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 首頁 > 圖書館> 精選推薦
  • A+
  • A
  • A-
圖書館 精選推薦
[德國史]Nachlass 246 Falkenhausen 微縮資料簡介 介紹 [德國史]Nachlass 246 Falkenhausen 微縮資料簡介

      本文由陳郴先生於2009年發表在臺大歷史學報〈德國在華軍事情報機關1941~1945〉一文中節錄而來  (連結館藏目錄)

  自西元1941年7月國民政府對德國斷絕外交關係後,中德雙方源自30年代起建立的密切政治、經濟與外交關係再也未能重新恢復。1950年代初期,退守臺灣的國民政府試圖與新成立的聯邦德國(西德)恢復戰前的實質關係。

        蔣介石更在經濟上多方予以協助。國民政府高層優遇前德籍軍事顧問,除了反映出蔣介石對舊時德國關係念茲在茲外,更重要的是冀望透過這層關係,打開與西德政府重新建立中斷已達十餘年外交關係的可能性。因此,國民政府試圖透過德籍人士遊說西德政府正視恢復兩國邦交問題,法氏成為不二人選。在國民政府的資助下,法氏儼然成為中華民國在德利益代表,積極推動臺北—波昂關係正常化與爭取國民政府在德國設立半官方商務代表處,並代為蒐集軍事資料。不過,法氏雖親自與西德外交部折衝,但在波昂的工作卻遭遇不少困難。法氏自承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都很難喚起德國官方或民間對臺灣的重視,特別是政府與工商界對共產政權開放中國市場仍然抱持幻想。

        國民政府也計畫藉由重建戰前「中德文化協會」在德辦事機構,與德方進行更多的政治對話。不過,西德外交部卻對臺灣官方一直設法把該協會轉換為具有半官方代表處功能的意圖,而造成外界德臺官方接觸印象一事表達不滿。該船載貨中最大宗為鐵軌、卡車底盤以及2000箱腳踏車、50箱重型機車,另有鋼鐵、無線電、顯微鏡等通訊與光學器材,總計2576噸貨材,該船目的地為大連港,卸貨後將購買東北地區的大豆返航。

        整起事件則由位於漢堡的民間經貿組織「東亞商會」(Ostasiatischer Verein) 負起善後救濟措施。該商會對於臺灣當局以「資匪」的名義扣押德輪的行為,至為不解,特別是將民生建設物資認定為資匪戰略物資的說法,認為是臺灣有意擴大解釋的政治行為。 由於雙方並無外交關係,而無法循外交管道解決,因此,該會也聯繫法肯豪森將軍出面居中斡旋,希冀透過其對蔣介石的影響力,設法請求損害賠償。此事件的處理方式卻為臺灣與德國交涉恢復商務代表機構過程中加添了變數,更成為日後德國外交部拒絕臺灣方面要求建立政治對話管道的藉口。

       由於德國對中國懷抱有政治上與經濟上的憧憬,在顧及未來恢復戰前廣大中國市場的可能性以及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西德政府將反共意識型態暫放一旁,以維持中立之名,極力避免在兩岸問題上作政治表態,此種政策為日後西德與中共發展雙邊關係保留更大的行動自由,顯然更符合自身國家的長遠利益。


  • 迴響(0)
  • 人氣(2168)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https://www.ea.sinica.edu.tw/Content_Book_Page.aspx?pid=12&uid=114&bid=72&lang=c 點我複製
迴響列表(0) 給個迴響
  • 姓名:

  • 電子郵件:

  • 個人網頁:

  • 留言內容:

  • 驗證碼:

    點擊更新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