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文學的流變歷史進程中,生命書寫一向為廣受歡迎之敘事文體,不論是歐陸淵遠流長的個人自白傳統,如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與盧梭的《懺悔錄》(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Confessions, 1770, 1782出版)、華滋沃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精神自傳《詩序》(The Prelude, 1799),或者晚近如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自我剖析的文化批評回憶錄(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 1977),都是重新發現自我之傑作。此外,歐洲清教徒移民美洲新大陸的殖民墾荒日記、講道詞,美國革命建國元勛的自傳,新英格蘭作家的札記、隨筆,內戰前後常見的黑奴自述,乃至於弱勢族裔因移民的「美國夢」碎,而以血淚寫就的回憶錄等等,其內涵與議題莫不契合新世界的地理空間,儼然自成傳統。這些都是彌足珍貴之文化資產,實為深入了解歐美文學精奧底蘊的重要參證文本。
二十世紀末期,為重新了解,詮釋一九六○、七○年代古斯朵夫 (George Gusdolf)、勒傑恩(Philippe Lejeune)、翁尼(James Olney)等人所提出的自傳理論,女性主義者在後結構主義思潮的衝擊下,從文本的罅隙中發掘被壓制的聲音,這些理論的探討與更新確實有助於深化理解作家在其文本中所銘刻的生命軌跡。二○○四年女性主義批評家羅絲(Ellen Cronan Rose)為《現代文學學報》(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主編傳記文學專輯,對生命書寫提供了多層面的深入討論。二○○九年,《新構成》(New Formations)期刊也推出有關生命書寫研究的專號,其中不乏女性主義者的論文。編者泰樂(Jenny Bourne Taylor)和卡柏蘭(Cora Kaplan)在專號前言中,開章明義點出了當代生命書寫研究的主要關懷:「由於生命書寫涵蓋了個人與集體記憶的多層次過程,個人與集體記憶又模塑了共享的與個體的回憶,我們的焦點就擺在生命書寫的多樣性實踐⋯⋯」。在同一個專號中,英國女性主義者薛葛兒(Lynne Segal)在其專文中談到她的回憶錄《製造麻煩》(Making Trouble)時,特別希望此書不要被歸類為回憶錄。她認為《製造麻煩》不能算是她的故事:「我只是再度探討過去已經討論過的議題,描繪我個人參與或疏離很快就被稱為『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的特定模式、衝突、聯盟及錯誤聯盟,雖然這一次不是那麼理論性,採用的還是比較個人的聲音」。薛葛兒的話無異於揭露了生命書寫中個體與集體的糾葛現象:生命書寫既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與《新構成》生命書寫專號編者的關懷若合符節。
然而,「生命書寫」不只關心書寫而已,同時還要關心生命,避免讓生命書寫中的自我被孤立在其他眾多自我之外,在社群關係之外。生命書寫的倫理在於如何讓生命擺脫自我的狹窄視域,將之置入群體或集體的關係脈絡中來審視和理解。甚至生命書寫極度仰賴的記憶,雖然自個體出發,但是因為個體與社會的關係,最後仍不免被視為社會的建構,個人的記憶因此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本書所收錄的十二篇論文涵蓋面甚廣,共分為兩輯:〈第一輯〉涉及美國主流文學與弱勢族裔文學,包括亞裔與原住民文學、生態論述,以及身障者與被領養者的回憶錄等。所討論的議題都是在後殖民或後現代的脈絡之下,緊扣弱勢族裔跨國與跨文化的離散經驗,以及反思資本主義邏輯所造成的生態廢墟。每篇論文皆針對特定的作家和文本進行詮釋,有縱深的理論舖陳與闡述,兼及對文本中再現符號與隱喻的解析;〈第二輯〉探討歐陸的女性自傳與華裔澳洲作家之生命境況。此外本書所輯錄的論文其牽涉的議題也相當多元繁複,除我們所熟知的種族、族裔性、階級、性別之外,尚旁及離散、民族主義、跨國文化等。更重要的是,這些論文多能從不同的角度與面向回應生命書寫的倫理轉向,將生命書寫置於更大的論述脈絡中,審視自我與社會、記憶與歷史、個體與集體的複雜關係。
