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理論的觀點來反思,顯示了民主過程的核心要素在於審議政治的程序性。
—— 哈伯馬斯
哈伯馬斯的民主理論包括公共領域、公民社會以及審議民主,而以溝通理論貫串之。本書凝聚了數個科技部的專題研究計畫,以及一個把這些專題研究統整在一起的專書寫作計畫——「哈伯馬斯的民主理論」,如今我們把這些努力濃縮呈現於本書。
距離哈伯馬斯誓言要完成的現代性計畫,倏乎已過了四十年,民主之路完成了嗎?哈伯馬斯回顧現代性時曾經這樣說過,現代性的自我理解,其特徵不僅在於理論上的「自我意識」,面對所有傳統的自我批判態度,同時也包括「自我決定」與「自我實現」的道德及倫理思想。現代性還在前進,全球化浪潮也還在持續,民主的挑戰不僅僅是規範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更是需要直接面對具體的政治實踐爭議,特別是身處於高度全球化互動的今日,網路訊息快速傳遞、電子媒體高度發展、經濟相依互賴與交通往來密切。如何從現代性的遺緒中,繼續發揮理性的力量,或許是後期哈伯馬斯這些攸關民主、正義、全球化等宏觀政治思想,還能給我們的啟發。
〈序〉
本書的主題(哈伯馬斯的民主理論)在我開始接觸哈伯馬斯著作時就有所感受,也曾為文探討他的溝通理論的民主涵義。雖然在廣義上,他基本上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思想中卻滲透著對民主的關注及追求,從他早期出版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就可以看出。公共領域乃民主的土壤,公共領域若不存在,民主也無從產生。1970年代哈伯馬斯開始發展他的溝通理論,所謂暢通平等的溝通其實就是民主的溝通,溝通理論所鋪墊的溝通理性(對話理性)也是民主的土壤。暢通平等的溝通才能形成真正的共識,而後者應是民主社會之公共政策的基礎,此意可圖示如下:
暢通平等的溝通(民主的溝通)→真正的共識→民主的公共政策
公民社會的概念蘊含了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對立和抗衡,通過這個對立來保障公民的自由及人權。從1989年東歐蘇聯的巨變看到了公民社會巨大的能量,足以推翻政權。當然公民社會的歷史動能不是絕對的, 它要在適然的條件(contingent conditions)下才能發揮作用。誠如馬克思所說:人民創造歷史,但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所遇到的條件下創造的。
由上述的思路所構思的民主,著重理性討論以及共識形成的程序,就是「審議民主」。傳統的「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比較重視多數決以及投票,審議民主也可以包涵多數決和投票,不過它側重的是上述的理性討論和共識形成的程序。
總而言之,哈伯馬斯的民主理論包括公共領域、公民社會以及審議民主,而以溝通理論貫串之。
本書凝聚了數個科技部的專題研究計畫,以及一個把這些專題計畫統整在一起的專書寫作計畫「哈伯馬斯的民主理論」,如今把這些年的努力呈現於本書,以就教於讀者。博士後研究員陳閔翔、郭政倫以及黃金盛對於研究計畫之執行協助甚多,謹此致謝。
黃瑞祺
2018年6月1日謹序於中研院歐美所
本書目錄
序 |
05 |
前言 |
07 |
公共領域 |
19 |
一、公共領域的系譜 |
20 |
二、公共領域的形成條件 |
43 |
三、公共領域的結構特徵 |
52 |
四、公共領域之後:延伸與應用 |
66 |
公民社會 |
91 |
一、公民社會與民主 |
92 |
二、civil society:概念分析 |
98 |
三、哈伯馬斯論公民社會 |
107 |
四、結論 |
133 |
審議民主 |
139 |
一、審議民主再探 |
140 |
二、審議民主的重構與意涵 |
147 |
三、審議民主的拓深與實踐 |
163 |
四、審議民主的批評與檢討 |
176 |
結語 |
187 |
參考文獻 |
191
|