (March 25-29, 2001). “Race Men, Representative Men: The New Racial Politics and Henry Louis Gates, Jr.’s Thirteen Ways of Looking at a Black M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routes: The Meanings of Ra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ponsored by the Collegium for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 (Europe), Cagliari, Sardinia, Italy.
  • 李有成(2000年11月18日)。〈恐懼生態學與黑色洛杉磯〉,「城市、空間與美國文學:第七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