本書涵蓋的時間從中古迄至當代,空間方面則包括亞洲、澳洲、美洲、歐洲等,具有全球化跨越疆界的趨向。綜觀全書,有下列特色:(一)除重視弱勢族裔(華裔、菲裔、韓裔、猶太裔、原住民等)聲音外,文本的題材更觸及階級、性別、種族、生態、自然書寫等議題。尤可注意的是性別平等的實踐,特別著重女性之聲音。在論文所探討的十七位作家中,更有十位具有少數族裔移民的身分,他們或是第二、三代的移民後裔、美洲原住民、前殖民地的子民,或是被迫遷徙的跨國收養人口。在經歷不同時空的歧視、排擠、打壓、消音之後,他們轉而重新檢視自身漂泊離散的經驗,繼承另類的文化傳統,建構不同的文化想像,從同化政策與對立政治轉向差異政治,並經由存活策略取得新的發言位置。(二)顛覆傳統的書寫方式,開創另類的生命書寫體例。少數族裔書寫重要的特徵之一即為顛覆既有的文類畛域,因為現行的文化出版機制與產業既由主流社會所掌握,弱勢族裔突圍之道只有透過衝撞體制才能另覓生機,否則只是在既定的軌轍中複製文化工業的消費模式而已。(三)在全球化的脈絡下,重新思考與評價他者(the Other)的異質文化價值。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亞洲文化與原住民的生態論述均對美國文化的再生與復甦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而歐洲離散社群的戰爭浩劫也引發人們對於啟蒙主義等現代文明的反思。隨著移民、技術人員的跨國流動,疆界逐漸泯除,如何對待、悅納他者更是當今世界重要的倫理課題。
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裡,眾聲喧譁,百花齊放,弱勢族裔與主流社會頡頏、周旋、協商的經驗,自然會吸引讀者的注意,自傳、傳記、日記、書翰、回憶錄、遊記等生命書寫的文類,由於再現與迻譯的日常生活現實與文化現象對於各該社會有其相關性與適切性,因而廣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對於弱勢族裔特別熱衷於生命書寫,批評家易荊(Paul John Eakin)有以下的說明:「我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度過很有價值的一生。任何生命故事隱晦的訴求皆精確地肯定此一價值,這個故事值得述說與聆聽。」從各種廣泛雜陳的生命書寫看來,生命的軌跡不同,正如同書寫的體例系出多門,概無定則,既不復是傳統知人論世的生平實錄或起居注,也非有聞必錄繫年紀實,不管是自傳式的「我」或是出諸於小說、遊記形式的第三人稱的說話人(persona),生命書寫所觸及的生命核心價值,乃至於人生的衝突、創傷、離散或戰爭經驗皆無不令人動容,值得我們深思。(摘自〈緒論〉,歐美所特聘研究員李有成;副研究員紀元文)
本書目錄
序言 / 單德興 |
iii |
緒論 / 紀元文、李有成 |
1 |
第一輯 |
|
翻譯的生命:容閎、留學、跨國主體性 / 王智明 |
19 |
說故事.創新生:析論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 / 單德興 |
49 |
「卡洛斯」的美國夢:卜婁杉《美國在心中》的「自我」書寫 / 傅士珍 |
83 |
血緣/血言:《血之語言》與跨國收養書寫 / 馮品佳 |
111 |
美國原住民的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荷根與安娺姿為例 / 黃心雅 |
137 |
混血風景:維茲諾與歐溫斯的生命書寫 / 梁一萍 |
175 |
史耐德與生命書寫/詩學 / 蔡振興 |
207 |
敘述發現:《路易斯與克拉爾克的日記》中之自然史論述與國族文化建構 / 盧莉茹 |
235 |
第二輯 |
|
身體與文本的對話:閱讀《瑪喬芮坎普之書》 / 劉雪珍 |
273 |
女性友誼通信小說的出版與閱讀:法國十八世紀女作家與讀者—友人的感性分享 / 秦曼儀 |
307 |
W島的運動寓言與/或童年回憶 / 許綺玲 |
367 |
況味人生:黃貞才與伍曠琴之膳飲與生命書寫 / 李翠玉 |
405 |
作者簡介 |
439 |
索引 |
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