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簡介
重點研究計畫
語言、認知與社會:當代歐美哲學新發展
計畫名稱:語言、認知與社會:當代歐美哲學新發展
召集人:蔡政宏
計畫成員:鄧育仁、蔡政宏、洪子偉、陳湘韻、陳弘儒、簡士傑、方萬全、藍亭
鄧育仁
學科專長:政治哲學、隱喻、心靈與語言哲學、認知科學的哲學
研究主題:公民哲學
蔡政宏
學科專長:知識論、德性論、心靈與語言哲學
洪子偉
學科專長:心理學哲學、語言哲學
陳湘韻
學科專長:語言哲學、哲學語意學
研究主題:指涉、指代現象
陳弘儒
學科專長:法理學、政治哲學
研究主題:美國憲法解釋理論、契約法基礎理論、人工智慧與法律
簡士傑
學科專長:倫理學、後設倫理學、行動哲學
研究主題:理性、規範性、價值理論、行動能力
方萬全
學科專長:語言哲學、心靈哲學
研究主題:背景與非概念性內容、體現與行動
藍亭
學科專長:心靈哲學、分析哲學、認知神經科學、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整合
研究主題:自我與意識、心智所有權
研究重點
本重點計畫的前身「新實用主義重點研究小組」在過去幾年的成果多集中於認知和語言相關議題的研究。為使未來研究主題更符合當代歐美哲學的發展趨勢,重之以新成員背景亦為認知科學和心理學哲學之故,更改重點研究計畫主題為「語言、認知與社會:當代歐美哲學新發展」。本計畫未來研究涵蓋五大領域,分別為:「公民哲學」(civic philosophy)、「語言與感覺運動系統」(language and sensorimotor system)、「指涉與脈絡」(reference and contexts) 、「概念、認知與行動」(concept, cognition, and action)和「神經哲學」(neurophilosophy)。茲分述如下。
首先,「公民哲學」的初步探索由五個相互聯繫的重點組成:(1)民主與科學聯合脈絡的要求;(2)人道治理與公共論述優先性的要求;(3)政治自由主義與儒學的基本理念;(4)民主小國與非民主區域強權之間實力不對稱的關係;以及(5)以認知科學和隱喻研究成果為底的哲學論述方略。未來希望循此進一步深入探索人際生活脈絡裡身體的、情境的、隱喻的、規範的、反思的維度,而發展一種實實在在看待人生經驗與歷練的倫理學,以及在多元的民主社會裡應有的公民德性的哲學論述。
其次,「語言與感覺運動系統」探討語言和行動的關係。傳統將人類思考視為是古典計算理論下的符號計算。但本計畫則主張應該將思考視為是感官與運動系統的交互作用,並將原本用來解釋工具性行為(也就是具有目的性的行為)的機制,應用到解釋語言。此研究的哲學意義在於指出了語言和行為所共享的處理機制,不但有助於理解溝通行為,也可替更複雜的社會認知能力提供解釋的基礎。
再者, 「指涉與脈絡」從三個方向探討指涉在後Kripke時代的意義,並檢視脈絡對指涉概念的影響: (1)態度的脈絡:研究「態度報告」(attitudinal reports)中的指涉所蘊含的哲學跟哲學語意學上的特殊性;(2)自我指涉的脈絡:檢討de se reference在當代歐美哲學幾個重要領域,包括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知識論、行動理論等,幾乎不被質疑的重要性;(3)社會與政治的脈絡:考量指涉理論應用於分析當代社會中富含政治與社會意涵的詞彙(如「婚姻」、「性別」、「障礙」〔disability〕、「認同」〔identity〕等)的限制與突破的可能,進一步探索語言哲學的社會面向。
此外,「概念、認知與行動」則研究包括技藝與社會技能等在內的所謂的skillful copings,是否涉及概念以及是否涉及認知,尤其是Hubert Dreyfus與John McDowell、Dreyfus與John Searle等人之間爭論的焦點。2015年起將以「概念、認知與行動」為名,對上述的爭論的一些重要面向進行仔細的研究,以期對於skillful copings能有比較適當的瞭解。
最後,「神經哲學」是哲學和神經科學的整合,是當代哲學,尤其是認知哲學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早在21世紀之前,哲學家已經進行了許多關於自我和意識的研究;現在,哲學家可與神經科學家更密切合作,持續提出由哲學激發的問題,且通過實驗研究尋求答案。此研究的重點在於意識的內容和意識的水平,希冀提供一個更好的理解自我的方法。
同時,本重點研究計劃透過邀訪學者、舉辦演講、出席國際與國內重要會議、出版專書等方式,加強與國際及國內學術社群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